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2-04-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并非是说“风水轮流转”,学生反成了上帝,这,同样不平等。我的意思是,在追求现代平等的意义上,“尊严”这种传统的师道应当予以打破。说来这尊严也是纸糊的,别说打,只消用指头戳一下也就得了。孔丘不是私下对弟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吗?为了钱,不惜给人赶个驴车什么的,这为师的尊严又在哪里?子见南子时,身为学生的子路就很不高兴,搞得孔丘没办法,出来后,又是指天戳地又是赌咒发誓。想见孔丘当时的窘状,不禁让人莞尔。其实学生还是蛮厉害的,经常让为师者吃不了兜着走。不信我拉几个例子来瞧瞧。
  都是旧事。
  是说一位先生,眼瞧着某弟子的水平楞是不一般,尊严让他受不了,便想折学生的脸面,授课时,他给学生出了个上联:“眼珠子、鼻孔子、珠子反在孔子上。”什么意思?原来这是谐音,珠子谐指朱熹,孔子即孔丘。前者作为理学大宗师,素为后代皇帝所推重。宋代由于儒学至此一变而为理学,朱子的地位恍然似在孔子之上。其实不然,这先生不过是借此敲山震虎。如果朱子真在孔子之上,岂不乱了纲常。半是恫吓,半是指责,学生心知肚明,只得接招。怎么接呢?你就脸面上来
  ,我亦不离脸面去,看谁最后没脸面,于是便对:“眉先生、须后生、后生却比先生长。”
  好对!那先生或许以为难倒了后生,正得意处,孰料后生机敏过人,不让辞锋。回敬的下联,顺其势却反其意,一不小心竟道出了宇宙社会的自然规律。妙不可言。
  另一位先生气量更小,仅仅因为某后生的名字与他相同,便觉尊严受到了侵犯,自己的名字成天让学生挂在嘴边,叫过来喊过去,还有什么师道可言。于是他也用对子向学生发难:“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巧借古之人名来达己之意,不能说这先生是草包,而偏偏司马相如本名并非如是,他只是慕蔺相如的高风亮节刻意效改的。名虽相如,才干也的确差了一截,终生不过是个帮闲的文娼而已。这先生也许以为那学生听了会由人及己以至惭愧,不料那学生并非“呆鸟”,回他的居然是:“魏无忌长孙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这二位一是战国四君中的信陵君,一是唐时的功勋老臣。古人尚且如此,我又何惧之有。这后生不似上
  一位那么锋芒毕露,但劲道不弱。他用的是暗锋,而表现出来,却好像一款粤式派头“无所谓啦”。
  更有意味的是当年梁启超接张之洞的对。那时梁还未出道,一个后生小子,而张属师长,又是朝廷命官。梁去拜访张,张却摆起了架子。其时,张大人正在湖北江夏,他便用地名入题考梁:“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为第一,谁为第二?”还用问吗,案底:老子天下第一。但小梁偏不,他不认这个账,张口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表面上小梁一派谦恭,“岂敢在前”;但他既志在张扬“少年中国”,
  其行事做人的确又“岂敢在后”。由于面对的是师长,何况自己主动求见,因此他的回答不卑不亢,委婉得体。但对句之间,分明又流贯着一种崭新的现代精神。试问这不前不后是什么?不正好是个“平等”吗?尽管您张先生亦官亦师,而我未出茅庐,但是在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此之谓“尊敬”其表,“尊严”其里。不过这里不是师道尊严,而是“生道尊严”。还有比这更漂亮的回答吗?好一个老夫张偏偏遇上了小子梁!
