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网游三国之英雄与诸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方汉制金印,文曰“汉委奴国王”,可能就是刘秀所赐的金印。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倭国王帅升派人献奴婢一百六十人,并愿至雒阳朝见。这时汉已通日本以东以南数千里以外的岛屿、地区,有的航程需一年以上。
  东汉与南洋、印度洋各地的往来更加密切。和帝(89—105年)时,天竺(今印度)几次遣使前来,赠送方物。顺帝永建六年(131年),叶调国(今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王遣使师会赠送方物,汉封师会为汉归义叶调邑君,又赐国王金印紫绶①。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国(罗马帝国)王安敦②又赠象牙、犀角、瑇(dài玳)瑁等。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东汉时期,我国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关系进一步发展,边疆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变化较快,朝廷对于边疆地区的政治统治也逐步加强。
  1。南匈奴北匈奴
  东汉初年,匈奴贵族为争夺单于继承权而分裂为南、北两大部,史称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立比为单于。比的祖父呼韩邪单于与汉“和亲”,娶王昭君为阏氏。比亦向东汉“奉藩称臣”,刘秀命中郎将段郴(chēn琛)监护南匈奴,单于庭内迁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后又迁美稷(今准格尔旗北)。其部属也随同内迁,势力日益强大。
  北匈奴立呼韩邪的另一个孙子蒲奴为单于,曾为南匈奴击败,退居漠北。光武帝后期,北单于向汉求和亲,遭拒绝。明帝时,北匈奴又一再侵扰边郡,汉联合南匈奴及乌桓兵连续进击北匈奴。北匈奴一再被击败。章和元年(公元87年),北匈奴为鲜卑所破,北单于被杀,北匈奴五十八部降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汉以车骑将军窦宪、征西将军耿秉发汉和南匈奴共四万余骑,分三路击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国西北部),单于遁逃,北匈奴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投降,窦宪和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纪功而还。此后,北匈奴有的降于汉或南匈奴,有一部分随北单于逐步西迁。
  2。西域
  西汉末年,西域(今新疆一带)分为五十五国。匈奴乘中原大乱,不能顾及西域,就大力入侵西域。
  西域诸国向汉:莎(shā沙)车在塔里木盆地西端,距匈奴较远。莎车王康之父名延,曾在长安为质子,与汉的关系密切。东汉初年,莎车王康受其父的影响,一心向汉。联合其他国家,抵抗匈奴,并救护了原西域都护的吏卒和家属一千余人。刘秀封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节制西域其他国家。康死,其弟贤代立,对其他国家侵暴勒索严重。鄯善王上书要求朝廷派都护到西域,刘秀以国力薄弱,回信说:“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①鄯善等国因得不到东汉的庇护,被迫投降了匈奴。
  班超经营西域: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明帝派将军窦固、耿忠率士卒出酒泉塞,入伊吾庐(今新疆哈密),进行屯田驻兵。明年,又进军车师(今吐鲁番、吉木萨尔一带),置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县东北小野云沟)。
  这时,西域多数国家向汉,少数追从匈奴。窦固派假司马班超率吏士三十六人与南道诸国联系。班超得到鄯善、于阗、疏勒的支持,杀掉匈奴使者,控制了南道。这时,匈奴与北道的焉耆、龟兹等国,攻杀西域都护陈睦,控制了北道。
  东汉政府决定召回班超,也放弃南道。可是南道诸国惧怕匈奴的报复,苦留班超。班超决心留在西域,反击匈奴。班超先用疏勒兵击败为匈奴控制的姑墨(今阿克苏)和莎车,全部控制了南道。又以南道各国的士卒,击退了大月氏贵霜王国七万人的入侵。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道的龟兹降于班超,汉以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今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永元六年,班超又控制了焉耆。至此,西域五十余国又摆脱了匈奴的奴役,纳于东汉都护的统辖之下。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西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诸国,至安息西界(波斯湾),未过海而还。甘英是我国古代继张骞的副使之后到达西亚的使节,为打通欧、亚交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班超是历史学家班彪的少子,班固的弟弟。他从明帝永平十六年到西域,至永元十四年,奉召回到雒阳,在西域三十年,对巩固我国的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于八月回到雒阳,九月病故,年七十一岁。
  东汉恢复在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羌族
