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别啊,我不想留在这里啊!”
“不要啊!放开我放开我啊,三爷爷,求你了,把我带走吧,要杀要剐都行啊!”
张三和李四被吴老三交给了那老者,他自己就往门口的方向走了。那俩人眼瞅着落入了这邪气的老人手中,万分惊恐。
连连求饶,挣扎着向前面滚着,吴老三好像知道,但也没回头,拉着白长生快步流星,走出了这间王爷大院。
白长生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也不知道那老人是谁,只是也想赶紧逃离此处。跟着吴老三临出去前,好奇心作祟,白长生回头望了一眼:
“嘶···”
白长生看到了终生难忘的一幕:
张三李四被那老者拖拽起来,用那枯柴一样的老手来回搓弄着,瘦弱不已的身子此时极其兴奋,忍不住的抖动着。
而无论张三李四俩人怎么挣扎,这老人都没有放手。枯瘦但却力大无穷,拉着哭成泪人的两个人,就朝着大院深处走了。
那老者一转身,在他后背上,白长生看到了一个血淋淋的“罪”字!
还插着一把尖刀!1
第44章:唐门旧事(壹)
俩人出离了王爷府旧宅,此时也已经天亮。走过了一个胡同,直到有了人烟的地方,吴老三这才嘘了一口气,好像放松下来了。
而白长生也是忍不住好奇了,赶紧去问吴老三刚才那大院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吴老三就知道白长生会这么问,俩人边走边聊,也给白长生普及了一下旧日的古怪传闻。
“小长生,还是三爷我见多识广,今天就给你讲一讲这唐门王爷府的故事,好教你知道知道邪门的事情不止你这一家!”
白长生赶紧凑了过来,听起了王府大院里的旧事···
···
那是在当朝乾隆爷刚刚上位的年岁里,有这么一处大家院落。老爷名叫唐秋生,当初是是京城有名的御封王爷。
但故事的起因要从乾隆爷著名的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开始说起:
当年那大小和卓,经常骚扰边疆,朝廷每每派兵遣将,都不胜其扰,却奈何不得,乾隆爷十分恼怒。
后来乾隆爷御驾亲征,平定大小和卓,旗开得胜。众将士鼓舞士气,不过几个月的功夫就将那大小和卓清理的干净利落。
乾隆爷欣喜万分,率兵凯旋回朝。路上所遇百姓皆是欢呼雀跃,感恩朝廷平定边疆,终于不用每日提心吊胆有人再来犯边了。
在回朝的路上,乾隆爷赏赐了一众百姓官兵,其中有一位,就是咱们故事里的唐秋生,唐秋生当时不过是个落魄子弟。
得了赏赐,唐秋生感念皇恩浩荡,誓死追随,这也就从军入伍了。
那唐秋生乃是寻常穷苦人家的孩子,后来随着大军征伐四方,却能吕立奇功,更是斩获了不少敌军大将的人头。
匆匆数载而过,这人的名声跟着也越来越大了,到后来更是传到了朝廷的耳朵里。皇上龙颜大悦,封赏此人为一路诸侯。
唐秋生人生得意,本该寿享天年,可是···
在唐秋生年轻的时候,非常喜好巫蛊文化。退伍之后定居在北京城,又得了诸侯之名,更是闲下来后开始钻研巫蛊文化。
又因旧日上阵杀敌,对阵法一路颇有心得。就想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弄出个什么绝世大法,超度修仙。
简直可以说是痴迷于此了,不顾任何人的劝阻,终日鼓捣那些邪门玩意。所有人都唯恐避之不急。
但好在也只是隐秘而为,没有对外过于张扬此事,大家也就默许了。
而老话都说“富传三代必出逆子”,也真按着来了:在唐秋生晚年,唐家一脉出了个跋扈子弟,终日惹是生非,没少给唐家丢脸。
可是唐家老爷唐秋生老来得孙,对这小子很是宠溺,未曾有过一丝劝诫。
到后来这位唐家少爷更是没谱儿,家里老爷曾帮着大清国稳定江山,他就帮着街坊邻里“稳定”人家媳妇,平日里经常调戏良家妻女。
直到后来有一日,唐家少爷看中了另外一八旗子弟家中的少奶奶,没事就去爬墙头调戏。那家也是大户人家,皇亲国戚,受此侮辱怎能善罢甘休?
不出意外的,那一家就给他打的骨断筋折送了回去。
唐家老爷一看,自己的爱孙差那么一点要被打死了,哪里忍住如此奇耻大辱。
带着一众家奴院工,这唐家老爷就和那一脉宗室打了起来,还曾下蛊做毒。这件事情在北京城内当年可是轰动一时。
唐家老爷戎马半生,手脚上颇有些功夫,那八旗子弟的后裔养尊处优怎能打得过?一不留神,就给那一家的老爷打死了!
这可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传到了乾清宫皇上的耳朵里。毕竟是自己的旁枝别叶,而这唐家乃是疆场得志,不能相提并论。
龙颜大怒!
打死了王爷这可不是小罪,况且还是其子有过在先。
又得知了这唐家喜好巫蛊布阵一事,朝廷本就对这些异端邪说很是厌恶,这就拟旨下诏,赐唐家满门抄斩!
