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科技分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地。但这时的耕地工具只是一根树枝木棒,或在木棒上绑块石头或尖石片, 


… Page 4…

作为铲头。 

     距今六七千年前,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各种研磨的 

石制、骨制工具开始出现,人们学会了饲养家畜、播种作物等活动。据古书 

和 《史记》上描述,这时我国出了一位名叫“炎帝”的群众领袖。他第一次 

用一根木头做了一个木头犁,叫做耜安上一根弯木作柄叫做耒,可以说,这 

是我国原始的木犁。 

     有了来耜,就需要拉耒耜的动力。据商代出土的甲骨文考证,人们最初 

是用几只狗拉,后改用马拉,西周出土的铜器铭文,有的字像人执双耒,有 

的像人双手执耒赶马耕作。 

     到了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牛犁,战国时期,牛取代了马。这时,木制的 

耒耜安上了较长的拉杆,构成了一根或两根直木犁辕。随着炼铁技术的发展, 

耒耜换上了铁制犁铲。 

     秦汉后,三人操作的二牛抬杠、二牛一人操作的长臂木辕犁,一人一牛 

操作的短臂双辕犁普遍使用。后经魏、晋、南北朝继续改革,到唐代发展成 

定型的木制辕犁。唐代陆龟蒙著的《耒耜经》描述:其铁制件有犁铲、犁臂; 

木制件有犁底、压铲、策额、犁前、犁梢、犁评、犁建、犁盘等10个部件构 

成。结构完善,轻便灵活,可以调节耕地深浅。同时木制的辕架也为耕索和 

牛索头代替。 

     此后,千余年来,这种曲辕犁在我国很多地方广泛使用。又经宋、元、 

明、清至现代多次改进,出现了各种轻便犁、山地犁、辕犁、翻转犁、双轮 

铧犁、机耕犁等。 



                                水车的由来 



     水车,古时候叫翻车,也叫龙骨车,据清代麟庆著的《河工器具图说》 

记载,水车本身用木板作槽,长两丈,宽四寸到七寸不等,高约一尺,槽中 

架设行道板一条,与槽的宽窄一样,两端比槽板各短一尺,用以安置大小轮 

轴。在行道板上下,通周用龙骨叶一节一节地用销子连续起来,因它的样子 

很像龙的骨架,故名“龙骨车”。 

     龙骨车是我国劳动人民于东汉末年发明的。最初完全依靠人力灌水。这 

种人力龙骨车的上端大轴两端,各安四根拐木,作为脚踏之用。把它放在岸 

上的木架之间,人扶着木架,用脚踩动拐木,就带动下边的龙骨叶沿木槽往 

上移动把水提上岸来。而后,龙骨板叶绕过上大轴,又在行道板上边往下移 

动,绕过下边的轴,重新刮水,这样循环往复,水便从低处源源不断地被提 

上岸来,流入田间。 

     人力龙骨车使用起来很方便,但因为人力有限,汲水时不够多。到了南 

宋初年,人们对人力龙骨车又进行了一番革新,即在水车上端的横轴上装有 

一个竖齿轮,旁边立一根大立轴,立轴的中部装上一个大的卧齿轮,让卧齿 

轮和竖齿轮的齿相衔接。立轴上装一根大横杆,让牲畜拉着横杆转动经过两 

个齿轮的传动,带动水车转动,把水提上来。这种水车在我国井较多的北方 

应用最广。 



                             黄河水车的由来 


… Page 5…

     黄河水车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据《皋兰县志》记载,兰州人段 

续博学多才,曾宦游南方数省。致仕归乡后“创翻车,倒挽黄河水以灌田, 

致有巧思,沿河农民皆仿效焉”。大慨段氏参考南方的竹制翻车,加以改革 

制成了木制翻车。竹翻车用竹筒吸水,需用人力踏转,车水量不大,费工亦 

多。木翻车用水流作原动力,可收一劳永逸之效,确是一项创新。后来,历 

代劳动人民又陆续对木翻车加以改进,遂成为今天仍在使用的黄河水车。20 

世纪30—40年代,是黄河水车的鼎盛时期。据统计,兰州近郊黄河上下百里 

以内,有水车近160轮,灌溉着黄河两岸2000多亩土地。一般水车每轮可浇 

地100多亩,个别巨型的则至200亩以上,被誉为“老虎车。” 



                                温室的由来 



     温室,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最先发明创造 

的。据考,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密令种瓜于骊山研谷中温处”,使冬天结 

瓜。到了汉代,就出现了温室。 《汉书·召信臣传》记载,在太官园内曾筑 

有一个温室,向阳面满是窗棂,糊上涂油的窗纸,瓦顶铺有厚厚的干草,室 

内昼夜烧着炭火。三国时,冬天人们曾普遍能吃到韭菜,可见那时的温室生 

产已相当普遍。到了唐代人就能利用温泉的热能,来提早生产瓜菜了。明、 

清时期,封建帝王,贵族盘据北京,强迫劳动人民常年供应鲜菜、花果,促 

使温室生产进一步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室的取暖设备也不断发展。起初,只是利用火炉、 