  也有新事。
  那就是现身说法了。笔者本人亦忝列教席,但却不曾以所谓的“尊严”
  武装过自己。为师者亦从为生者而来,我做学生时就不吃这个词,考试总是不好,答案总与先生不一样。又为什么要一样?结果连个区区大学都考不上。考不上就考不上。现在一旦为师,自不会媳妇成婆,反过来拿乔(“拿乔”是南京的口语,意即“拿一把”),记住的倒是孔丘的另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之中当然包括学生,而且恰恰是学生。记得有一次备散文课,文中说道孔丘先生连走路都“行不由径”,我暗自生疑,径者路也,走路居然不上路,莫非是飞?怎么办,上课便摊牌,把问题交给学生。于是就有一个学生指点我,“径”是小路,不是一般的路。她一语既出,我茅塞顿开。可不是吗?老先生一贯道貌岸然,席不正都不坐,路不正当然也不走。不过他老人家往往说到做不到,当初他困于陈蔡之间,厄于曹宋之野,又何尝行不由径?宋司马拔树示威,欲杀其人,弟子曰“可以速矣”,老先生率先狂奔,能顾上择路?他到达郑国时,已“与弟子相失”,可见奔之速也。话说回来,自己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然而此刻到底我是师还是学生是师呢?其实两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与学生或学生与我做到了平等交流。
  现代社会较之传统社会最吸引人的地方,即追求平等。师生之间也一样。我十分欣羡梁任公先生那“岂敢在前,岂敢在后”的平等风度。这是一种做人的原则。如果把这种原则落实到“师道”之中,那么“尊严”一词便获得了新的转义,亦即“尊重在先,严格以次”。如此“尊严”,或可谓现代之师道也。

  禽兽不如的人类

  
  ? 达 然
  很多年以来,大多数人都自以为人类是优秀物种。人们在形容或伪诈或残暴或无耻之徒时,常用“禽兽不如”或“衣冠禽兽”之词。其实,对整个人类而言,从人类的表象来看,是地地道道的“衣冠禽兽”;从人类的本质来看,是实实在在的“禽兽不如”。
  东西方古圣先哲们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关于人性善恶的大讨论,但他们始终没有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之所以没有得出结论是,一、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比如人类对于动物的研究不足;二、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争论的根本就不是“人性”!
  实际上,人类关于“人性”善恶之争纯粹是一场闹剧。因为人性本无善恶之辨,挑起无数次辩论的本是道学家酒后头晕之产物。换句话说,人性绝无善的一面,它的通体都是真正纯黑纯恶的,在大自然中没有什么能超越人性恶劣之程度。迄今为止,所有关于人性善的说法,包括从茅蛆身上找洁白的理论——那些温情脉脉感人至深的故事;杂志上正炒作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所有这些能证明人性善的的东西,讴歌的却是禽性和兽性,与人性无关!
  这是人类关于自身的最大误会!
  然而,在古代的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下,还是有一部分古圣先哲们居然蒙对了。他们不愧为古圣先哲。
  《尚书》中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句子,在承认人心凶险不可测的同时,将希望寄托于理想中虚幻的“道心”,其实是无可奈何之举。庄子则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聪明如庄周者,同样是用一个抽象的比喻搪塞过去。荀子说得更绝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话说得很在理,不过好像是小孩子抬杠,硬说对方的证据是假的。东方的理论没有证据,思维缜密的西方人也同样如此。柏拉图认为,在所有动物之中,人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优良的素质,“就可以变得最高尚、最有教养”;反之,“他就是世界上所有生物中最粗野的”。亚里士多德也说:“如果人没有美德,人就成了动物中最邪恶、最残暴、色欲与食欲也最大的动物。”但他们所期待的美德、良好的教育和优良素质,无一例外地,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污水横流中的几粒珍珠,必然地沉入河底,与人类血淋淋的历史无缘。
  在所有关于人类优于动物的论述中,只有一条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人是会思考、有理智、能创造的动物。正是这一条,衍生出很多理论,比如会说话、会制造工具、有精神生活,等等。至于其他,比如“直立行走的无毛动物”则纯粹是一派胡言。无毛比有毛好在哪里?直立行走比爬行强在何处?我看在这点上人类反而应该自惭形秽——因为从生理角度讲,人类的身体失去了太多的功能。
  似乎“会思考、有理智、能创造”是能证明人类优于动物的惟一的救命稻草。亚里士多德说:“(相对于人)别的一切动物没有一种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分享沉思能力。”这话说得很荒唐,难道亚氏真的没有见过一只沉思的狗或猫?用庄子的话说就是:你不是其他动物,怎么就知道其他动物不会沉思?只不过此沉思不是彼沉思。其他动物们无论是否沉思,他们都在不动声色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惠赐。他们不需要创造什么,也许他们相信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创造,不必要加上一些狗尾或是蛇足。同时他们也静静地注视着人类,看看人类到底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因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事实上,“会思考、有理智、能创造”正是人类劣于其他动物、自身“禽兽不如”的重要原因。
  人类所有善的一面,包括人们津津乐道的友爱亲情、诚实守信、精神生活,等等,都是人类动物性一面闪现的光辉,也是从其他动物那里拾得的一点牙慧。也就是说,这些并不是人性,而是普遍的动物性。比如说,一条狗也有精神生活,它在田野里的愉快程度要明显高于被拴在链子上的时候,它和人类一样懂得“心旷神怡”。而人类所有恶的一面,都是人类所独享的,比如伪诈、残暴、无耻,其他动物无缘于此。这些恶的一面,才是真正的人性!
  人类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也是与其他动物的最大不同是拥有思考。这是一个公认的真理。但另外一个真理是,拥有一种特质并不能说明你具有优越性,换句话说,拥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