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些集团中间流行着的关于汉王朝不过正在经历着暂时的衰落的理论 
  可能找到了最热烈的支持者。在公元200年,荀悦(公元148—209年)写成 
  了一部汉代的史书,它的中心意思是说,在经过这些黑暗的年代以后,汉室 

② 《三国志·魏书一》,第23、28 页以下。 
③ 《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817 页以下。 
① 《三国志·魏书一》,第30—31 页。 
① 《三国志·魏书一》,第30 页;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第253 页。 
② 《三国志·魏书一》,第13—14、26 页。 

… Page 230…

               ① 
  将要中兴。在这同一年,不知皇帝是否知道其事,朝廷曾计划杀死曹操,其 
  起因可能是误传了他的计划。这项密谋被挫败,曹操依然故我,毫发未损。 
  可是公元203年,他安置了眼线来监视朝臣。 
       公元208年以后,曹操开始执行一项计划,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对这个 
  俘虏朝廷的影响。公元212年,他得到了“入朝不趋”这种通常对待老年大 
  臣的殊荣。213年,他称魏公,并把三个女儿呈献给皇帝。214年他又得到了 
  额外的荣誉,废黜了皇帝在195年娶的皇后,并杀死了与此同时所生两名皇 
  子。215年他的女儿当上了皇后;次年他称为魏王,因此他打破了汉帝国的 
  不成文的根本大法,即不许任何非刘氏家族人员为王的制度。217年又给他 
  加添了一些荣誉,对中国历史学家来说,他们普遍含蓄地指出,只是因为他 
  于220年3月15日的去世,才阻止了他采取自己称帝这最后的一个步骤。② 
       这最后一个主张是依据对曹操的居心叵测的猜测提出的,但不可尽信。 
  曹操一定懂得,任何“对于汉帝的非分觊觎”将会削弱而不是加强他在帝国 
  其他地方的地位。当曹操在公元214年杀死两名王子时,刘备远在西蜀发丧, 
  警告他不得再攻击皇室。公元219年,这个问题曾自由地同曹操进行了讨论。 
       在这一讨论中出现了两种论据:其一为宇宙论方面的,其一为实际的。 
  在宇宙论方面,它干脆声言,所有迹象都表明天命已从汉室移到了曹操身上。 
  从实际方面出发者则反驳说,汉朝的天命固然已经微弱得很,但是在整个中 
  国被征服以前,明白无误的新天命是不可能有的。曹操基本上是个主张实际 
  的人,所以同意后一种观点。① 
       在我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我们要叙述一下帝国其余部分的主要事 
  件。曹操已经向西方拓展了他的领土。公元211年,京师长安周围的地区被 
  他拿了下来;在214年他又俘获了早在灵帝末年即已自称为王并在极西部支 
  撑了下来的人;宗教领袖张鲁于公元215年投降了,这就为曹操向帝国的西 
  南部进军打开了通路。但是正在此时,西南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刘备软硬 
  兼施地从原来的益州牧刘璋手中夺取了控制权。由于刘备位于西南,孙权在 
  东南,曹操在北方,这就形成了帝国的鼎足三分之势。三分局势延续了 50 
  余年。② 
        曹操晚年遇到几件不顺心的事。公元218年有一个忠于汉室而反对他的 
  密谋在酝酿之中,但没有成功。公元219年,刘备从曹军手里夺取了原先属 
  于那位宗教领袖的土地,因此打破了曹操通过自立为王而自封为唯一合法者 
            ③ 
  的美梦。就在那一年,孙权把势力进一步向北扩展,从而更多地动摇了均势。 
  曹操的死可谓死非其时。 

① 这部史书已传世,名为《汉纪》。他把材料安排成这个样子,前汉(也包括后汉在内)的历史乃是其历 

代皇帝不断积累功德所致。荀悦意在说明,汉朝的累世功德超过了它的任何臣下——其中也包括曹操。见 
陈启云:《荀悦(公元148—209 年)。一个中世纪早期的儒家的一生和反省》 (剑桥,1975);以及下面 
第15 章《荀悦:人的局限性和向真理接近》。 
② 《三国志·魏书一》,第37—49 页。关于非刘氏不许称王的叙述,见上面第2 章《地方组织》。 
① 《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884 页以下。关于公元219 年的这一讨论,见《三国志·魏书一》, 

第52—53 页注2。 
②  《三国志·魏书一》,第36—45 页;《三国志·魏书八》,第263—265 页;《后汉书》卷九,第389—390 

页。 
③ 《三国志·魏书一》,第50 页,《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884 页。 

… Page 231…

                  汉献帝的被废黜 (公元220年11—12月) 

