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不看身后这数名部属,缓缓道:“世人都知我唐昧和李沐不合,导致我归隐山林,但你们应该知道我和他不合,只是一山不容二虎,我不甘于受他号令,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昔日周山关一战,他牺牲了一支友军不救。虽然最终那仗他是赢了,但那支友军里便有我的许多爱将,许多和你们一齐出生入死的兄弟,所以你们对他也是诸多恨意。然而那战的结果,我是极为佩服的。我和他虽然不合,但若论对人品和性情的了解,互相了解的程度,整个大楚王朝,倒恐怕是无人能出左右。既然李沐都听从赵香妃的安排留在郢,那便代表着他对赵香妃的安排和这战的结果有着很大的信心。”
“在他看来,我是最强的领军将领,是除他之外的最佳统帅。”
顿了顿之后,这名中年男子感慨的笑了起来,“既然在他看来能够战胜,他又举荐我代替他为统帅,难道你们还不明白这四个字的意思?”
这名中年男子未等身后数名面色改变的部属回话,只是悠悠的抬起头,道:“这样上百万大军交战的胜局…必定名垂青史,他是将这名垂青史的机会,给了我。至于私愤,在这国仇之前,又算得了什么。虽死不辞。”
他身后的部属身体同时一震,齐齐深吸一口气,沉声道:“虽死不辞。”
当这样的声音响起,在后院劳作的数人也齐齐站直了身体。
“刀都生锈了,恐怕要磨一磨。”一人有些抱怨道。
“恐怕时间有些来不及。”一名在摘野韭菜的文士模样的人严肃回答道。
……
……
长陵城里,当第一朵迎春花的花朵开始绽放时,虽没有任何明确的旨意下达,说背信弃义,置鹿山会盟的盟约不顾,然而整个长陵,整个天下,甚至是街巷之中的寻常百姓,都知道了大秦王朝已然开始了伐楚。
连寻常民众都甚至知道,在楚秦交界的阴山一带,大秦王朝聚集了超过六十万众的军队,而在巫山和阳山郡一带,军队的数目犹有过之。
同样,大楚王朝的军队在这一条漫长的边境线上也远远超过了百万众。
这一场大战在寻常民众看来,虽然仓促,然而双方投入军队的数量,却恐怕超过大秦王朝历史上任何一次战役。
即便是在灭赵的最艰苦的一战里,大秦王朝也是五十余万众的军队灭掉了赵王朝的四十余万众,远没有如此规模。
大楚王朝在之前对大秦王朝的小规模战役之中连连获利,时至今日,不只是现在的大秦王朝国力远超往昔,大楚王朝的强大,也是不因帝王的交替而削弱,远超那时的韩、赵、魏三朝。
大秦王朝方面是大名鼎鼎的大秦十三侯之中的司马错为主,连波、方启麟和魏无咎为辅,一共聚集了足足四名王侯。
大秦王朝的每一名王侯不只是军功的象征,而是代表着一个强大的兵团,许多配合无间的修行者和死士、门客。
这四人之中,司马错原本就是军师出身,是昔日大秦王朝除了林煮酒之外最为优秀的军师,此时他和连波正直壮年,而方启麟和魏无咎则是两名老将。
两名少壮派和两名老将的组合,方启麟年迈却稳重,魏无咎出了名的老奸巨猾,诡计多端,率军本来便以多处出击的战法闻名天下,最适合这种阵线极长的大军交战。
这样的阵容,在任何人看来都是惊人,堪称完美。
然而令无数人不解的是,大楚王朝方面最终的统帅却是已经是在很多年前便已经赋闲的将领唐昧。
在唐昧还未解甲归田时,他都算不上是大楚王朝最高阶的将领之一。
第六十一章 赶路的丁宁
一支军队的最高统帅往往对着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不只关乎修为,胆魄,还关乎性情。
有时候一个些微的犹豫和优柔,便能影响关键性的战役,而鼓舞士气、甚至令一支军队舍生忘死,这更加取决于那名战将给予部属的信心以及个人魅力。
不只是在外朝,就算是在大楚王朝内里,许多人都对赋闲在家许多年的唐昧没有信心。
大秦王朝的军队在很多年前便以悍勇闻名天下,尤其是在巴山剑场诸多将领领军的时期,大秦王朝并未像现在这番强盛,并无如此辽阔的疆域和富足的补给,即便人口比起天下各朝也是不如。这体现在军队上,便是倾巢之力能够养活的军队数量,包括军械,比起当时的韩赵魏三朝都大有不如。
所以在巴山崛起的许多场战役里,大秦军队往往是依靠强大的修行者,而军队人数往往绝对劣势,数千胜数万的经典战役都出现了许多次。
到了大秦元武十三年,巴山剑场虽然早已湮灭多年,然而大秦王朝强大修行者的数量依旧稳稳压倒别朝,尤其是长陵,仿佛得了天运一般,拥有惊人天赋的修行者数不胜数。
世人很难想象,在强大修行者比例原本就多的情况下,当大秦军队总数都不亚于对方的情况下,大秦军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至少在和乌氏的战斗里,即便乌氏一开始以疯狂的全攻姿态打了大秦王朝的军队一个措手不及,赢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在随后的战斗里,当长陵的大批修行者赶到,乌氏的军队很快便承受不住,借着寒冷退入荒原深处。
