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2007.3-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在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那段情节前后,曹雪芹的生花妙笔,着力写到在宝玉婚事问题上,贾母与王氏姐妹的短兵相接。不过,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甚至连吵闹也没有的战斗。是家族政治中的“微笑战斗”。


  4

  薛姨妈守寡以后,她把全部的生活希望,几乎都集中到了女儿薛宝钗身上。她有儿子薛蟠,这儿子也算子承父业,依然充当皇家的买办,支撑着她家的经济,但这个儿子能不给她惹事就阿弥陀佛了,家庭的进一步发展,绝对指望不上。
  书里在第四回交代得很清楚,薛姨妈一家从金陵跑到京城,原由并不是薛蟠为抢香菱打死冯渊要“畏罪潜逃”,抢夺香菱对薛蟠来说不过是生活中一个偶然插曲,“人命官司一事,他却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铜,没有不了的”。(读者注意:我在文章中所引《红楼梦》原文,大多根据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的周汝昌汇校本,周先生用十一种古本逐字逐句比较,从中选出最符合曹雪芹原笔原意的字句,连缀成一个善本,其中选字选句多有与以往一百二十回通行本不同之处。如此句中“臭铜”通行本作“臭钱”。以后此类情况不再详注。)薛蟠带着母亲、妹妹及一大群家人往京城去,是按早就拟订的计划行事。而他家上京的首要目的,是送宝钗参加选秀女。因此,薛姨妈最开始所向往的,还未必是把女儿嫁给带通灵宝玉的贾宝玉,如果宝钗选秀女选上了,那么,无论是像元春那样被皇帝宠幸,还是到王爷身边,也就是“充为才人、赞善之职”,都比嫁给宝玉风光,那些皇族的男人,都拥有象征权力的玉玺啊!
  那么,宝钗究竟参加了选秀没有呢?曹雪芹他是写了的,不过,不是明写,而是暗写。他实际上写到了宝钗选秀失利。具体而言,就是第二十九回前后的端午节前,清虚观打醮前。通过文本细读,你会发现前面定位于“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笑”(第五回)、“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第八回)的贤淑贞静的女子,忽然变得非常烦躁,而且公然在大庭广众中频频失态失语。宝玉没话找话,不过随口说了她一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当杨妃,原也体丰怯热”,她就不由大怒,完全不能隐忍,脸红起来,冷笑了两声,说出绝对失范的怪话来:“我倒像杨妃,只是没有个好哥哥好兄弟作得杨国忠的!”这就是暗写宝钗选秀失利,虽然她容貌素质绝对超群,但是那时候四大家族都已走下坡路,不复是元妃参选时的那种态势,由于“朝中无人”,宝钗竟黯然出局,是可忍,孰不可忍?她平时最能接纳小丫头的玩笑举动,那天靛儿(有的古本作“靓儿”)不过是去问了她一句藏没藏自己的扇子,啊呀,她竟勃然大怒,口吐恶语,还“借扇机带双敲”,连宝玉、黛玉一起敲打。
  宝钗参加选秀,元春当然关注。元春虽然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但选秀女是户部和宫中主管太监等拿事,她不能干预,宝钗最后被淘汰出局,她应该知道得最早,那么,她就通过颁赐端午节的节礼,表明了她的一个态度,这是在第二十八回末尾,通过袭人向宝玉汇报,巧妙地写出来的。
  端午节颁赐节礼,是每年都有的例行公事,但这年却有所不同:在对平辈人的颁赐上,元春这回特意让宝钗和宝玉所得份额一样,黛玉却只和迎、探、惜取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相比。元妃这样做,一是对宝钗选秀出局进行抚慰,另一层意思这是更主要的就是表达了对二宝指婚的意向,元妃的这个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她很欣赏她的这位姨表妹,既然进不了皇家圈子了,那么嫁给她的爱弟也很不错。
  对于元妃对二宝指婚,贾母和王夫人、薛姨妈的反应如何呢?不进行文本细读,囫囵吞枣地读,会浑然不觉,其实曹雪芹虽然没有明写,却是刻意进行了暗写的,要把《红楼梦》读出味道来,做一个“知味者”,就绝对不能忽略这些暗写之妙笔。


