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典精华文库mj17-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疑,塞谗邪离间之口,大王安得不与周公比隆哉!大王虑不 
及此,遂驰檄兴至,侵袭疆守,所以任事者得藉口以为大王假 
诛右班文臣,实欲效汉之吴王倡六国以诛错为名也。孟子云: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臣恐奸雄豪杰乘衅突起,万一失利, 
大王获罪,先帝不能辞责矣。今大王据北平,取密云,下永平, 
袭雄县,掩真定,擒将虏士,易若建瓴,虽孙武岂能遇哉。但 
 自兴兵以来,虽今数月尚不能出区区蕞尔一隅之地,较之天下, 
十五而未有一焉,其用兵之际又可知矣。且佳兵者不祥,百战 
百胜,兵家不以为奇。今大王兵士大约三十万众,与我天子义 
则君臣,亲则骨肉,犹生离间之疑,况三十万众,异姓之士, 
保终身困迫而死于殿下乎?盖屡战则疲,疲则离,离则孤,大 
王其熟思之。臣躬奉圣天子之旨,念及大王以为帝室最近之亲, 
何至如此,未尝不洒泣流涕。大王若信臣言以为质,上表谢罪, 
按甲休兵以待,事报朝廷,必宥大王及军民士之罪,用修亲好, 

… Page 61…

姜氏秘史                                                           ·58· 

则天意顺、人心和,太祖在天之灵亦安矣。大王执迷不回,恃 
小胜,忘大义,以寡敌众,为此侥幸不可成之悖事,臣不知孰 
优也。况太祖大丧未终,毒兴师旅,恐与伯夷、叔齐、泰伯、 
仲雍求仁让国之义有径庭矣。殿下有清夷朝廷之心,天下臣民 
以殿下不无篡夺之意,幸而得成,固中大王之计,后世公论以 
大王为何如?倘有蹉跌,取讥万世,於斯时也,追论愚臣之言, 
其可得乎!愿大王再思而审处焉。”书奏不报,巍又假周公援 
引《诗》、《书》,反覆几千言,末云:“今殿下论亲亲,最 
长、最贤,即我朝之周公也,当流言之谤亦如周公。安重自修, 
无一毫骄吝之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内辅朝廷,外屏四夷, 
则周公不得专美矣。惟我朝家业同周室、太祖纯德同文王,皇 
后慈惠同后妃。今殿下才美同周公,辅吾皇上守成迈成康,故 
以周家始终之说言之。巍白发书生,生死不惧者,久蒙太祖教 
养,无所补报,故披露肝胆,大陈义理之辞。如果赐死九泉之 
下,得见太祖,问臣所以,臣亦有以藉口矣。”书奏又不报。 
庚辰夏,从景隆北伐,军溃南奔德州,皆降。已而遇督饷参政 
于临邑,时遇端阳,酌酒同盟,遂协谋固守济南,大著劳绩。 
后从征晋阳、雁门等处。壬午夏,闻京师已定,乃缢死驿舍。 
      九月戊辰朔,监察御史韩郁上书奏为机密事:“臣闻人主 
亲其亲,然后不独亲其亲。兹陛下讲之有素,行之方笃,而佐 
之无人,以致激变也。盖尝即彼诸王,既废而言之,以言其亲, 
则太祖之遣体也;以言其贵,则孝康之手足也;以言其尊,则 
陛下之叔父也。彼虽可废,则太祖之体不可残也。亲之手足不 
可缺也,父叔之恩不可亏也,且使二帝在天之灵,有子有孙为 
天子,而厥弟厥子遭残戮,是则其心为何如哉?臣每念及此, 
未尝不为之流涕也。此皆残酷竖儒持一己之偏见,废天下之大 
公,或者病藩封之太重,谋削贬之权衡,疑之太重,虑之太深, 

… Page 62…

姜氏秘史                                                           ·59· 

所以流祸而至於此也。方周王不轨之际进言,则曰六国反叛, 
汉帝未尝不削也。执法则曰三叔流言,周公未尝不诛也,遂使 
周王父子流离播迁,有甚于周公之诛管蔡者矣。夫唇亡齿寒, 
人人自危,理之常也。矧周王既废,湘王自焚,代府被推,而 
齐臣又告王反矣。为计者必曰:兵不举则祸必加。是则朝廷激 
变之也。及燕之举兵,厥今两月,前后调兵者不下五十余万, 
而乃一矢亡获,谓之国有谋臣,可乎?夫兵,凶器也;战,危 
事也。以危事而用凶器,其可淹久而不勇决乎?经营几许而军 
需犹是告乏,粮饷犹是不给,将不效谋,士不效力,徒使中原 
无辜赤子困于道路,迫于转输,民不聊生,日甚一日。九重之 
虑无已,出入帷幄与图大事者,方且洋洋自得,若无事人。由 
此而观彼,其劝陛下必削藩国者果何心哉?谚曰:‘亲者割之 
而不断,疏者续之而不坚。’殊有理也。陛下诚不察此,愚臣 
以为不待十年,必噬脐之悔矣。臣至愚,感恩至厚,不敢不言。 
伏愿少垂洞鉴,兴灭继绝,释齐王之囚,封湘王之墓,还周王 
于京师,迎楚蜀为周公。俾其各命世子持书劝燕,以罢干戈之 
举,以慰宗庙之灵,明诏天下,使之拨乱反正,以厚亲亲之恩。 
如是,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革兖州府东平金线闸日巡检司。 
      又改平阴县滑口镇巡检司为潘家口堆巡检司。 
      辽东总兵官都督耿瓛帅师攻永平府,不克。 
      乙亥,革广宁中屯等卫于广宁中卫。 
      丙子,革池州府东流县吉阳镇巡检司。 
      增置肇庆府阳江县丞、簿各一人。 
      壬午,改镇江府丹徒县京口驿直隶南京。 
      癸亥,改保宁府江油县西平马驿为武平马驿。 
      己丑,改巩昌府会宁县青家驿巡检司为古城巡检司。 

