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后几次大的定居活动是与公元前214年的北征和南征一起进行的。在 
  北方,数目不详的“谪”(囚犯“徒”的另一个称呼)被遣送去占领新征服 
  的领土,同时这些地区被划定为34个县。同年在南方,由所谓的逃亡者(逋 
  亡)、奴仆(赘婿)和店主(贾)组成的一支成分复杂的杂牌军被派往新郡 
  桂林、象和南海三地去作战 (可能就在那里定居)。“逋亡”也许是指那些 
  曾躲藏起来逃避劳役和军事义务的农民。“贾”则反映了抑商的偏见(见前 
  文)。“赘婿”是穷人家之子,据秦以后的史料,他们因债务而在另一家劳 
  动。如果三年后自己的家庭未能清债,他们就将成为长期奴隶。偶尔他们也 
                                                  ① 
  可能入赘而成为控制他们的那家的女婿。(关于秦代社会的这些集团和其他 
  地位低下的集团,下面将简单地提到。) 
       公元前213年,被放逐者再次被送往北方去筑造长城和送往南越 (广东 
                                            ② 
  和越南北部的一小部分)。这段记载之所以特别使人感兴趣,是因为这时被 

一节。 
① 《史记》卷一一二,第2958 页。 
② 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第4 卷第3 部分第299—306 页对“灵渠”有详细的叙述。 
③ 关于劳役制及对人民推行的劳役的法定义务,见杨联陞:《中华帝国公共工程的经济情况》,载他所编: 

 《中国学概览》(坎布里奇,1969),第202 页以后。 
① 见仁井田陞:《汉魏六朝债权的担保》,载《东洋学报》,21:1  (1933),第91—103 页,特别是第 

97—99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第136 页、152 页注163。别列洛莫夫:《秦帝国:中国的第一个 
中央集权国家》(莫斯科,1962),第103—104 页。 
② 《史记》卷六,第253 页 (沙畹:《〈史记〉译注》,第2 卷,第169 页)。 

… Page 53…

  放逐的人不是囚犯或其他社会地位低下的集团,而是“治狱吏不直者”—— 
  换句话说,是官场的成员。法家相信严刑峻法,他们还准备对社会一切成员 
  行使法律而不管其地位如何,在这方面他们又是平等主义者。 
       公元前212年,“益发谪徙边”,同年,在更靠近京都之地出现两次大 
  的移民运动:三万户被送往秦始皇未来的陵墓郦山,另外五万户被送往秦廷 
  的夏都和位于蒙恬直道南端的云阳。这些户与公元前219年的30万户一样, 
  不是罪犯,因此他们因这次迁移而免除劳役10年,以之作为奖励。 
       最后,在公元前211年,三万户被迁往鄂尔多斯地区。对他们的奖励是, 
  每户按原来商鞅所定的爵位升一级。这是有史籍记载的最后一次移民。 

                                皇帝的巡行和刻石 

       统治者在他统治期间定期视察其疆域的思想在晚周时代论述礼的书籍中 
  得到了充分的确认。在周初,有几个周王事实上似乎已经偶尔在诸侯国间巡 
  行,这种活动部分地是出于礼仪原因,部分地是出于军事原因。在中华帝国 
  时代,许多凯旋的巡行一直到相当近的时期都有记载;17和18世纪康熙帝 
  和乾隆帝巡行的规模和豪华程度尤其值得注意。 
       但是,在仆仆风尘于帝国的次数和勤奋方面,可能中国的君主谁也比不 
  上秦始皇。在10年中,他到最重要的地区巡游不下五次,最后一次持续了约 
  10个月,他就是在这次巡行途中死去的。除了皇帝对他的新版图具有当然的 
  兴趣和自豪感外,这些巡游表现了他作为生在西面内陆的人对中国东部沿海 
  的明显的喜爱。除去第一次,所有的巡游不但驾临沿海,而且在沿岸或附近 
  广泛地旅行,在有些沿海胜地逗留了相当长的时期。在下一节将要谈到,一 
  个主要原因是他急切希望在海上或附近找到长生不老的灵药。 
       除了第一次巡游外,其他几次的另一个惹人注目的方面是在重要的地点 
  立石碑,碑上刻有纪念性的长文,以过分恭维的字眼一致赞颂秦始皇的成就。 
  在五次远巡中就这样立了六块碑,除一块外,碑都立在山上。它们的文字结 
  构除略有变异外,每行12字,每节6行,有72字,每节押一个韵。 
       有一个有力的但又是后来的传说认为,碑文是李斯 (几次巡游他都伴随 
  秦始皇)所作,字也是他写的。遗憾的是,现在只有一块残碑存在,上面有 
  84个严重磨损的字;其他的被认为是残存的碑文均为后世之作。但是,除一 
  块外,所有的碑文都记于《史记》中。它们在思想方面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揭 
  示了那个时代的官方思想和价值观。 
       公元前220年皇帝的第一次巡行是前往帝国西陲的唯一的一次。巡行从 
  咸阳出发,往西行进约300英里至今甘肃南部(兰州之南),然后转向东北, 
  再按顺时针路线返回秦都。 
       公元前219年的第二次巡行往东前往峄山 (今山东省南部边境附近), 
                                               ① 
  在那里第一次立碑,其文《史记》未记载。由此,秦始皇又至著名的“圣岳” 
  泰山(也在山东),在那里举行封祭。这个仪式如同后世(公元56年起)详 
  细阐述的那样,旨在向上苍宣布王朝的光辉业绩。在祭祀中,泰山被设想为 
  凡人和上苍之间的神圣的中间人。但在秦始皇时期,这是新的仪式,其意义 

