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战争与艺术的双重奏-外国文学与战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火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爪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究其根源,它是帝国主义制度的产物。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益,大肆推行扩张侵略政策,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战争来缓和危机和扩大势力范围。1882年五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尔纳签订同盟条约,促使与德在欧洲争霸的英法和与奥匈争夺巴尔干的俄国不久也走到一起,建立了相互的协约关系,正式形成了以德、奥匈为主的同盟国和英、法、俄为主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从此,两大集团加紧扩军备战的步伐,从1905年~1913年,双方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地中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是两大集团争夺的焦点,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1914年6月28日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遇刺这一事件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对此,俄国开始沿德国边境集结兵力,8月1日,德国遂对俄国及其盟友法国宣战。几天之内,除意大利以外的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都卷入了这场战蓄谋已久的世界大战。战火首先在欧洲大陆点燃,迅速蔓延欧亚非,欧洲成为主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这次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交战双方直接参战人员达二千九百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一千多万人,受祸波及的人口在十三亿以上,三十三个参战国在历时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造成经济损失达二千七百亿美元。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投降;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英国虽然取得胜利,但在战争中政治、军事、经济势力被削弱;美国从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西线战场,德国进攻比利时,从北部突入法国,在几次边境战役稍占优势后,直向法国心脏地区进军。法国在1914年9月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冒然南进的德军撤退,从战略上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术。时至11月,双方均进入相持状态,开始了阵地战。尽管双方经常派飞机狂轰滥炸,不断袭击对方,但均未能夺取对方的一块阵地,而双方都伤亡严重。战壕内生活极其悲惨。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但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却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加上奥匈帝国对俄作战的失利,双方实际上难分胜负。土耳其于11日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十分激烈。日本则在东趁火打劫,利用对德宣战的机会夺取德国在华利益。

  1915年至1916年,大战进入第二阶段。德国为了摆脱两线作战的处境,把作战重心转移到东线,以求集中兵力对付英法。1915年2月,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对俄军展开全面进军,双方交战八个多月,俄军惨败,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的战线上。1916年,德国再次把进攻重点转向西线,以猛烈的炮击开始了历时十个多月的凡尔登战役。另一方面,英德进行了包括1916年日德兰大海战在内的多次海战,并展开“无限制潜艇战”,德在海上战斗中一直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此阶段战争的范围又有所扩大,武器使用的种类也有所增多,坦克、化学武器、飞机都迅速地用于实战。意大利对奥匈的宣战导致了意奥战场的开辟,处于战略要位的巴尔干各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战争的洪流。

  第三阶段(1917),经过两年半战争,战场的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德国,其人力物力均消耗损失严重,而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美国于1917年四月对德国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的参战者,其介入大大鼓舞了协约国的斗志。英国尽管在加利波利失利,但仍控制着苏伊士运河,保持海上霸主地位,从而得以夺取德国的非洲殖民地,并为在中东作战的英军提供补给。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了这场大战。德国人调集东线部队前来支撑摇摇欲坠的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帝国,但终未能打破西线僵局。法、英和美国军队尽管进展缓慢,但却顽强地迫使德军退到兴登堡防线,解放比利时。奥匈帝国随即崩溃。在德国的内部,深受战争创伤的德国人民纷纷起义,德皇和德军将领终于被迫签订了停战协定。1918年11月初,德国11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战败而告终。

  第三帝国的兴亡

  在第三帝国诞生的前夕,一种病态的紧张气氛笼罩着柏林。几乎人人都看得很清楚,魏玛共和国即将寿终正寝。1933年1月28日,年迈的共和国总统冯·兴登堡元帅免职。当时,德国最大的政党国家社会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要求担任他原来立誓要加以摧毁的民主共和国的总理一职。两天后,这个年方四十三岁,留着查理·卓别林式的胡子的人,这个年轻时在维也纳一事无成的流浪汉,这个根本不是德国人而是奥地利人的煽动家,已经宣誓就任德国总理了。希特勒执政后,组成纳粹党和德意志民族人民党的联合政府。为了在1933年3月初的国会选举中取得国会中的多数,法西斯分子策划了国会纵火案,以此为借口,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一切反法西斯主义者。纳粹党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国会中的多数后,希特勒政府于3月23日操纵国会通过授权法,取得立法权,批准同外国缔约等权力,奠定了法西斯独裁统冶的基础,国会名存实亡,议会民主不复存在,宪法赋予的人民权利被剥夺,国家机构已法西斯化。7月14日,纳粹党被宣布为德国的唯一政党。1933年九月1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会上用的纳粹党代会上用“第三帝国”来比喻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因为第一帝国是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第二帝国是普鲁士击败法国后,俾斯麦在1871年建立的帝国,这两次帝国都为德国带来了荣誉,希特勒的这种愿望是好的,事实上,希特勒的上台,标志着第三帝国的建立。

  第三帝国建立后,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扩充军备,使之成为欧洲强国和主要战争策源地;对外推行法西斯主义的民族侵略政策,妄图称霸欧洲和世界。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同年9月1日进攻波兰,迫使英法宣战;1941年1日遣军进入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同年4月6日,德军陆军在空军支援下向南斯拉夫和希腊发起强攻,希腊和南斯拉夫无力抵抗。短短的11天,德军便占领南斯拉夫,并对其首都贝尔格莱德实施狂轰滥炸的“惩罚性作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国之一。

  1945年4月16日,苏军发动了柏林战役。希特勒以总理府地下室为大本营,指挥德军负隅顽抗。此时,第三帝国已经分崩离析,众叛亲离。德军三面受围,希特勒眼看大势已去,决心一死了之。4月28日晚,他同情妇爱娃·布劳恩在地下室举行婚礼,随后口授了“政治遗嘱”和“私人遗嘱”。他在“遗嘱”中叙述了留下来与柏林共存亡的理由,号召全体德国人“决不放弃斗争”,“无情地打击一切民族的毒害者国际犹太人,”宣布将戈林和希姆莱开除出党,任命海军上将邓尼兹为帝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戈培尔为总理。

  1945年4月29日,当希特勒得知墨索里尼已被意大利游击队处死的消息,立即烧毁了大量重要方件,用氰化钾毒死狼狗布朗迪,做好了自杀的准备。4月30日,当苏军距总统府只有一条街时,希特勒在上午举行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上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柏林的部队全部突围到森林里去继续抵抗。当日下午三时三十分,希特勒在地下室的办公室里开枪自杀,爱娃也同时服毒身亡。1945年5月3日,柏林战役结束。5月8日,德国政府代表向美、英、苏、法代表签署投降书。到此,第三帝国彻底覆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太平洋战争始末

  1941年12月7日凌晨(夏威夷时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偷袭珍珠港事件。当太平洋舰队的官兵还在休假之中,日本的200多架飞机大举偷袭夏威夷瓦胡岛的珍珠港,炸毁美机百余架,炸沉美舰19艘,美军伤亡达3000余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和平谈判掩护军事上突然袭击的一个典型事件,也是美国统治集团当年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没有认真备战,招致搬起石头打自己脚的典型事件。这一偷袭的出现,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12月8日,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到世界范围,新开辟的太平洋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大战场之一。12月11日,日本的盟国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国宣战,美国立刻应战。日本在珍珠港取得初胜的同时,便在太平洋各地发动攻击,一方面轰炸美军在中太平洋的威克岛和关岛二处基地,并占领了这两个岛;另一方面又轰炸美军在菲律宾的克拉克基地,并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登陆。至此,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损失惨重。随后,日军开始进攻西南太平洋沿岸和岛屿的据点。1941年圣诞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