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失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中描写的宫廷斗争,作者使用的联想论述,都让我大开眼界。         接下来我又看过几本好书,其一是威廉·复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
是新闻记者出身,写法自然别具一格。希特勒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盟
国在困境中奋起,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作者笔下无不是酣畅淋漓,作者刻画的
人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而威廉·曼彻斯特先生的《光荣与梦想》以同样的笔调描
绘了美国半个世纪的历史。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到美国的喀皮上运动、
性解放,书中均有精彩描述。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每章后的人物肖像,更让人找到
了现代西方史学与中国传统史学的契合点。读了这几本书后,我似乎找到了感觉。
毕业之后,由于职业的缘故,我发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这就是情报史研
究。一般而言,我们对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外交家的纵横婢闽、军事家的运筹帷幄
并不陌生,但是,又有几个人想到,在他们的后面,有一群默默无闻的情报人员在
为之作出奉献?正是他们提供的情报,才使得胜利变得不再遥远。可是,在我们的
史书中,情报人员已经成了被遗忘的一族。提起情报工作,人们想到的是特务,是
间谍,是龌龊的人从事的肮脏勾当,从来没有人把这个“世界上第二种最古老的职
业”与光荣、高尚之类的词汇联在一起。对于那些默默奉献的情报人员来说,这显
然是不公允的。而另一方面,读者对这种题材书籍的兴趣却是无庸置疑的。因此,
我决定从这方面打开突破口。于是,就有了《外国情报史》的出版,就有了《谍海
浮沉》的问世,就有了《昨日辉煌》,有了《合伙公司》,也有了今天这部《大失
误》。
    《外国情报史》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情报史的著作。这并不是说以前就没有情报
题材的书籍,而是说没有系统论述外国情报机构产生。发展、演变轨迹的著作,没
有论述情报在战争、决策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著作。笔者在这方面算是开了一个先例。
但平心而论,这本书写的不是太成功。富有传奇色彩的情报历史,在我的笔下成了
一本干巴巴的历史教科书。幸亏我们后来多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作了一些弥
补,增添了情报战、情报人物等内容,使这本书稍具一点可读性。这本书给了我一
个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都不愿读的东西,怎能要求别人读?我们需
要“阳春白雪”,但真正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作品恐怕也是不可缺少的,把严肃
的学术问题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清楚,让普通读者接受,则更是摆在每一个史学工作
者面前的难题。真正的精品决不能脱离人民大众而存在。有几千年历史的史学研究
出现危机,与其说是“曲高和寡”,不如说是著史者脱离了大众而孤芳自赏。《上
下五千年》历数十年而不衰,《万历十五年》一版再版,说明不是史学研究真正缺
乏市场,而是著史者脱离了大众的生活。
    我学识肤浅,但学术要严谨我也是懂得的。实际上,我在自觉不自觉地向大师
们学习,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把严肃的学术问题演绎出来。《昨日辉煌》讲述的是英
国秘密情报局80年的往事,描述的是秘密情报局在大英帝国各个转折关头所起的
重大作用,演绎的是间谍大师们在帷幕后面决胜千里的传奇;《反恐怖行动写真录》
换一个书名也许更为合适,这本书实际上可以称为《重大国际问题溯源》,但如果
真这么做,那这本书恐怕现在只能静静地呆在书摊上乏人问津;手里这本《大失误》
讲的实际上是情报界和决策者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避免决策失误?如何避免
突然袭击?这种重大的、严肃的课题如果不换一种写法,我想它的命运至多是一本
白皮书,供本校研究生作内部参考罢了。要想引起读者的关注,那是永远不可能做
到的了。完成的研究课题不能公开出版,得不到学术界的注意,这对我固然是一个
损失,对读者,又何尝不是一个缺憾?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书的封皮变得生动了,文字变得流畅了,满篇的注释
没有了。在有些学问家眼中,“学术”也就没有了。对此,笔者没有一丝一毫的遗
憾。如果学术等于文字生硬,那么,这种学术不要也罢;如果学问等于满篇实际上
可有可无的注释,那么,这种学问不做也罢。一部煌煌大著,如果没有一定的读者
群,甚至连受过训练的人员也不愿意从头看到尾,那么,这部著作的价值就很值得
怀疑了。
    感谢母校的老师们,是他们引导我走入一个全新的天地,我是站在他们的臂膀
上成长起来的。感谢我的师兄朱听昌先生、陈国华先生,他们与我有师、友之情,
也是我最早的合作者,尤其是陈国华先生,是他最早向我推介《外国情报史》这个
领域,然后,又与我一起,完成了这部作品。感谢戴超武博士后、王乔保博士、周
桂银博士、袁胜有副教授。这些严肃的学者,对我这些不太严肃的作品,都曾表示
过支持。感谢翟晓敏博士,是他正式提出情报失误这个课题,并推动我进行研究;
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诸位编辑先生,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们
一页一页地编出来的,没有他们耐心、细致的劳动,这些书的问世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当然要感谢我的夫人。作为一名教师,她也有自己的课题和繁重的教学任务;
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她要负担繁重的家务劳动。没有她的牺牲,这些作品的诞生
是不可能的。   
   大失误——20世纪重大情报战之谜        
      第一章“巴巴罗萨”行动
              ——希特勒突袭苏联(1941年 6月 22日)
        全世界对苏德边界上的局势都视而不见,
    难怪希特勒要说:“当‘巴巴罗萨’行动实施之日,
    全世界将会为之大惊失色,难置一辞!”