  5

  去清虚观打醮,本是元妃的安排。第二十八回末尾通过袭人向刚回家的宝玉汇报,元妃派夏太监送来了一百二十两银子,作为打醮的资金,打醮的时间限定在五月初一至初三,主题则是打平安醮对某个亡灵祝祷其在阴间能够安息,并且不会对阳间的人士构成骚扰,使阳间的人士能安享太平;元妃自己不能去,那么她命令谁去呢?“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根据我的揭秘,元春原型曾是康熙朝废太子跟前的人,是她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原型的真实出身废太子(书中以“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影射)的一个未在宗人府登记,而藏匿到她宗族家里的女儿,导致了皇帝虽然赦免了贾家藏匿收养之罪,却让秦可卿自裁的局面。康熙皇帝儿子虽多,诞生在五月初三的只有废太子一个,曹雪芹把元春指定的打醮日期规定在五月初一至初三,有深意存焉。(过去时代,无论阳寿还是冥寿,办事时都要至少连续三日,而最后一日是“正日子”。)
  第二十九回,曹雪芹正面写了清虚观打醮。有趣的是,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项宗教活动的主角成了贾母,元妃所指定的主角贾珍,则只是一个出面保障女眷安全和后勤供应的配角元妃指定贾珍“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是因为“心中有鬼”,那“鬼”就是秦可卿,秦可卿是宁国府收养,并在宁国府悬梁自尽的,因此,乞求“鬼”不要骚扰活人,使大家平安,应由宁国府贾珍领衔烧香拜佛。
  贾母完全改变了元妃对清虚观打醮一事的宗旨,把一场“平安醮”变成了“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的“祈福醮”,让贾珍和众位爷们全靠边站,带领荣国府的几乎是全体女眷,浩荡而去,使打醮活动成为荣国府女眷不仅是众位女主子,还包括许多丫头、婆子的一次罕见的嘉年华会。
  贾母接过了元妃清虚观打醮这个球,并且完全扭曲了其原来的主旨。但对于元妃通过颁赐节礼特殊安排所表达出的对二宝指婚的意向,这个球,她置若罔闻。贾母装傻,当然是因为她对二宝的“金玉姻缘”不以为然,你元春如果正式下谕旨,贾母也许无可奈何,但你既然只是一个含蓄的意向,那么,对不起,贾母她就可以装作没感觉。
  对于元妃给二宝指婚,王夫人和薛姨妈不消说是喜在心头的,但是,贾母的装傻充愣,却让她们难以喜上眉梢。一场家族政治的大较量,势不可免。
  曹雪芹写得很巧妙。他在第二十九回开头这样写:贾母发动荣国府女眷们一起去参与打醮,还特别点了薛姨妈的名,她是这样对宝钗说的:“你也去旷旷,连你母亲也去,长天老日的,在家里也是睡觉。”宝钗只得答应着。
  那么,贾母既然要去打醮,王夫人按理是必须陪同去伺候的。《红楼梦》里一再写到封建家庭里媳妇对婆婆的礼数,每天必须去晨昏定省,媳妇在婆婆面前毕恭毕敬,婆婆坐着,媳妇一般情况下只能站着,第三十五回写贾母偶然到王夫人上房歇息,王夫人站立一旁侍奉,贾母开恩,向王夫人道:“让他们小妯娌们服侍,你在那边坐下,好说话儿。”王夫人方向一张小杌子上坐了虽然她是一府女主,又在自己房中,但婆婆出现在眼前,身为媳妇那就连椅子都不敢坐的。第四十一回,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王夫人自然陪同到底,当中有一小段时间,贾母因困乏到稻香村小憩,王夫人这才乘空歇着,但也不忘嘱咐人道:“老太太那边醒了,你们就来叫我。”即便老太太又行动起来,而她还十分疲惫,也只能是挣扎着再去陪同侍奉婆婆。
  在前八十回里,除去清虚观打醮这一回,王夫人作为贾母的儿媳妇,大面上的表现应该算是优秀的,尤其是和邢夫人相比,成绩应该在八十分以上。
  但是,清虚观打醮,因为贾母完全改变了元妃的初衷,又对元妃指婚意向蔑视排拒,王夫人实在是吃不消了。书里是这样写的:“贾母又打发人去请了薛姨妈,顺路告诉了王夫人,要带了他们姊妹去逛。王夫人一则身上不好,二则预备着元春有人出来,早已回了不去的。听贾母如此说,遂笑道:‘还是这么高兴。’因打发人去到园子里告诉:‘有要去逛的,只管初一跟了老太太去。’”
  虽然王夫人提前跟贾母告了病假这在前八十回书里是唯一的一次贾母还是让人“顺路告诉了王夫人”,实际上就是再给王夫人一次机会,但王夫人这回是铁心要给贾母一个“不奉陪”,这其实也就是对贾母蔑视元春给二宝指婚的一个严重的抗议,她“遂笑道”,道出的话是含有讥讽意味的:“还是这么高兴”。但究竟谁能高兴到最后呢?这些乍读淡淡的文字里,实际蕴含着浓浓的火药味。
  王夫人执意不去清虚观打醮,所谓“预备着元妃有人出来”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百行孝为先,贾母去清虚观打醮,她就该跟随去侍奉,何况这打醮本是元妃出资安排的,即使那天“元妃有人出来”,也完全可以到清虚观一并给贾母和王夫人请安。
  那么,王夫人不去,贾母就一定要薛姨妈去。所谓“在家里也是睡觉”,也是话里有话,在元妃表达了指婚意向之后,面临贾母的不表态其实就是一种表态王氏姐妹寝食无安,焉能白日睡大觉,贾母前脚率众前往清虚观,她们姊妹二人如果都不去,必定后脚聚集,商量对策。贾母棋高一招,那就是王夫人你托病不去,那么,薛姨妈必须去。
  王氏姐妹去了一个,等于两个都去了。贾母有话要说。薛姨妈听见了,等于王夫人也听到。
  在清虚观,借张道士给宝玉提亲的话头,贾母大发了一番议论,那其实就是说给王氏姊妹听的。薛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