… Page 63…

姜氏秘史                                                           ·60· 

      征谪戍官伏离等入京,复为指挥佥事等官。 
      李景隆次于德州,征谪戌武官赴德州操备。 
      调抚州守御千户所官军赴德州听操。 
      十月五日辛丑,革四川行都司利济驿。 
      壬寅,革会州卫河南驿。 
      癸卯,置云南府昆明县儒学。 
      增置平阳府,置实库大使一员。 
      甲辰,革国子监博士学正学录,增置助教一十七员。戊申, 
改赣州府南桥堡巡检司为安远巡检司。 
      辛亥,李景隆以诸军至北平,攻城不克,遂筑垒于九门。 
      壬子,增置鹤庆府训导二员。 
      甲寅,靖难兵袭执宁王权,三卫官军总兵官都督刘贞遁还 
京师,守将都指挥朱鉴死之,行军都督陈亨等降,遂以其众归。 
      或记曰:文庙初起,兵犹未盛,闻景隆将进攻北平,患之。 
先是,高庙末年,尝命文庙巡边,大宁军隶护卫官军,相与欢 
甚。大宁领朵颜三卫,多胡人精锐,不靖,而戌卒皆中州迁徙 
之众,北方苦寒,日夜思归。文庙知之。至是,命仁庙婴城固 
守,独率千馀,倍道趋大宁,遗书宁王,告以穷蹙,求为和解。 
宁王信之,遂单骑入城,执手大恸,祈请甚切,宁王为之草表 
陈谢。居数日,情好甚笃,从官稍稍入城,阴结诸胡,并思归 
之,士皆许之。既行,宁王饯送郊外,伏兵拥宁王偕行,招诸 
胡及戌卒皆从。大宁城空,靖难兵自是愈盛矣。世传文庙善战, 
宁王善谋,一时章檄令谕多出其手,尝有事成中分之约。后京 
城平,宁王欲建国,遂上奏乞巡视,许之。宁王出以飞旗,谕 
有司治道。文庙闻之大怒,诏禁飞旗,治有司罪。宁王不自安, 
悉屏从兵,与老弱中官数人偕往南昌,称疾,卧城楼,乞封南 
昌。诏即布政司为府,屋舍无所更历,武庙殿阁尚黑云。宁王 

… Page 64…

姜氏秘史                                                           ·61· 

既得请,遂放志神仙,以善终。 
      贞,合肥人。洪武中,宁献王封大宁,贞为总兵官。北平 
兵入大宁,宁王尽以护卫官军之北平,意贞亦降,籍其家下之 
狱。俄而贞由海道自福建还京师,家人遂得释。大宁在喜峰口 
外石惠州地。国初设大宁行都司,与辽东、宣府二镇相为声援, 
 自后弃大宁,与朵颜诸虏都司迁保定,而东边遂失一藩篱矣。 
贞女为文庙昭顺德妃。 
      甲子,省顺庆府蓬州儒学训导三员,营山县儒学训导二员。 
      乙丑,改贵州思州府平溪马驿。 
      革辰州府沅州使溪水驿,改令水驿为使溪马驿,晃州水马 
驿为晃州马驿。 
      丙寅,省南阳府镇平县训导二员。 
      征云南官军入京备征。 
      十一月五日辛未,李景隆及靖难兵战于郑村坝,大败。壬 
申,景隆还德州,北平城九垒皆溃。癸酉,靖难兵入城。先是, 
景隆次德州,征兵诸路,合五十馀万。闻文庙东出,遂围北平。 
刑部郎中魏校曰:“景隆号令严明,莫敢违。初围北平,筑九 
垒于九门,又结九营于郑村坝,亲督之,以待文庙之还,令垒 
营人各为战,非受令不得轻动。文庙谋知之,遂悉锐攻一营, 
尽歼之,莫有救者。连破七营,遂逼景隆营,景隆不能支,宵 
遁。翌日,九垒犹固守,次第破其四垒,诸军始闻景隆走,委 
弃兵粮,晨夜南奔,景隆遂还德州。” 
      丁丑,改四川盐课提举司属黑盐井、白盐井盐课司隶会川 
卫军民指挥使司,改宁番卫白盐井二盐课司隶盐井卫军民指挥 
使司。 
      己卯,改四川宁番卫大宁场盐课司。 
      庚辰,革延安府葭州税课司。 

… Page 65…

姜氏秘史                                                           ·62· 

      辛巳,革池州府贵池县李阳河巡检司。 
      癸未,改曲靖府南宁县白水关马驿,隶沾益州。 
      壬辰,改福建宁德峬村批验盐引所于北茭批验盐引所。 
      罢兵部尚书齐泰,复以茹嫦为户部尚书。 
      罢太常寺卿黄子澄。 
      时以文庙表列,子澄等罢之。 
      革平夷卫。 
      李景隆复聚兵于德州,军声复振。 
      以副都御史陈性善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