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唐锦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一战功成,那边是几辈子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儿!这等情形之下,水师岂能主攻?岂能将攫取首功?若是当真如此,微臣便得罪了大唐军方所有的势力,升官晋爵是不可能的,就是陛下也决不允许。”

    在大唐所有人的认知当中,倾国之力征伐高句丽,断然没有失败的可能,胜利是必然的,否则李二陛下何以御驾亲征?

    功勋就放在那里,简直就跟白捡一样,谁这个时候敢跳出来将功勋独吞,那就是所有人的敌人!

    那是死仇!

    房俊扭头对侍女说道:“去将某书房之中那副高句丽舆图拿来。”

    “喏。”

    片刻之后,侍女将一副舆图拿来,铺在地上。

    房俊与李承乾尽皆起身,俯览舆图。

    指着高句丽东、北两方国境线上密密麻麻的代表着行军路线的箭头,解说道:“这便是政事堂诸位宰辅制定的作战方略,大军自营州出发,一路北上攻略新城、金山,一路南下,攻克辽东城、建安城、盖牟城、安市城,水师则从华亭镇出发,分兵三路,一路北上直取卑沙城,一路渡海攻陷大行城,消灭辽东境内之高句丽军队,之后会师鸭绿栅,渡过鸭绿水,击破辰夷城之后兵锋直抵平壤城,另一路则在百济登陆,直扑熊津城,覆灭百济,而后北上平壤城,数路大军汇聚,鼎定高句丽。”

    李承乾缓缓颔首,赞叹道:“数路大军齐至,定然所向无敌,攻城拔寨,高句丽不可挡矣。”

    房俊却嗤之以鼻。

    历史上的高句丽之战便是如此进行,结果稳妥是稳妥了,大军步步推进,势不可当,却因为耽搁了太长时间,导致入秋之后辽东恶劣的天气和道路使得大军举步维艰,后勤补给更是严重滞后,不得不在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余座城池之后,班师回朝。

    虽然此战所获颇丰,战果、收获远大于损失、消耗,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大胜,但到底未能够覆灭高句丽,未竟全功,历史上的李二陛下深以为憾。

    房俊道:“大唐眼下之军力,数倍于高句丽,所能够阻挡大唐军队取得胜利者,非是高句丽之顽强抵抗,而是天时!一旦拖到入冬,高句丽普降大雪,气候严寒道路泥泞,对于大军的行进以及后勤的补给都将造成数倍的困难,稍有不慎,便被高句丽有机可乘。”

    他指着高句丽漫长弯曲的海岸线中部一处地方,道:“何必采取那么稳妥的方案呢?此乃高句丽之国都平壤城,位于浿水之畔,殿下请看,水师只需要击溃高句丽水师,便可以由此溯江而上,直抵平壤城下,火炮轰击城墙,步卒入城剿杀,用不了三五日,此城可破。国都沦陷,高句丽群龙无首,必然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届时只需要有十六卫之中的任意两卫,以步卒为主,骑兵为辅,自营州出发,步步为营稳稳推进,将散落各地的高句丽残余军队一一剿灭,入秋之前,高句丽全境可以纳入大唐之版图。”

    看着房俊指点江山,将尚未开始的大战剖析得如此透彻,似乎江山宏图尽在胸怀,萧淑儿抿抿嘴唇,眼眸之中异彩涟涟。

    李承乾却有些发懵:“是呀,如此简单之战略便可轻而易举的覆灭高句丽,可是朝堂之上的宰辅们,为何要制定那么复杂、多路进军的方案出来?”

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 展望未来() 
分明很简单的一个战略,可是朝堂之上的宰辅们,为何要制定那么复杂、多路进军的方案出来?

    是朝堂上那些大佬、名将们没有房俊更懂得军事?

    这不能够啊……

    大唐立国,朝堂上的那些个名将都是一场一场大战打出来的,爵位是以一场一场胜利堆积出来的,固然各有谋算、各有阵营,但是却无一个尸位素餐浪得虚名之辈!

    如此多的大佬,比不得一个房俊?

    若说天下敛财之术无人能出房俊之右,李承乾信;可若是说行军布阵之道,满朝文武比不得一个房俊,打死李承乾也不信。

    答案显而易见,正如房俊刚刚所言那般,这是一场国战,更是一场攫取功勋的饕餮盛宴,每一个势力、每一个阵营、每一个武将,都要在其中分润一份功勋,谁敢阻挠他们,谁就是举世为敌!

    断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断人家的功勋,那更是比死不休!

    这等情形之下,就算李二陛下明知道这样的战略会严重的拖延进度,却也不得不妥协,来顾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分配。

    而自己居然想着让房俊攫取首功,以此达到加官进爵的目的,简直太过天真……

    李承乾有些懊恼,颓丧道:“孤是否当真不是做太子的料?”

    这是房俊自己看的清楚,否则若是按照他所说的前去抢攻,必成众矢之的,父皇不会维护,大臣们不分阵营派系群起而攻,即便是房俊,最后怕是也只能黯然陨落。

    这令他深受打击,不由设想,若是魏王、吴王在他这个位置,是否依旧会做出这等近乎于愚蠢的举措?

