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态度方面,他是改造派。在依赖国家专卖事业稳定价格和推行法律方面,他 
  是时新派。王莽不是革命空想家,而是一个在治理中国时其作为很象在他之 
  前的汉代诸帝的务实主义者。 
        如果士绅对王莽有任何不满,这种情绪也不是明显的。就班固所知,从 
  公元10至20年甚至没有一起反对他的阴谋。没有试图暗杀他的行动,可是 

① 《汉书》卷九九中,第4136、4156 页 (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33、336 页)。关于焉耆,见 

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177 页注588。 
② 关于公元16 至23 年任都护的李崇,见《汉书》卷九六下,第3927 页 (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196 页)。 
③ 《汉书》卷九九中,第4130 页 (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 卷,第325 页以下)。 
① 关于这些会议,见本书第2 章《思想文化背景》和第14 章《学派的发展和官学》及《后汉时期的官学》。 
② 关于这些试验,见《汉书》卷九九中,第4145 页 (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 卷,第382 页)。关 

于飞行的尝试,见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4 卷第2 部分,第587—588 页。关于古文学派,见张朝孙(音): 
 《白虎通:白虎观中的全面讨论》(莱顿,1949、1952)第1 卷,第137 页以下;本书第14 章《五经》。 

… Page 158…

                                                              ① 
  甚至连汉武帝也几乎在公元88前年被人谋杀。所有的证据证明,实际上全 
  体官员都支持王莽,只是在广泛的农民骚乱导致官军彻底战败时,对他的支 
  持才消失。如果王莽对这种骚乱负责,那将是对他统治的一个致命的控诉。 
  但他不负此责。王莽的垮台是由于几次黄河改道的重大积累的影响,这是非 
  人力所能防止的灾难。② 

① 《汉书》卷六,第211 页 (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 卷,第118 页);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 

机和冲突》,第48 页。 
② 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 卷,第145 页以下。 

… Page 159…

                                   汉代的中兴 

       世界上保存的最早人口数字是在公元2年阴历八月(9月至10月)进行 
           ③ 
  统计的。 《汉书》中的地理志根据那次调查列出了每个郡和国的户口数,然 
  后记载了各该单位所辖的全部的县。由于汉代县的地点和大小除了少数外都 
  已知道,这样就有可能相当准确地绘制一张表示居住人口的圆点图。在公元 
  140年进行统计的第二份保存下来的人口数字见于《后汉书》的地理志,也 
  可以据此绘制一张地图。两张地图经过比较产生了重要的结果,公元2年中 
  国的人口数为5770万,而公元140年只记载了4800万。后一个统计数中缺 
  三个郡的报表,因此全国的总人数略为超过4800万。可以说在公元2至140 
  年期间,中国的人口减少了800万或900万人。 
       此外,在此期间,人口的地区分布状况发生了大变化。在公元2年,4400 
  万人生活在中国北部(可以确定为秦岭山脉、淮河诸山和长江湾以北的中 
  国),生活在中国南部的有1370万人,其比率为7。6比2。4。在公元140年, 
  其相应的人口数分别为2600万和2200万,其比率为5。4比4。6。中国北部 
  人口减少,南部则增加。在西北,人口减少650万。在东北,有1150万居民 
  主要在黄河故道之南的大平原上消失了。这些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因中国南部 
  ——特别在湖南、江西和广东——的增加而得到弥补,那里的人口已增加了 
  三倍。 
       这样大的增长数字是不能用出生率的突然增加来解释的。必然的结论 
  是,已经出现自北往南的大规模的自动的迁移。西北的人 

  口转移在王莽垮台后开始;这是匈奴和羌人(西藏人)的压力造成的,将在 
  后面予以讨论。黄河的两次改道促使大平原人口的迁移。 
       到那时为止原来沿一条河道往北流向今天津入海的黄河,在平帝时决 
  口,淹了大平原的南部。它一分为二,一条仍是往北的旧河道,另外新的一 
  条则汹涌地向东南流入淮河。当公元2年阴历八月进行人口调查时,这场灾 
  难尚未发生。由于冬季河流一般 

  不发洪水,可以推断灾害的时间应在公元3、4或5年。第二次水灾随之在公 
  元11年发生,这时黄河永远脱离了北部旧河床而改向现在的河道流动,其河 
  口正在山东半岛之北。① 
       避免这两次自然灾害是根本不可能的。黄河携带大量淤泥顺流而下,它 
  就是以这种黄土淤泥而得名的。在西北,水流湍急,沿河淤泥被冲下。但黄 
  河一进入大平原,水流就缓慢了,淤泥沉底;经过若干世纪,河床逐渐高于 
  周围的农村。中央政府缺乏资源去进行规模宏大的工程建设,诸如建造和维 
  持足够的堤坝。日常的水利工程由地方进行,堤坝在形势需要的时候和地点 
  才建造。它们充其量不过是修修补补的工程。 
       即使有全国性的规划,黄河也不能长期地加以控制;一旦发生不可避免 

