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失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屈服,那么伊拉克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合萨达姆心愿;如果科威特不屈服,
那么,10万大军可以轻而易举地荡平科威特,伊拉克一样可以达到目的。
    在危机的关键时刻,美国政府既缺乏必要的威
    慑手段,更缺乏制止侵略的决心,使得萨达姆实现
    了自己的野心。
    在处理历次危机时,美国政府除了炫耀武力外,还不时祭起一个屡试不爽的武
器:威慑。如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苏联在美国的后院古巴部署导弹,肯尼迪政府针
锋相对,派出强大的海军舰队,在公海上拦截苏联船只,部署在世界各地的美国军
事力量同时进入戒备状态,美国的战略导弹部队也进入戒备状态。世界走近核大战
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不得不让步,从古巴撤出导弹。一场核大战消弥
于无形。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时,美国也曾祭起这个利器,阻止了苏联出兵中东的行
动。由于威慑屡试不爽,威慑理论在美国流行一时。海湾危机后,人们不禁提出一
个疑问:美国在这次危机前为什么没有对伊拉克进行威慑?美国军界和学术界的一
些人士认为,由于威慑是一件很难捉摸的事,要在战争开始之前发出具有足够威慑
力的信号是困难的,而且,即使发出这一信号,也难保像萨达姆这样的地区独裁者
会深信不疑。他们认为,必须重新探讨威慑理论。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经说过,一种有效的威慑状态的形成,必须具备
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威慑力量,这是构成威慑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可靠的物质基
础作后盾,那么威慑是不可能有效的,所谓威慑就成了一种讹诈,成功与否,很难
确定。其次是使用力量的决心。威慑力量是客观存在,但如果不同时具备使用武力
的决心,那么,所谓威慑也可能流于形式,不可能产生使人畏惧的威力。所以,实
力和使用武力的决心是威慑的双翼,缺一不可。他说:“(实力和使用实力的决心)
如果有一种要素不存在,那么,威慑就不起作用。实力不管多大,如果没有诉诸武
力的决心,它也无济于事。”三是威慑信息的传递。威慑者必须把国家的实力和使
用实力的决心传递给被威慑者,警告它不要玩火。如果只有威慑一方的决心,而被
威慑一方没有获得上述信息或获得的信息不准,那么同样不能构成有效的威慑。因
此,信息通道是否畅通,是关系到威慑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
    布什和他的支持者认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实力不够,无法采取有效的威
慑措施。这有一定的道理。在危机开始后,美国武装部队实际上并未做好战斗准备。
在危机开始前,美国在中东只有一万名军事人员,而且几乎全部是海军。美国中部
军区在附近没有地面部队。中部军区曾制定了一份90-1002绝密计划,这是
一份应急行动计划,规定在3~4个月时间内向中东地区运送10万地面部队,该
计划是参照参谋长联席会议80年代初拟定的对付苏联或者伊朗的标准战斗而制定
的,它包括一个详细的运输和后勤供应安排。第一天,F-15战斗机将飞往中东,
到第7天,美国第82空降师的戒备状态最高的地面部队将降落在中东地区,海军
陆战队将在第门天从美国开到,同时从迪尤加西亚岛开来的海上预置船将弹药。补
给和装备运来。从第27天起重型坦克部队开始运到。但是,所有这一切必须在计
划实行日前30天发出通知,以便为这一切作准备。因此,在美国情报界发出明确
警告时,美国政府确实没有时间在中东地区部署军队,以进行威慑。但是,我们认
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缺乏地面部队不应该成为布什政府无所事事的理由。美国是一
个具有全球利益的大国,它的影响力决不体现在它在某地区有多少部队,而更主要
地体现在它使用武力的意志上。只要美国政府表现出使用武力的决心,任何人都不
能忽视这种决心所产生的威慑效果。美国在以往的历次危机,如1962年的古巴
导弹危机和1973年10月的中东危机中事先都毫无准备,但由于美国决策者坚
决地显示出其使用武力的决心,结果都达到了威慑目的,使危机得以顺利解决。美
国在海湾危机开始时的兵力匾乏不应成为布什政府无所事事的理由。
    还有人认为,萨达姆是一个颐指气使的独裁者,根本不受任何威慑,即使布什
政府及时发出威慑信号,也难保萨达姆会接受威慑。布什政府有没有进行威慑,实
际上差别不大。这种观点有多少说服力呢?