    答案很不幸,是否定的……

    房俊倒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更不至于因此便认为李承乾毫无政治天赋:“殿下何出此言?没人是天生的什么都会,微臣所站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殿下未能识破其中关系,乃是正常。再者,天底下没人是什么都能够凭借一己之力便事事都做得好的,身为上位者,不必自己事必躬亲,只需能够引导臣子、能够虚心纳谏,便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上位者治人,殿下只需分辨臣子的才能,将臣子放在尽可能适合的岗位上,便可垂拱而治,高枕无忧矣。”

    没有人是全能的,一个帝王执掌如此庞大的帝国,方方面面都要兼顾,政治,军事,经济,怎么可能尽皆了如指掌,全都做出正确的指示?

    诸葛亮事必躬亲,到最后累死五丈远,蜀国不还是消散灭亡?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那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

    李承乾跪坐起来,肃容道:“谨受教!”

    此乃帝王之术,东宫诸位老师固然学识渊博,亦曾讲授这般为君之道,却绝不是房俊这般直白浅显,反而要骈四俪六引经据典,而后给出的答案亦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至于是否能够从中学到真本事,则要看你自己的悟性,甚至于领悟出来的东西对错与否,都不会干脆肯定的给予解答……

    非是老师们将学问藏着掖着,事实上,自古以来所有的帝师都是如此,绝不肯手把手的教导皇帝亦或是太子“你应当如何如何”,这是生存的智慧。

    不然,稍有过失便会成为帝师的责任。

    谁敢承担这样的责任?

    也唯有房俊这等既有着超越时代的见识,有对于古代官场之忌讳了解不深的“棒槌”,方才可以肆无忌惮的说出这种话来,否则一旦被认为是在蛊惑太子“消极怠政”,“奸佞”之名当即坐实,绝对吃不了兜着走……

    偏偏李承乾对此甚为受用,他本就是有些懦弱的性子,不够果敢,让他从别人的话语之中揣摩出一个不知对错的答案坚定不移的去实施,实在是难为他。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的雪花飘飘洒洒,整座骊山都被雪粉笼罩,一片空蒙,仿佛世外仙境一般。

    这处房舍位于一处土包之上,地势略高,站在窗前便可以俯瞰山坡下一排一排的温棚错落有致的延伸开去,占据向阳一面的山坡。此刻大雪纷飞,无数兵卒喊着号子,迈着整齐的步伐穿梭在温棚之间的小径上,支援着分守各个温棚的两个火,不时有人拎着扫帚爬上爬下,清扫积雪。

    只是学势颇大,往往前头尚未扫完,后边便已经又落满积雪,便只能来回不停,唯恐积雪太多压塌了温棚。

    更有庄子里的妇孺拎着装满了热水的水壶,穿梭在一座座温棚之间,为兵卒们送去滚热的开水,帮助他们驱除寒冷。

    ……

    李承乾站在窗前,看着如此一副热火朝天的情景,忍不住问道:“这些种子,当真能够如二郎所言那般,一举解决大唐百姓的饥饿,从此再无饱腹之忧?”

    房俊站到他身旁,摇头道:“怎么可能?天下人吃不饱饭,可不仅仅是耕地少、粮食产量低的缘故,生产工具的改进,合理耕作的普及,肥料的应用,尤其是吏治是否清明,都关系到天下人的肚皮。只不过,一旦玉米、地瓜、土豆等几样高产作物培育成功,三五年的时间内普及到大唐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一到两倍的产量,是完全有可能的。”

    见到房俊一本正经的模样,李承乾动容道:“当真如此?”

    房俊还能说什么呢?

    只能颔首肯定。

    他很是无奈,自己嘴皮子都快要磨破了,结果对于高产作物到底能够高产到何等程度,这些人依旧保持怀疑,对于他说出的数字不敢置信。

    呵呵,贫穷限制了你们的想象……

    “陛下以为微臣是耍脾气闹性子,将兵部的差事撂挑子,跑到骊山里头躲清静,以此来表达抗议。实际不是,微臣实在是不放心这些千辛万苦得到的种子被司农寺那些个官僚给祸害了,去新大陆以此不容易,即便现在有了海图,但是横渡大洋的危险实在是太大,再派出一支船队也未必便能够抵达。所以,微臣才亲自待在骊山,亲手培育这些种子。殿下,吾等皆是幸运的一代,等到将来登基之后,高产作物早已遍及大唐,只需整肃吏治,天下便再无饥荒之忧,即便是灾祸横行之年,百姓亦能丰衣足食,上古传说之治世,必然在您的治下重现!青史之上,陛下固然坐实了千古一帝之称号,可是殿下您,有何尝不是继往开来的一代英主,让后世子孙铭记歌颂呢?”

    千古一帝?

    李承乾从未想过,不是他没有进取心,实在是对于自己的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