火炕、火墙来取暖,烧的是柴禾和煤;现在的温室则采用的是暖气和工业余 

热等来提高室温,有的还发展到利用太阳能实现自动加温,既节约了燃料, 

又消除了污染。 



                             冰藏保鲜的由来 



     使用天然冰保藏的方法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早在二三千年前的 

古文献《诗经·风七月》、《左传·昭公四年》和《周礼·天官·凌人》中 

已有关于冰藏食品保鲜的记载。《七月》第八章诗云:二之日(夏历十二月), 

凿冰冲冲,三之日 (夏历正月)纳于凌阴(冰窑),四之日(夏历二月)其 

蚤 (同早),献羔祭韭。羔,小羊羔。韭,春天早生出的蔬菜。为祀司寒之 

神的祭品。”这段诗说的是从采冰、藏窖到取出来祭祀用的过程。《左传》 

具体说到冰窖应修建在“深山穷谷”,即见不到太阳的地方。春天、夏历二 

月天气暖和了,就要把盛冰的器皿“鉴”拿出来,擦洗干净,装进冰,然后 

把食物、酒浆等放在冰鉴之上。这样,冰镇的食品就可以去“温气”,而“不 

失味”。《周礼》还有关于用冰冻尸体的记载,周代丧俗,周王死后,尸体 

要陈放数日。为使尸体不腐烂发臭,就用“夷盘”装满冰放到尸床之下以寒 

尸。秋天,天气又转寒冷,即要清理冰窖,也就是所谓“秋刷”,以准备冬 

天再用。 



                                养蚕的由来 


… Page 6…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养蚕织丝了, 

到殷周,我国的蚕丝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诗经·幽风七月》描绘出一幅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天里暖洋洋, 

黄骊鸟在欢唱,少女信手提小筐,沿着田间小路,兴致勃勃去采嫩桑)的女 

子春日采桑、饲养家蚕的生动景象。 

     西汉以前,家蚕的养殖主要在黄河流域,山东人民最早改良出枝繁叶茂、 

高产宜采的优种鲁桑。秦汉时代,蚕丝业最为发达。到了东汉,四川的蜀郡 

成了第二位的蚕丝基地。“缲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李白的诗,把北方 

蚕丝业的发达景象生动地形容了出来。而南方的蚕丝业,虽在战国时代已有 

记载,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得很缓慢,直到唐朝中期才迅速发展起来。 

宋代,南方已超过北方,长江下游特别是太湖地区的蚕丝业一跃而居全国首 

位。到了元代,蚕丝业生产的重心已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家蚕之外,还有一种属天蛾科的野蚕,即柞蚕,最早也是由我国放养起 

来的。我国的山东半岛是放养柞蚕的发源地。大约在唐代,当地纺织工人就 

掌握了用柞蚕茧缫丝的技术。北宋出现了用柞蚕丝织成的“山䌷”。清康熙 

年间,柞蚕由山东半岛传入辽东半岛、渭水流域。乾隆时传入贵州,以后又 

推广到全国各地。 



                                纺车的由来 



     远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 

发明制作了纺线的工具,它是用陶质或者石质制成的,样子很像一个圆盘, 

中间有个孔,孔里插一根木杆。纺线时,先把捻好的一段线缠在专杆上,然 

后垂下,一手提杆,一手提圆盘,向左或向右转,就可以促使纺线加长。纺 

一段线后,就缠到杆上去。这种纺线的工具,当时叫“纺专”。用纺专纺线 

既吃力又缓慢,拈度也不均匀,产量和质量都很低。后来,又经过很长一个 

时期的实践,我们祖先终于发明了纺车。古代第一架纺车究竟是谁和什么时 

候发明的,现在还不能确定。从文献上看,西汉杨雄在《方言》这部著作里, 

就曾有单锭纺车的记载。从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的西汉帛画和汉画像石,以 

及1956年在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汉画像石看来,单锭纺车早在汉代便已成为 

民间普遍的纺纱工具了。汉代的纺车结构很简单,纺车上使用着绳轮传动。 

这种纺车可以加拈,合并粗细不同的丝或弦。另外,这种纺车还可以制造纬 

纱用的纡子。西汉的单绽纺车与纺专相比,提高效率大约20倍。 



                               织布机的由来 



     我国最原始的织布工具,是出现于六七千年以前的“距织机”。织布时, 

操作者席地而坐,足蹬卷经棍,右手持打纬刀打紧纬线,左手投纬引线。当 

然,由于工具的简陋,织布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