① 《史记》卷六,第242 页以下 (沙畹:《〈史记〉译注》,第2 卷,第140 页以下)。关于用其他方式 

保存的一块碑文的译文,见沙畹同上之作,第2 卷,第551 页以下。 

… Page 54…

  也不明确。据说他秘密地进行祭祀,没有保存任何记载。但他又在泰山刻了 
  第二块碑文,然后又往山东半岛东端附近的芝罘山,接着再往南到山东海滨 
  的琅邪台地。在琅邪离海不远处又刻第三块碑文,秦皇还在那里驻跸三个月。 
  如上所述,到三个月结束时,他下令把三万户迁居到这里。然后他向西南进 
  入今江苏境内,并溯长江而上到华中;再往南到长沙(湖南)以北约60英里 
  的一座山,然后朝西北返回咸阳。 
       在次年 (公元前218年)的第三次巡行中,秦皇再幸海滨,他先到芝罘 
  山,在那里第四次刻石立碑,接着到琅邪。在公元前215年的第四次巡行中 
  他三幸海滨,但这一次他更往北至河北的碣石山,在那里立了第五块碑。 
       公元前211年相当于11月1日的那一天(这是第一次象记年那样记载月 
  和日),秦皇开始了最后的第五次巡游,这一次向东南行进,最后抵达今浙 
  江省绍兴南面不远的会稽山。他在山上祭大禹 (神话中禹是原始洪水的征服 
                                        ① 
  者,又被认为是夏朝的缔造者),在那里刻文立第六块碑。然后他北上三幸 
  琅邪和芝罘,接着又往西准备返回咸阳。他抵达沙丘 (在河北南部),在相 
  当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或8的某个月份,旅程因他猝亡而突然中断。 

                                       焚书坑儒 

       以下叙述的事件和其他事件相比更是这一节标题中所说的“暴政”。公 
  元前213年在皇宫的一次盛宴上,许多博士敬祝秦皇长寿。其中一人更颂扬 
  他给天下带来安宁,尤其是变原来的列国为郡县。这引起另一士子,齐 (儒 
  家的传统的中心)人淳于越的反驳。他争辩说,商周两朝之所以能长治久安, 
  其因在于“殷周之王……封子弟功臣……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对此,李斯有力地反驳道:“五帝不相复,三代〔夏、商、周〕不相袭, 
  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固非愚儒所知……今天下已定,法令出 
  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 
  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① 
       李斯于是建议应焚毁秘阁中的一切记载;《诗经》、《书经》和诸子百 
  家的著作,除了博士官保存的以外,都应交郡守烧掉;胆敢互相讨论《诗经》 
  或《书经》的人应予处决,并曝尸于众;“以古非今”者与其亲属一起处死; 
  凡官员对违反这些规定的人知情或见情不报者,与违反者同罪;凡颁布命令 
  后30天内未焚书的人应黥面和遣送强制服劳役。李斯还提出,医药、卜筮和 
  种树之书应免于销毁。司马迁在其记述的最后写道:“制曰:可”。 
       李斯的提议是法家极权思想的必然的集中表现。在中国历史上,这次焚 

① 根据中国的传说,夏朝 (传说的年代,公元前2205— 前1766 年)由大禹建立,是第一个公认的以世袭 

继承制为基础的政体。虽然夏朝的历史实况长期以来受到怀疑,但近期的考古发现清楚地显示商代 (传说 
的年代,公元前1766— 前1122 年)以前新石器时代以后已有有组织的公社存在。这些证据是否可与夏的 
政体联系起来,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在夏、商 (殷)、周王朝统治下的三个黄金时代的中国传说中, 
夏长期以来被视为神圣。见夏鼐: 《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载《考古》,1979。5,第388 页;张光直: 
 《艺术、神话和礼仪》,第20 页。 
① 《史记》卷六,第254 以下(沙畹:《〈史记〉译注》,第2 卷,第171 页以下)。 

… Page 5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