       在或真实或假想的家庭争吵之中,曹操的太子曹丕 (公元186—226年) 
  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和官职。他做了新的魏王、新的丞相和他的领地上新的州 
  牧。有人认为,一个孝子守孝的时间应该比曹丕所守的更长一些,但这位新 
  王迫不及待地要到他领地的南部去游幸。很可能曹丕是这样想的:他得向国 
  内和国外的对手们炫耀他的新的武力,特别是要向他的几个弟弟和南方的孙 
  权耀武扬威。孙权的反应是向他表示忠心;刘备的一个重要将领也这样做了; 
  在刘备和曹丕领土之间的一位非汉族的部落王也这样做了。① 
       这种称心如意的征象使得一个阿谀的朝臣把他未公布已达七年之久的天 
  象揭示出来。自从公元213年以来,他就从古代的图谶学说中得知,曹丕就 
  是那位应该即皇帝位的人。如果把这作为一个试探器,它是达到了目的的。 
  在11月的下半月和12月10日,关于天命改变之事在汉献帝、曹丕、曹丕的 
  随从和汉朝廷之间进行着活跃的讨论,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公元220年12 
  月11日符咒被解开了:汉献帝逊位于曹丕,汉王朝至此宣告不复存在。② 

                                    直接的后果 

       可是并不能肯定,汉王朝确已走到了尽头。当汉献帝被废的消息到达位 
  于西南首府的刘备那里时,他发布消息说汉献帝已被弑。再没有比这更不合 
  乎事实的了。实际上,曹丕给予了逊帝一个漂亮的封号,很优厚的收入和其 
  他几种特权。可是刘备为他发丧,他的僚属开始上条陈,充分地证明刘备就 
  是上天所属意的汉代的继承人。中国最优秀知识分子之一的诸葛亮(公元181 
  —234年)——他的光辉战略迄今仍流为口碑并且这时是刘备的主要支持者 
  ——也加入了这个劝进的队伍。或许就是他的陈词比别人的说法更能打动刘 
  备,使刘备采取了下一个步骤。公元221年5月15日刘备也即位为帝,特别 
  强调汉运永世不衰之意。他说,他是汉室的一员(这可能是千真万确的), 
  因此他的王朝也称为汉。所以,汉朝的统治在帝国的西南部得以延续。① 
       第三位军人头目似乎使人意外。他暂时承认了北方的魏王朝,接受了 
   “王”的封号。可是孙权在公元222年也自建年号,这表明他不完全承认魏 
  的统治。改元因是皇帝的特权;刘备曾在公元221年称帝时就自己建了年号。 
  从222年起就有三个年号:一为魏,一为刘备的汉,再一个便是孙权。毫无 
  疑问,由于孙权不能宣称汉帝已逊位于他,他也不能说他本人是汉室的一员, 
  所以他只以自己的王的封号为满足。只是到了公元229年才有符瑞纷纷预言 
  孙权宜有帝号。从公元229年5月23日起孙权便成为吴国的第一位皇帝,因 

① 《三国志·魏书二》,第60 页。 
② 《三国志·魏书二》,第62 页以下。《三国志》的注详细征引了不见于其他形式的著作(关于这些文件 

的情况,见德克雷斯皮尼:《三国志》)。又见《后汉书集解》(卷八,第11—12 叶)中的引文;以及卡 
尔·莱班:《天命的操纵:公元220 年曹丕即帝位所隐含的天意》,载《古代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戴 
维·罗伊和钱存训编 (香港,1978)。 
① 《三国志·魏书二》,第76 页;《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887 页以下。 

… Page 232…

                                     ② 
   此中国就有了三个皇帝。刘备死于公元223年,曹丕死于226年,但他们的 
   嗣君都继续互相战斗,一直打了半个多世纪。 

②  《三国志·吴书二》(卷四七),第1134 页。 

… Page 233…

                             对汉王朝灭亡的剖析 

       汉朝灭亡了,因为改朝换代的思想已大行其道,从老百姓到曹操一帮人 
  中的各种势力集团莫不作如是观。虚弱的几位皇帝,或者宦官们、皇后们以 
  及黄巾军都被指责应对汉朝之亡负有责任,但直到它灭亡了千余年之后还有 
  人想使它复辟。对于有些人来说,魏王朝的建立一直不合法,因此它的违法 
  性玷污了魏国的皇帝及其继承者。这种观点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三国 
  之中谁是法统的继承人? 

                                  王朝与形而上学 

       和罗马帝国的情况一样,关于汉王朝也有人提出帝国为什么衰落的问 
  题。此答案与关于罗马衰落的原因一样,也是众说纷纭的,比如有人认为应 
  责怪某些皇帝,有人认为应该注意超越个人力量控制所能及的那些制度上和 
  文化上的因素。当然,及身目睹事变的政治家和隔了相当长时间来考虑这些 
  问题的历史家之间的答案是有差别的。 
       对于汉代衰亡的最通常的解释,是14世纪一部小说关于该王朝灭亡的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