到了那日唐家抄斩,北京城内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老百姓全都过来看了,呜呜泱泱成百上千。
刽子手也不知是心慌了还是手抖了,一哆嗦,在砍到最后一人的时候刀头不稳,没能一刀毙命。
那最后一人,名叫唐无心,是唐家的管家。
唐无心中了一刀,倒地来回翻滚,痛地不停嘶吼。刽子手一下就着急了,掏出一把尖刀扔了过去,正扎在唐无心的后心之上!
可这一刀还是没能致命!
这一下不仅仅是刽子手,连监斩官都慌了。要知道砍头这等大事,最忌讳的就是钝刀杀人!赶紧喝令停手,上告朝廷请求指示。
朝廷听闻此事,也是唏嘘不已,上面下旨说上苍有好生之德,就不杀这个唐无心了,他也是唐门管家而已,唐家忤逆与他并无太大关联。
赐罪衣罪裙,终生不脱。留守唐家大院,看宅扫地。
唐无心中了两刀没死,但也是命悬一线,被人扔回了唐家大院。后来自己也不知道从哪得来的巫蛊偏方,治好了半条命。
但那把刀,已入骨缝之中,取下来就要立时三刻横死在地。唐无心忍痛就留在身上了,日经月华现在怕是已经和他的皮骨融为一体了。
尤其是那唐无心的想法也随之改变了:本是忠心不二为老主,但挨了两刀半生残废,整个人的心态都扭曲了。
留守在唐家大院,终日披麻戴孝,神志恍惚,也开始研究起了巫蛊之道排兵布阵。
唐家旧宅被他折腾地十分可怖,周围邻居也都搬离了此处。时间长了,外人也就不得而知这发生过什么了,都以为他死了。
而那地方夜夜都传来阵阵厉鬼般的嚎叫,好不吓人。所有人都对此地敬而远之,只有吴老三知道,这唐无心,最喜好巫蛊炼化活人!
所以,每有流浪汉或者盗抢之辈不明就里闯进去,最后都会横死在唐家大院。而衙门口也对这件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朝廷都留这人活口了。
···
吴老三说完,白长生就觉得这老人半是凄凉半是可怕,更想不到京城竟然还有这么一号人物。
还有些不解,白长生这就问:
“那唐无心你又是如何认识的?”
吴老三看了一眼白长生,语气十分凝重地说:
“那个案子,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也不想再回忆。唉···十八条人命啊,没留一个活口,死后,全都被挖了眼睛···”1
第45章:唐门旧事(贰)
白长生一听,大惊失色;
“难道说都是他杀的?十八条人命?炼化巫蛊害人?这样官府都不管吗?这···这···”
说到后面,白长生都开始有些说不出话来了。
吴老三瞪了他一眼,没好气道:
“你当我们京直隶衙门是吃干饭的?怎么可能?哟,这有个饭馆,咱们先吃一口,边吃边聊。”
说到这里,眼前就有一家饭馆。一夜无眠,又经历了这些大事,白长生听吴老三提及,才觉得自己的肚子咕噜咕噜叫起来了。
而棺材铺被烧,虽然心痛万分,但纵火之人已经被交给了那老人,白长生又好奇那老人来历,也借此冲淡了愁绪。
俩人迈步馆子里,叫了一桌子菜,俩人似风卷残云如长江流水,就吃了起来。白长生一边吃,一边听着吴老三继续讲那唐无心的旧事:
···
想当初那唐无心一开始,其实年纪也不大,可以说很年轻。有重伤在身才显得十分苍老。
时间久了,外人也都不知道他研究巫蛊研究的如何了,总觉得这人是个邪魅鬼怪,平日里昼伏夜出,也不开门见人。
那唐门旧宅也就跟着荒废起来,除了夜夜惨叫,也没什么特别的了。不过连野猫野狗好像都绕行那里。
那时候,吴老三还是吴小三,没那么大岁数,还是个仵作。家境贫寒,认师学艺,跟着老师傅干起了死人活儿。
有一年山东大旱成灾,灾民饥荒遍野,无数灾民流离失所赶奔北京求一条活路。那一年京畿之地很不太平。
灾民多了,“易子而食”这句话也不过是锅里的一堆肉而已。人穷困到了一定地步,真的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朝廷下令,周济灾民百姓,令个府衙官门之内严查趁机作乱之人。
但是那唐门周围,却没有活人敢擅入。而灾民都是外地百姓,对此地不甚了解,就有胆大的闯了进去。
结果到了第二天早上,进了那宅子的人失踪了。
但是这些都是灾民,大伙也就没怎么留意,只以为那人是找到了饭辙亦或者去了别的地方。
过了可能得有二十来天左右,第一个失踪的人大伙也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的事了,陆陆续续很多人都去了,很多人都消失了。直到一天又有一伙人去了唐家大院:
这群人也是一群不要命的灾民,觉得来这里的人最后都失踪了,可能是找到了出路,也想跟着来碰碰运气。
结果这群人赶早一到唐府门前,全都傻了:
只看到唐家门前,那高墙大院上:架起一排竹竿,就像晾衣服的架子一样,可那上面没有衣服,而是一具具尸体!
整整十八具尸体!全都吊挂在唐家门!眼睛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