没有多少人看好大楚王朝。
最直观的反应便在楚秦漫长的边境上。
大秦王朝这一边的许多边城、卡口,还有一些军队和马车无法到达,唯有马帮知道一些秘密小径才能通达的小镇,每天都能迎来大量从楚返回的商队。
从大秦王朝这一边返回楚境内的商队却是寥寥无几。
这最为直观的说明,在这些商队和一些边境线上的住民看来,当战争开始之后,战火会朝着楚境内蔓延,大楚王朝的军队势必抵挡不住秦军的入侵,所以把家当搬回大秦王朝军队身后的疆域比较保险,否则当两军交战过处,恐怕是寸草不生,必受波及。
红盐镇是阴山北境大楚王朝最北端的山镇之一。
顾名思义,这个寻常车马不能及,唯有可以沿着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的秘密山道行进的马帮才能到的山镇,起源于红盐。
这处山镇周围自古没有良田可以耕种,交通极为不便,和外界相通只有抛弃马匹靠人力翻山,或者便是走那种沿着山壁开凿出来的一侧悬空的羊肠小道。之所以能够成为边民的定居点之一,是因为地下含有大量盐分的红色卤水。
这些红色卤水可以用来制盐。
盐对于人和牲口都极为重要,在这红盐镇周遭百里,没有其它可以产盐的地方,所以红盐镇依靠妇女抽、背卤水和制盐田晒盐的工作已经持续了上千年。
外面的牧民和农户通过马帮运送风干肉类和粮食到达这里,又用以交换大量的红盐。
红盐镇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一个极为隐秘的集贸地,即便难以到达,但因为周围百里范围之内没有更好的去处,所以许多行经这里的马帮即便没有交易在此处完成,也很可能到达这里休整,补充一些物资,若是负重不足,还自然会带些红盐出去。这些红盐只要一运送出去,便是比在此处至少多出两倍的价格。
战争即将来临,连大多数牧民都已经驱赶着牲畜躲避到阴山腹地的高山草场,到此处的马帮也变得极为稀少。
沿着东胡边境而来,到达此处的丁宁、长孙浅雪和苦修老僧自然便是绝对的异类。
但在这楚地极北境生活极端困苦艰难的地带,交易往来原本就和东胡、乌氏互通,习俗风情也大多类同。在这些区域的寻常民众眼里,绝大多数苦修僧都因为修行而拥有非凡法力,尤其这些苦修僧众在平时的修行之中,凡遇边民请求,便会动用珍贵的元气替这些边民祛除病痛,所以苦修僧在这些边民的眼中便是极为尊崇的法王。一些边民会自发的用自己最好的东西奉养这些苦修僧人。
越是年迈,越是给人感觉气象不凡的苦修僧,在这些人看来便更是拥有更高的功德,所以当这名苦修老僧引着丁宁和长孙浅雪到达此处,便受到了最高的礼遇。
红盐镇里的民众不仅奉上了雪盐——一种极为纯净的盐霜结晶,凝聚于盐井深处的顶端木条上,这种雪盐自然凝聚有一些对于修行者有用的天地元气,在长陵这样的都城里都有惊人的售价。除此之外,听闻老僧只是途径此处,这些民众还奉上了数匹最好的马匹,足够的饮水和食物。
至于向导,则被老僧回绝。
因为老僧本身便是最佳的向导,在早年修行时,他的足迹便曾经踏遍阴山大多数地方,从这片区域入楚,或者入秦。
这些虔诚的边民挑选出来的马匹对于峭壁上的羊肠小道司空见惯,行走得极为稳定,大多数地方却实则极险,身旁数寸便是悬空数百丈,下面或乱石耸立,或可以看到白色的涧水激流。
丁宁的身体随着马背的颠簸而上下如浪波动,双手却是极为稳定的打开了盛放着雪盐的一个大刻花银盒。
他的右手食指和中指探入雪盐正中,然后从中捻出一张纸,看了起来。
红盐镇对于他而言是必经之路,一是这里是快速进入楚境的捷径,二是这里其实也是乌氏的一个军情中心,从四处汇聚而来的马帮里,便有乌氏的人,将一些关键的军情汇聚到此处。
要想对局势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便需要有尽可能全和尽可能快的情报来源,而且必须算上这些情报传递到这里的路途时间,推算其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丁宁细细的将这页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看完,然后转身递给了长孙浅雪。
长孙浅雪粗略的扫了一遍,看着他的背影点了点头,“越是上位者,知道的越多,便越是不看好大楚王朝这一边。短短的数日时间,燕、齐又有数次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