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末的人口数字 

       除了据认为是前323年的一段话并记于《战国策》(八'齐七',第337 
  页;克伦普译文,第126,第157页)的材料以外,实际上缺乏城市或地区 
  的数字。这段话提到华东齐国首都临淄有人口七万户,按一般的算法,这意 
                                                ① 
  味着足足超过了35万人。如与现代学者 认为公元1世纪东汉的首都洛阳有 
  人口约50万人的估计相比,这么高的数字是根本不可能的;洛阳当时是全帝 
  国的、而不是一个诸侯国的首都。《战国策》的陈述对历史研究来说非常模 
  糊,这可以从谈话人继续描述临淄街头拥挤情景的比喻中得到证明。他说行 
                                    ① 
  人之多,可以“挥汗成雨”。 

                              公元前3世纪军队的规模 

         《史记》报道的军队的巨大规模引起了可信性的严重问题。例如,该书 
  声称秦在前224至前223年使用60万大军灭楚并把它吞并:见《史记》,卷 
  七三,第2339—2340页(率军征讨的秦将王翦传)。此数系指秦成为帝国以 
  前的军队,如与前133至前90年汉武帝征讨亚洲腹地匈奴时所记载的整个汉 
  帝国的军队和骑兵13万至30万人的数字相比,它高得令人难以置信。事实 
  上,即使汉代的数字也很可能是夸大的。见鲁惟一:《汉武帝的征战》,第 
  92、95—96页。 

                                   秦军造成的伤亡 

         《史记》记载,从前364至前234年这130年,秦参加了15次大战斗或 
  大战役,书中列出了秦给其敌人造成的伤亡数字。除一次外,伤亡数都达两 
  万人以上,有四次竟达惊人的10万人以上。最不寻常的一次是前260年对赵 
  的长平之役,在五六个月的初期战斗中,赵国一方据说损失了五万人;后来 
  当所剩的40万名士兵在常平向秦将自起投降时,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 
                                      ② 
  只让240名最年轻的士兵回赵。因此,据推算秦在这整整130年中给其敌人 

① 见毕汉斯:《东汉的洛阳》,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48 (1976),第19—21 页。 
① 关野雄:《中国考古学研究》,第246 和280 页,他在引了《战国策》的叙述后,说这是夸大其词。但 

是看来矛盾的是,他后来表示战国晚期临淄的人口可能已达数万户。 
② 此事在《史记》的白起传(卷七三,第2335 页)中有详细描述,文中使用“坑”字,使这件事具有可怕 

的气氛;“坑”这里应作“屠杀”解,但此字常常被错误地解释为“埋”或“活埋”。见前面注76。 

… Page 77…

  造成的伤亡总数竟达1489000人。 
       这些数字需作评论。首先,应该指出,它们只表示秦给其他国家造成的 
  伤亡;秦自己的损失从没有记录,虽然数字必定是相当大的。第二,这些数 
  字不完整,因为数字中只有两起包括了受伤和被俘的数字。在所有的事例中 
   (除了前260年用“坑”字外),所用的标准字眼为“斩”(此字的用法可 
  追溯到商鞅时代),严格地说是指战斗中杀人。第三,除了 《史记》中具体 
  列出伤亡数的15次战斗或战役外,还有它根本没有列出数字的其他战争。这 
  一切考虑意味着,秦及其敌人同样要遭受的伤亡数,包括受伤、被俘以及被 
  杀,必定相应地远远高出所记载的数字。 
       最后,如与伤亡数比较准确并具有世界重要性的近代战争和战役的数字 
  相比,上述的数字就显得不可信了。以1812年拿破仑出征俄国之役为例,他 
  在6月率军453000人侵俄,在11月返法时不到10万人。乍一看,这与五个 
  或六个月的长平之役相比很恰当,后者赵国士兵总的伤亡据说几乎达45万 
  人。但是这种相似性应该说是表面的,不符实际情况。因为这45万人中,在 
  最初几个月的战斗中损失了五万人(数字合理),而在长平时,突然消灭的 
  人数竟为40万人 (数字不合理)。 
       总之,秦造成的伤亡数,象前面提出对军队规模的怀疑那样,在字面上 
  是难以接受的。例如,以掌握的技术手段来说,真要把一支40万人的军队斩 
  尽杀绝,实际上似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考虑到这支军队在向也许是更强大的 
  军队投降以前已经被围困和饥饿所削弱这一已知事实,情况依然如此。秦的 
  敌人或秦自己在面临这样灭绝性的损失时,似乎也不可能再三地继续征召庞 
                                                         ① 
  大的军队,而不出现经济的、或可能的政治崩溃。对这个问题的部分答案可 
  能在于“万”字的意义上,这个整数经常见于军事记载中(在非军事的记载 
  中也能见到;见下面的最后两个问题),它也许只是象征性的,所以只应该 
  被理解为“大部队”。① 