  东汉初年,羌族主要居住在今青海和甘肃南部、四川北部一带。东汉王朝为了便于控制羌人,强迫部分羌人迁徙到关中和河东,与汉人杂处。汉人官僚、豪强依仗权势,残酷地剥削、奴役羌人,引起羌人的激烈反抗。
  东汉中后期,羌人大规模地反抗斗争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发生在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第二次是发生在元初五年(公元118年),第三次是发生在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战争范围扩大到三辅、三河、益州等地①,每次战争都时长十几年或几十年。东汉损兵折将极多,人力物力耗费极大。
  东汉统治者在镇压羌人反抗的过程中,到处抢杀劫掠,士卒和汉、羌人民死伤的不可胜数。汉族人民由于频繁的徭役征发和沉重的赋税负担,致使田园荒芜,破产流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当时有童谣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lóng龙)胡。”②从这首歌谣所反映的关于东汉统治者为镇压羌人而征发的徭役以及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后果多么严重。
  4。东北各族
  乌桓、鲜卑:东汉初年,乌桓和鲜卑都曾侵扰东汉的东北边境。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辽西的乌桓大人郝旦与汉通好,到雒阳朝见刘秀,刘秀封乌桓八十一人为王、侯等,允许乌桓迁居于沿边诸郡,协助汉防御匈奴和鲜卑。汉在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附近)置护乌桓校尉,兼领与乌桓、鲜卑互市等事。
  鲜卑继乌桓之后,也归附东汉,刘秀封鲜卑的首领为王、侯。和帝时,北匈奴大部分西徙,鲜卑向西发展,占据了蒙古高原的大部。北匈奴未西徙的部属十余万落(户),都自称是鲜卑人,鲜卑更加强大。桓帝时,鲜卑大人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立庭(首府)于今张家口北。分三部进行统治:自右北平(治今河北丰润县东南)以西至上谷(治怀来),为中部,慕容部世为中部大人;上谷以西至敦煌,为西部,拓跋部世为西部大人;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治今辽宁辽阳),为东部,宇文部世为东部大人。都以部为氏。不久,檀石槐死,鲜卑又分裂为数部,力量减弱。
  夫余等族:在今鸭绿江以北,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两岸,直到东海之滨,居住着夫余、挹娄、高句骊、貊耳、沃沮等族。东汉初年,这些民族都接受汉的封号,国王或使臣常到雒阳。汉在这里置玄菟郡(在辽宁沈阳东),并进行军屯,以节制各族贵族的统治。
  5。蛮族
  蛮族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因地区和血缘、习俗的不同,分为武陵蛮、廪君蛮和板楯蛮三大支系。武陵蛮居住在武陵郡(治今湖南常德)的山区,廪君蛮居住在巴郡(治今四川重庆北)和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纪南城)一带,因之也叫做巴郡南郡蛮,板楯蛮居住在今四川的嘉陵江流域。
  武陵蛮和廪君蛮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板楯蛮在战国后期属于秦国。东汉时期,这些民族的社会经济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东汉统治者对他们的剥削日益加重。蛮人和当地的汉人一再联合起义,反抗东汉王朝。有时起义人数达十余万之多,捕杀地方官吏,焚烧官府,斗争时起时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6。西南夷
  西南夷居于今之贵州西部,云南全部,四川西部和西藏的昌都一带。西汉武帝经略西南夷,势力仅达于今洱海以东,设置西南七郡。此后,中原地区的先进的文化、技术相继传入七郡,这里各族居民的社会变化较快,经济发展迅速。东汉时期,夜郎和滇人地区已兴办学校,读儒家经典,和中原地区差不多。
  哀牢夷西汉时期,生活在今澜沧江流域的哀牢夷,与西汉官府没有什么联系。哀牢地区土地肥沃,宜于种植五谷和桑麻,经济以农业为主,人民善于织帛叠、兰干细布、文绣、绫锦和毛罽等;还用梧桐木华(木棉)织布,幅广五尺,洁白,不易污损;并且还掌握了染色的技术。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至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夷有两支愿内属,人口共有五万余户,五十余万口。汉在哀牢地区设置哀牢(今云南盈江东)和博南(今永平南)两县。后来汉又在今保山置永昌郡,以郑纯为永昌太守。规定哀牢夷的赋税,为“邑豪岁输布贯头衣二领,盐一斛”。①一般居民不直接承担封建国家的赋税剥削。
  永昌郡为横断山脉地区,山高水深,气候湿热,东汉经营这一地区,十分艰苦。当时被征发到这里来的人作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渡)博南,越兰(澜)津。度兰仓(澜沧),为它人。”②
  掸族:永昌郡的西南面是掸(shàn扇)族聚居区。自永昌郡设置以后,掸族与汉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掸王雍由调和附近各族遣使到首都雒阳,奉献珍宝。和帝赐给雍由调金印紫绶,亦赐给其他掸族贵族印绶和钱、帛。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雍由调又遣使来京,“献乐及幻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