    1941年6月21日下午,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伯爵收到一份发自柏林
的密码电报,上面写着“特急,国家机密,大使亲收”的字样。舒伦堡知道,他最
担心的一件事终于要发生了。
    译电员火速译出电报,将电文送到舒伦堡手中。伯爵打开一看,电文的开头写
道:“在收到这封电报后,仍存在的一切密码文件要统统销毁。无线电机器要加以
破坏。请立即通知莫洛托夫先生,你有紧急的事要通知他,然后请向他发表如下声
明……”
    电文说,德国政府一直信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苏联则一再破坏它,苏
联对德国进行了“破坏、恐怖和间谍活动”,反对德国“在欧洲建立稳定的新秩序
的努力”,并与英国一起“阴谋进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德军”。德国政府宣布,
苏联已经违反了它所承担的义务,不仅继续加紧企图破坏德国和欧洲,而且采取了
越来越反德的外交政策,把它的全部军队集中在德国边界并已作好了准备。这样,
苏联政府就破坏了它与德国缔结的一些条约,并且即将在德国争取生存的关键时刻
从后方攻打德国。因此,元首命令德国部队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力量对付这种威胁。
电文最后命令舒伦堡:“请不要就这项照会进行任何讨论。”
    确实,这种照会无法进行讨论。舒伦堡不知怎么去面对那个城实而执拗的苏联
外长。几个小时前,他还见到了莫洛托夫,后者要求他解释,德国政府为什么对苏
联不满,苏联还要做些什么才能使德国满意,可他无言以对。自他出任德国驻莫斯
科大使一职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改善德苏关系。从心底里他不愿看到德国进攻苏联
这种局面出现,为此,他多次向希特勒进言,反对发动侵苏战争。可是希特勒哪里
听得进去?1941年5月5日,他还冒险在莫斯科会见苏联驻德国大使杰卡诺索
夫,直言不讳地向他指出了局势的严重性,他甚至把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日期告诉了
杰卡诺索夫。杰卡诺索夫又急忙报告莫洛托夫和斯大林,可斯大林竟然说,德国想
在大使一级向苏联传递假情报。现在,战争终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要打响了。
他的大使生涯也就要结束了,等待他的,还不知是一个什么结局。
    不管舒伦堡对战争是什么态度,眼下他还是德国大使,有必要执行柏林的指令,
把这个宣战公告递给苏联。因此,他紧急约见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然后照本宣科,
把里宾特洛甫的声明读了一遍。这个声明显然出乎莫洛托夫的意料之外,他愣在那
里,目瞪口呆,保局。对舒伦堡说:“这是战争。你认为应该这么对待我们吗?”
舒伦堡看着莫洛托夫,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是的,希特勒这么对待苏联是不公平的。曾几何时,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
犯条约,终于把德国从两线作战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希特勒得以放心大胆地发动了
战争。而每当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一次胜利,莫斯科总要发表热情洋溢的评论,对德
国军队的光辉胜利致以“最热烈的”祝贺。莫斯科甚至还改变了对这场战争的性质
的评论。在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前,莫斯科总是说德国是战争的策源地,
法西斯的存在就意味着战争。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莫斯科的态度却来了
一个180度的大转变。“战争贩子”的帽子戴到了抵抗侵略的英国。法国和波兰
等国头上,而希特勒则成了爱好和平的“受害者”。莫斯科甚至想到了共产国际领
导下的各国工人阶级,它发出号召,要各国工人阶级不要起来抵抗德国的侵略,因
为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它为德国的战争努力作出了这么多贡献,你
说,它该得到这种报酬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