③ 见毕汉斯:《公元2 至742 年时期的中国人口统计》,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19  (1947),第 

125—163 页。 
① 《汉书》卷九九中,第4127 页 (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 卷,第318 页)。 

… Page 160…

                                                                            ② 
  的灾害,政府需要下巨大力量去动员技术人员和劳工进行修理。甚至精力充 
  沛的武帝直到公元前109年才使前132年的一次小决口合龙。黄河新的南河 
                                                                              ③ 
  道直到公元70年才被截断,那年4月8日的一道诏令还因此庆功。公元1194 
  年,黄河又转向其南河道,1853年转而往北。在那个时候,政府的资源虽然 
  远远多于王莽时代,也无力对付这种自然力量。因此,他不应为给他带来的 
  导致内战和自己死亡的不幸受任何责难。 
       许多人必定在这两次水灾中死去,幸存者逃离了受灾区。在邻近地区, 
  供应的物资不足以供养难民。饥荒蔓延,越来越多的人成了黄河几次改道的 
  积累性后果的受害者。农民开始逐步地放弃大平原南部,缓慢地向南方迁移。 
  沿迁移的路线出现了动乱,挨饿的农民结伙抢粮。 
        山东的形势甚至更加危急,这个半岛也因难民而拥挤不堪,也遭到随之 
  而来的饥荒,但它夹在黄河两条新河道之间,没有方便的逃生之路。农民的 
  团伙壮大了,最后合并为一支庞大和组织甚差的、但几乎是无敌的军队,它 
  横行于山东,一路抢掠,杀戮和绑架。当地方官员无力对付这种危急情况时, 
  王莽在公元18年下令动员军队。这些措施未能收效。公元22年,王莽派大 
  军在冬季进入山东,这时黄河河水低浅。战斗中官军战败,指挥将领被杀。① 
       农民在前额抹红色,以与官军相区别,从此他们称赤眉军。赤为前汉之 
  色,所以农民们模糊地认为自己是捍卫先朝的战士。但是他们是单纯和无知 
  之民,不识字。他们没有建立军事单位,没有旗号,也不使用专门的指挥语 
  言。纪律的维持并不复杂,却很有效。杀死他人者偿命,伤害他人者要赔偿。 
  首领们用低级官员的官衔称呼自己,大概他们也只知道这些官衔。少数士绅 
  也参加了赤眉军,但他们没有真正的影响;权力掌握在农民自己手中。没有 
  证据证明赤眉军是秘密会社或宗教运动。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共同因素是饥 
  饿,他们结伙流窜的直接目的是迫切要求填饱肚子。 
        当赤眉军已经发展得人数众多时,作为单一的部队作战对他们来说已经 
  不方便。王莽的军队被一支分队所败,而另一支则在围攻一个县城。第三支 
  分队似乎已撤出山东,因为那里可供掠夺之物已很少。这支部队后来在其他 
  分队的追随下,缓慢地朝富饶的南阳郡移动,汉王朝不久就是在这里中兴的。 
        南阳(在河南南部)有一块肥沃的农业盆地,夹在秦岭山脉和淮河诸山 
  的山麓之间,它们把水往南排入汉水。南阳是约20个有名的地方绅士氏族和 
                                                                                 ① 
  景帝(公元前156—前141年在位)一系的几大支刘氏成员的故乡。从受灾 
  的大平原迁移的路线之一经过此郡。一些绅士氏族在其追随者的帮助下通过 
  筑垒自固,度过了动乱的年代。在公元22年初期,南阳本身的形势相对地说 
  是稳定的,但是武装和胜利的农民团伙在其南方作战。这些团伙是所谓的新 
  市军 (它因一个靠近汉水下游的乡而得名)和长江下游的部队。每个团伙由 

② 关于治水,特别是治理黄河的问题,以及修理、甚至预防或进行破坏的活动,见 《史记》卷二九(沙畹: 

 《〈史记〉译注》第2 卷,第520—537 页);《汉书》卷二九;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154 页以下、190 页以下。 
③ 《后汉书》卷二,第116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 卷,第147 页。 
① 《汉书》卷九九下,第4145、4177 页 (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 卷,第379、432 页);毕汉斯: 

 《汉代的中兴》第1 卷,第1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