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 〔语出孔子〕,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 
        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世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义,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 
        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 

        在试图创立和维护经书的各种学派传统中,学者们关心的是两个问题: 
  一是经文的正确传授,一是正确的注释。我们将首先讨论后一问题。如我们 
  在论及董仲舒时所已经看到的那样,产生了一种依据特别是在驺衍学派中发 
  展起来的整体论的宇宙观念来解释古代经书的倾向。我们赞成顾颉刚的说 
                                                          ① 
  法,汉代思想的主要成分是阴阳五行学说。这意味着将以一种秘教的方式解 
  释 《五经》,即企图为所有时代揭示其真正含意。因为经书不是由于历史价 
  值而受到推崇,如其分类的名称“经”所表明的那样,它们是“……为人类 
  安排其生活和为统治者统治其人民提供标准”的经典。② 
        这种秘教的倾向集中表现在我们可以称之为“辨识形势朕兆”的努力方 
  面。董仲舒本人是这种解释一切天变灾异的作法的坚定信仰者。整体论的宇 
  宙观认为人被嵌入宇宙物力学之中;这种宇宙观试图决定自然现象和人的行 
  为之间的关系。它后来变成了一种真正的学问,任何可能关系到理解宇宙力 
  量与人世互相影响的事件和自然现象,它都要予以解释和分类。作为显著的 
  例子,这种学问保存在 《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它是记载奇异朕兆的 
  名实相副的手册。③ 

                                             谶纬之学 

                                                                                        ④ 
        更为奇怪的是出现了通常以谶纬类别为名而为人所知的著作。谶是神谕 
  和预言,纬指含有对经书加以秘教解释的著作。“经”的原意是织布机的经 
  纱,而“纬”意指它的纬线。在西方著作中,汉字“纬”通常是指真伪不明 
                                                     ⑤ 
   的书籍,虽则这种类比多少有点牵强。这些谶纬著作最初倒底出现于何时, 
  不能确知。顾颉刚以为各种经籍的纬书起始于王莽 (公元9—23年在位)统 
                                                                ① 
  治时期,因为它们不著录于《汉书》的艺文志。可是其他的人认为,它们起 
  始于公元前1世纪,甚至可能是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总之,可以确信, 

② 见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第203 页。 
③ 《汉书》卷三十,第1723 页 (张朝孙〔音〕:《白虎通》第1 卷,第143—144 页);钱穆:《两汉经 

学今古文平议》,第206—207 页。 
④ 关于这一引语,见阿瑟·韦利:《〈论语〉译注》(伦敦,1938),第92 页。 
① 见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第1 页。 
② 比较张朝孙(音):《白虎通》第1 卷,第93 页。 
③ 关于《五行志》,见沃尔弗勒姆·埃伯哈德:《〈汉书〉中中国人的宇宙观思辨》第1 卷, 《贝斯勒档 

案》,16  (1933),第1—100 页;第2 卷,《普鲁士科学院会议文集》(柏林,1933),第937—979 页。 
④ 关于这个问题,见杰克逊·达尔:《汉代谶纬文书的历史性介绍》,华盛顿大学1966 年学位论文。 
⑤ 关于这类著作,特别见张朝孙 (音):《白虎通》,第100 页以下。 
① 顾颉刚: 《汉代学术史略》,第188 页。 

… Page 504…

  这种信仰的要素能够追溯到甚至更早的时代。 
        谶纬著作只是在片断引文中保存了下来,因为原文在5世纪开始被禁, 
  而到7世纪初,在隋炀帝统治时实际上被毁了。可是,特别在东汉,它们非 
  常流行,并得到帝国朝廷的关心。它们的地位如何一度被抬高,这能从《隋 
  书》的一段话中看出,大意是,它们的文章是孔子本人的作品,因为他担心 
  他的教导不能为后世所了解。② 

                                真伪问题和经文的传授 

        各个学派不得不争论的另一个问题是经文本身的真伪,其时还没有“正 
  统”版本的议题。汉初,儒家学者还难以从秦始皇统治时期给予的打击中恢 
  复过来。秦博士伏生的经历对学者的困境来说可能是有代表性的:③ 

