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9月5日 心理因素与疾病 (杨凤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2年9月5日 心理因素与疾病 (杨凤池)
  主持人简介杨凤池,医学心理学暨精神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心理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科研、咨询工作,曾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首都医科大学“十佳青年”等称号。三度赴意大利进修,学习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技术,获得国际本体心理学会颁发的“临床心理学家”资格证书。有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并与许多媒体合作开展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实践活动。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心理因素与疾病,那么我们大家都很关心健康,我想关于健康呢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下我们的概念,就是说,所谓健康实际上不单纯指躯体的强壮,和没有疾病,或者没有营养不良的虚弱现象,而是不仅仅有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和精神世界的健康,所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1948年成立宣言当中,为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那么在世界卫生组织举行的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又强调了这个完整的健康的概念,同时还补充了道德健康,那么所谓道德健康其实它和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上的健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所以一个完整的健康概念,不仅仅包括生理学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道德肯定这样一些方面的完满状态。 
  前些年,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不够发达,在那种情况下,大家可能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注意我们身体健康上,即便我们仅仅关注身体健康,我们应该也有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我们的躯体健康的,那么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那么传统的医学模式呢,是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大潮影响之下,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研究领域,结果导致人们发现了细菌,发现的抗菌素,有一些科学家提出来了,人的生理功能,血液循环等等的学说,还有人发现了病毒,这样呢就促使人们去想办法,研究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生物医学的技术手段,去解决人们的疾病问题,那么这样就建立起来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地球上消灭了烈性传染病,感染性的疾病,对人的生命的威胁也大大减小,所以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就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对于人类健康最积极的贡献。 
  那么随着人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有很多学者就提倡要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曾经提出来,需要新的医学模式,他所推荐的医学模式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样的一种医学模式,在研究人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时候,就不仅仅关注的人的身体器官,组织细胞那里发生了病变,有那些细菌,病毒感染,而还要同时注意,有那些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这个病人,在治疗方面,也同时兼顾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 
  那么我们现在大家已经熟知,当前人类所患有的疾病,特别是威胁人类生存,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已经由前一世纪的传染的感染的疾病,逐渐的转化成为那些慢性的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来的那些疾病为主,所以,我们目前人类大多数的疾病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那些疾病,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将这类疾病称之为心身疾病,那么心身疾病其实就是由于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良的情绪状态,不利的人格特点,所导致的不良心境,通过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影响身体健康,那么我们国家的中医也认为百病生于气,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中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用整体观用辩证观来看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凡是采用整体观来看待人的健康疾病问题的,这样的学说,都会强调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所以生病中医认为是内伤七情,所谓七情,中医归结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认为人得病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另外一方面内因,就是内伤七情,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样七种情志,某一种情志过于强烈,就会导致人的身体功能的生理功能的紊乱,就会患病。 
  我们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心身疾病的概念,什么叫心身疾病呢,医学心理学当中的表述,就是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并且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的特点就是它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但是它最终在我们的躯体上,可以观察到能够找到的病理变化,那么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就不能单纯采用生物医学方法,而同时要兼顾心理学的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学的调整。 
  那么心身疾病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得了病,那么这个病他自己也发现跟心理因素有关系,那是不是就可以确定为心身疾病呢,可能需要满足下列五个条件,符合这样五个标准的疾病就可以确定为心身疾病。 
  第一条,就是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第二个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和体征,并且好发于植物神经支配的血管内脏和腺体,第三和人格因素和情绪因素关系密切,第四与生理性薄弱器官有关,所谓生理性薄弱器官就是有可能在我们的家族,或者我们的遗传特征性状上,我们的某一个器官或者系统,它的功能或者它的结构就有某些脆弱性,所以当一旦发生心身疾病的时候,不良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作用于我们,在那个器官系统发病,往往跟我们那些薄弱的脆弱的器官系统有密切的关系,第五单纯生物医学治疗,效果不好。符合这样五条标准的疾病就可以称之为心身疾病。 
  那么下面呢,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当中,心理应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下面给大家一个概念,就是心理应激,英文叫STRESS,心理应激是指的人对于外界有害的物质,威胁挑战经过自己主观评价之后,知道这样一种刺激,这样一种不良的事件,或者客观事物,会给自己造成威胁,可能威胁我们自己的生存和地位,那么在这个时候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就称之为心理应激,心理应激是由应激源引起来的,为什么我们进入了应激状态呢,是因为我们遭遇到了应激源,有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叫拉扎洛斯,他曾经给人类所遭遇的应激源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类,一般来讲,按照拉扎洛斯的分类,人类所面临的应激源可能有三大类,第一大类,灾难性事件,第二大类,个人应激源,第三大类,背景性应激源,灾难性事件就是那些刺激强度比较大,对人们的精神上的创伤比较严重,而且影响的范围比较广的那些事件,比如说火山、地震、战争,比如说9。11事件等等,这一类的事情,它影响的范围很广,它刺激强度很大,涉及的人数很多,当事人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心理的创伤,或者是遭受心理的挫折,第二个就是个人性应激源,个人性应激源它对于人精神活动的影响其实也是很大的,只不过跟灾难性事件比较起来,它涉及的范围比较狭窄,影响的人比较少,比如说象失学、失业、失恋等等这样一些事情,就构成个人性的应激源,第三背景性应激源,比如像噪音、拥挤、空气污染等等,这样一些应激源它的刺激强度不强,但是它的作用时间长,当然还可能包括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比如说我跟我们单位某一个同事,我看他不顺眼,他看我不顺眼,但是我也不能调走,他也不能走,我们俩长期要在一起工作,这样也构成一种背景性应激源,久而久之会长期使人处于慢性的低水平应激的状态,也容易患有心身疾病。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应激源作用到人体都会导致人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呢,这里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在起作用,什么因素导致同样一个应激源作用于我们的个体,不同的个体反应不同呢,大概有以下这么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个性特征,这个人是比较外向,是比较内向,这个人喜欢热闹的场面还是喜欢一个人独处,是喜欢静还是喜欢动,如果一个人比较外向,如果一个人比较合群,假如他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失恋了,他就会去找他的好朋友,他就会去找老师,他就会去找同学找家人倾诉,获得情感上的支持,那么有可能有助于他更平稳地度过他的这个创伤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比较内向,平常沉默寡言,当他遭遇到什么挫折的时候,内心的体验就很强烈,有可能出现比较强的内心应激,而且他不善于表达,有可能这样的应激就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所以个性特征,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评价,间接地影响一个人对应激源的反应程度。 
  第二个就是个人的经历和经验,比如说自己以前经历过考试失败,然后又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然后以后考试成绩就上来的,他有这样的一个经历,一次考试失败,不会给他造成特别强烈的影响,所以,也不会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 
  第三个应激源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为什么9。11以后,有好多美国人产生了不安全感,上班只要一上大楼,坐在楼里头老往窗外看,因为他觉得9。11事件是当时在大楼里上班的人,没有办法预期,没有办法控制,没有办法来预测,所以这样一个事件发生以后,人们就会对于自己在高楼里工作产生不可控制,产生那种难以预期的这种不安全感。 
  第四如何解释应激源,就是人们看到了一种像我前面说的那三类,比如说灾难性事件,个人性应激源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