                          前221年12万户向咸阳的迁移 

       这个数字乘以5(中国在统计上通常把户折成口的公认的基数)为60万 
  人。但即使是如此巨大的数字,也远远不够文中所暗示的总数,因为迁移的 
  贵族之家会随带许多仆从、姬妾和奴隶等人,因此就大大地多于一般农民的 
  五口之家,近代以前的中国人在使用这种计算方法时,想到的就是这种普通 
  农户。所以12万这样高的数字似乎是很武断的。它可能因是6的倍数而被用, 
  在前221年,秦政府据说就决定突出6这个数字,作为它敬奉水及其有关事 
  物的一个部分。但是,《史记》中描述这种崇拜的几段文字的历史真实性已 
  被人怀疑 (见附录2),对这一解释不利。可是,在附录2中已经提出,对 

① 许焯云的《变迁中的古代中国》第68 页的脚注持相反的观点,但他的论点至少对我来说是没有说服力的。 

例如,他认为魏约有人口500 万,因此,可以“相当容易地”征召一支30 万至50 万的军队。即使偶尔一 
次做得到(但也远不能肯定),它能再三地进行这样规模的征兵吗? 
① 鲁惟一在联系到汉代的军队数字时,已经提出这一假设,见《汉武帝的征战》,第96 页。杨联陞对处理 

中国的数字和统计数的困难,已在《中国经济史中的数字和单位》一文中详加讨论;此文载《中国制度史 
研究》 (坎布里奇,1961),第75—84 页。可能“万”应与“千”连在一起,作为一个整数,杨联陞的文 
章 (第77 页)对它的模糊性进行了探讨。 

… Page 78…

  有关段落可靠性的质疑远不是定论,所以12万作为6的倍数的解释依然是可 
  能的。 

                                  秦帝国驿道的宽度 

       据《汉书》卷五一第2328页的一段文字,秦在前220年以后几年建造的 
   “驰道”,其宽为50步,将近70米,因此宽得难以置信。可能“50步”系 
   “50尺”之误,这样其宽度将近11。5米。即使如此,它也比大部分罗马的 
  道路宽,罗马的道路很少超过8。5米。可以设想,《汉书》所举的是指位于 
  国都附近的秦的道路宽度,路的一条通道或中央通道显然为皇帝和统治皇室 
  中有权势的成员的扈从专用,而信使、官员和其他旅行者只准使用路侧的边 
  道。但是,御用道和非御用道之别很可能在离京师一定距离之外渐趋消失。 
  见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4卷,第3部分,第7页。 

                                     秦长城的长度 

       在前面讨论这个题目时作出的一个可信的、不过还不是绝对肯定的结论 
  是,蒙恬将军所造的长城,多半比人们在阅读《史记》所述的长城逶迤“万 
  余里”这段记载后最初所想象的长度略短。这里不必再重复支持这个结论的 
  论点,但要说一下,这些论点都集中在“万”字上,在这段有关的文字中, 
  此字的意思很可能是比喻性的而不是字面上的。“万”字的这种比喻性的用 
  法决不是独一无二的。在本附录中已经引用了几个事例。下面还将引用另一 
  个事例。① 

                                     阿房宫的规模 

       据说,称之为阿房宫的宏伟的朝堂在前221年开始营造,自东至西为500 
                                                                               ② 
  秦步,自北至南为500秦尺,面积将近75600(675×112)平方米。这个数 
  字大得不可信,而文中进一步说的大殿能方便地容纳整整一万人 (又是一个 
  象征性的“万”字),这更令人怀疑。如果把这个数字与公元60至65年东 
  汉在洛阳造的朝堂的合乎实际的规模(将近1376〔86×16〕平方米)相比(据 
                                   ③ 
  说它同样可以容纳一“万”人,或与至今仍存在的北京紫禁城中的朝堂(它 
  略为超过1800平方米)相比,就能给人以启迪。 

① 关于整个王朝史中长城主要特征的探讨,见阿瑟·沃尔德伦:《中国长城的问题》,载《哈佛亚洲研究 

杂志》, 43。2 (1983),第643—663 页。 
② 《史记》卷六,第256 页 (沙畹;《〈史记〉译注》,第2 卷,第174—175 页)。 
③ 关于后汉皇宫中朝堂的规模,见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35 页。 

… Page 79…

                                第2章 前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