    海湾危机今天已经成为历史。历史不能重演。今天我们确实无法肯定如果美国
政府及时发出了威慑信号,萨达姆就一定会接受威慑,停止他的军事行动。但是,
我们确实有充分的根据可以证明,萨达姆其实并不是一意孤行,他的每一步棋都经
过深思熟虑,并巨随时准备收回的。只是由于美国政府发出的信号太过含糊,有时
甚至目相矛盾,以至于萨达姆错误地估计了美国可能对他的侵略行动所作出的反应,
酿成这场海湾冲突。
    时过八年,1998年2月,伊拉克与联合国在武器核查问题上的冲突达到了
白热化的程度,美国在海湾集结重兵,准备用武力迫使伊拉克就范,其决心是明白
无误的。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赴巴格达晓以利害之后,萨达姆还是识时务地保证
无条件地执行联合国决议,从而避免了美国的军事打击。
    美国在中东缺乏地面部队,这是影响美国政府迟迟不敢对萨达姆发出威慑信号
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更糟糕的是,美国在危机的关键时刻还缺少使用武力的决
心,从而导致威慑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在这一点上,布什总统、国防部长切尼和
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应负主要责任。军方领导人都认为,如果美国情报界所说的是真
的,那么,对美国来说,防止科威特遭到蹂躏的唯一办法就是用武力威胁伊拉克。
由于越南战争的惨痛记忆,美国军方在使用武力问题上可以说是慎之又慎。这次危
机一开始,美国军方就决定,除非总统明确规定美国的政治、军事目标,并且授权
军方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来实现目标,否则决不使用武力。
    7月27日,沙特大使班达尔追问鲍威尔,如果海湾危机升级,美国会不会来
帮助我们?
    鲍威尔心里对这个阿拉伯人烦透了。他在美国的活动太过频繁,是一个善于走
捷径的专家,美国国内出现的很多丑闻都有班达尔的影子,如伊朗门事件就是由他
安排的。鲍威尔对这个人很有些戒心,因此,他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让我们祈祷
吧,希望萨达姆不会将危机扩大。”
    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班达尔满意,于是追问道:“假如他使危机恶化,你们会
怎么做呢?”鲍威尔还是摆了摆手,他实在不愿意与这个惯于惹是生非的阿拉伯人
多讲。可是班达尔却不肯歇手。他追问道:“作为参联会主席,你会提出什么建议
呢?”
    “我一点主意也没有,这得看总统的。”他停了一下,看班达尔似乎不肯罢手,
就多说了一句:“假如有人问我,我们该不该去打,我一定说不。但是,如有人命
令我去,我会去;可我去是为了打赢,可不想去那里吃败仗。”
    鲍威尔此言,实际上是美国高层心态的流露。美国在对外战争上已经屡吃败仗,
决策者多受到指责,他可不想在这个问题上栽跟头。一位政府官员承认,美国不愿
意与伊拉克在沙漠中对峙,美国公众是否支持政府的行动也不清楚。入侵发生后,
凯利的情绪极为低落。他说:“我们无能为力。”没有重型地面部队,没有坦克部
署在中东,美国拿什么去与伊拉克对阵?军方不愿卷入中东的地面战争中去。他说:
“希望你们这些搞政治的人不要有幻想。伊拉克不是巴拿马。如果你们要考虑如何
对付伊拉克人的话,我可得提醒一句。”这实际上正是萨达姆决定入侵的理由。
    7月27日,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罗伯特·金米特主持召开了一次副手委
员会会议,讨论伊科边境的形势。贝克国务卿起草的一封致萨达姆的信也在讨论之
列。信的语气和缓,贝克向萨达姆保证美国将尽力同萨达姆搞好关系并将确立一条
共同处理事务的原则,但伊拉克必须作出对等反应。负责政策的副国防部长保罗·
沃尔福维茨代表国防部反对这封信,他认为要达到威慑效果,信的口气应该硬一点,
这一封软绵绵的信,送去了还不如不送,起不到什么效果。但他的意见被否决。大
家都认为,萨达姆已经向穆巴拉克保证,在会议期间,他是不会进攻科威特的。大
家总觉得,萨达姆这句话还是可信的。萨达姆总不会去欺骗他的阿拉伯兄弟。因此,
贝克还是发出了这封信。沃尔福维茨想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他提议调动停泊在印度
洋迪戈加西亚岛美国军事基地的海上预置船。迪戈加西亚是美军离波斯湾最近的补
给基地。这些船装载的食物、弹药和补给药品足够一支1.6万人的部队使用一个
月,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反对这样做。在一般情况下,调动海上预置船是
动用地面部队的信号,而他并未从最高领导人那里得到命令要动用美国的地面部队。
他反问沃尔福维茨,为什么这样做?你想达到什么目的?究竟是执行什么任务?沃
尔福维茨一个也答不出来,因为调兵遣将是作为最高总司令总统的事情,他和鲍威
尔只不过是总统的参谋,并无权这样做。但是他还不死心,竭力劝说鲍威尔这样做,
但无济于事,结果美国未动用海上预置船。到8月1日,国防情报局和中央情报局
都发出了最新警报,说入侵即将发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