             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 
        得二十九篇…… 

        当汉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寻求《诗经》和《尚书》的专 
                                                                          ④ 
  家时,他听说伏胜已年逾90,就派高级官员晁错向他学习。这个故事既谈 
  到口头传授,又谈到一种经书的失而复得。由于书写的经书那时必然很少, 
  口头传授在经文的留传中很可能起着远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寻找已佚经书的兴趣必定在逐渐增加。班固记载了生活于武帝(公 
  元前141—前87年在位)时代的河间献王和淮南王安两人从民间收集古代经 
               ① 
  书的情况。其后有鲁共王的故事,他在武帝死后的某个时候,为扩大他的宫 
  室着手拆毁孔子住宅。当工匠们拆除住宅的一堵墙时,他们突然发现了显然 
  是藏匿在那里的大批古代经书;而当共王亲自去看时,他听到了鼓、琴瑟和 
  钟磬的声音。共王惊恐,下令停止拆毁。② 
        这类故事有些可能是后来编造的,因为对于自称其经文比那些汉初大师 
  传授的经文更可信的某些学者来说,它们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据称在孔子住 
  宅中发现“古文《尚书》”一事,在经书研究的历史中成了著名的公案。据 
  说孔子后裔《尚书》博士孔安国(公元前约156—前约74年)与其他古代经 
                                ③ 
  书一起得到了这部经书。据他所说,古本包括另外16篇。他把 《尚书》的 
  古文本献给皇帝,但是由于政治情况,它没有被认可立学官。 
        前汉王朝快结束时,刘歆(死于公元23年)再次提请朝廷注意这种文本, 
  他和其父刘向(公元前79—公元8年)一起负责为秘府编制藏书目录。可是, 
  早在12世纪中国学者就已指出,这种据称由孔安国拿出的文本不可能源出于 
  他,而是在公元3或4世纪伪造的。 

② 《隋书》卷三二,第941 页。 
③ 《汉书》卷八八,第3603 页。 
④ 《汉书》卷三○,第1706 页;卷四九,第2277 页;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第92 页。此时晁错任 

太常掌故之职。 
① 《汉书》卷五三,第2410 页。 
② 《汉页》卷三○,第1706 页;卷五三,第2414 页。 
③ 《汉书》卷八八,第3607 页。 

… Page 505…

        不过,有关发现古代经书的记载还必须在围绕太学和十分令人羡慕的博 
  士职务进行的“学官之争”的背景中来考查。在平帝(公元前1年—公元6 
  年在位)统治下,《尚书》的古文经被定为官方课程,但在光武帝 (25—57 
  年在位)统治下,又作为针对王莽统治的反措施而被取消。我们在此没有必 
  要注意经文的变动,它的最后形态可能的确包括始于更晚时代 (3世纪)的 
  伪造部分,这里只要说明再度爆发于18世纪而于19世纪末达到高潮的有关 
                         ① 
  它的真伪的争论,也就够了。 
        对我们的论题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刘歆宣扬这部和其他古文经书的活 
  动这一事件是经学研究各学派间的论战,即名为古文经和今文经之间的论战 
  的开端。《尚书》的古文经不是唯一的非一争高低不可的争论点,刘歆特别 
  插手的经书是 《左传》(《春秋》编年史的左氏传注)。 
        这部著名的编年史是他在皇家档案馆中发现的,他“引传文以解经,转 
                                         ② 
  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换句话说,刘歆似乎是把他发现的这部经书 
  整理成他陈述的形式,它已不是原来的古文经,而成了一部神圣经书的一种 
  注释。为了能够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他甚至可能夹入他自己杜撰的东西。即 
  使是这样,刘歆在提请把他的古文经列入学官时仍陷入了困境,这一次,他 
  的怒气冲冲的奏疏对思想极为保守的学者充满了讥刺;这些人宁可依从并不 
  完善的口头传授,也不信奉有根据的古文经。③ 

                                         王莽和刘歆 

        当王莽掌权(作为新朝的皇帝,9—23年在位)时,刘歆的地位发生了 
  戏剧性的变化。他们两人曾一起在宫廷供职,所以在公元前7年和公元9年 
                                                                                ④ 
  之间,刘歆在王莽的提议下被提拔到高级品位并担任高级官职。刘歆这时看 
                                                                  ⑤ 
  到了他的时机,就在太学教授的课程中设立古文经。王莽如此沉溺于经典学 
  识,以致采取每一措施时,他都要促成这种或那种神圣的经书得到认可。同 
  时,他对经书的利用表明,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