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伊甸园中的一枝禁果-波德莱尔与恶之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诗人曾经希望人世的苦难都是为了赎罪,都是为了重回上帝的怀抱而付出的代价,然而上帝无动于衷。上帝是不存在,还是死了?诗人终于像那只天鹅一样,“向上帝吐出它的诅咒”。他指责上帝是一个暴君,酒足饭饱之余,竟在人们的骂声中酣然入睡。人们为享乐付出代价,流了大量的血,上天仍旧不满足。上帝许下的诺言一宗也未实现,而且并不觉得悔恨。诗人责问上帝,逼迫他自己答道:

  ——当然,至于我,我将满意地离开,这个行与梦不是姐妹的世间;

  让我使用这剑,让我毁于这剑!

  比埃尔背弃了耶稣……他做得对!

  —— 《圣比埃尔的背弃》

  诗人饱尝苦难、备受虐待的穷人该隐的子孙“升上天宇,把上帝扔到地上来” (《恶伯和该隐》);他祈求最博学、最美的天使撒旦可怜他长久的苦难,他愿自己的灵魂与战斗不止的反叛的天使在一起,向往着有朝一日重回天庭(《献给撒旦的祷文》)。

  诗人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在死亡中寻求安慰和解脱,诗集从此进入第六部分:《死亡》。恋人们在死亡中得到了纯洁的爱,两个灵魂像两支火炬发出一个光芒(《恋人之死》);穷人把死亡看作苦难的终结,他们终于可以吃,可以睡,可以坐下了。死亡,这是神祗的荣耀,神秘的谷仓,这是穷人的钱袋,古老的家乡,这是通往那陌生天国的大门。

  —— 《穷人之死》艺术家面对理想的美无力达到,希望死亡“让他们的头脑开放出鲜花”(《艺术家之死》);但是,诗人又深恐一生的追求终成泡影,“惟幕已经拉起,我还在等待着”,舞台上一片虚无,然而诗人还怀着希望(《好奇者的梦》)。死亡仍然解除不了诗人的忧郁,因为他终究还没有彻底地绝望。

  诗人以《远行》这首长达一百四十四行的诗回顾和总结了他的人生探险。无论追求艺术上的完美,还是渴望爱情的纯洁,还是厌恶生活的单调,还是医治苦难的创伤,人们为摆脱忧郁而四处奔波,到头来都以失败告终,人的灵魂依然故我,恶总是附着不去,在人类社会的旅途上,到处都是“永恒罪孽之烦闷的场景”,人们只有一线希望:

  哦死亡,老船长,起锚,时间到了!

  这地方令人厌倦,哦死亡!开航!

  如果说天空和海洋漆黑如墨,你知道我们的心却充满阳光!

  倒出你的毒药,激励我们远航,只要这火还灼着头脑,我们必深入渊底,地狱天堂又有何妨?

  到未知世界之底去发现新奇!

  —— 《远行》“新奇”是什么?诗人没有说,恐怕也是茫茫然,总之是与这个世界不同的东西,正象他在一首散文诗中喊出的那样:“随便什么地方!随便什么地方!只要是在这个世界之外!”诗人受尽痛苦的煎熬,挣扎了一生,最后仍旧身处泥淖,只留下这么一线微弱的希望,寄托在“未知世界之底”。

  波德莱尔的世界是一个阴暗的世界,一个充满着灵魂博斗的世界,他的恶之花园是一个惨淡的花园,一个豺狼虎豹出没其间的花园,然而,在凄风苦雨之中,也时有灿烂的阳光漏下;在狼奔豕突之际,也偶见云雀高唱入云。那是因为诗人身在地狱,心向天堂,忧郁之中,有理想的呼唤:

  我的青春是一场晦暗的风暴,星星点点,漏下明晃晃的阳光;

  雷击雨打造成了如此的残凋,园子里,红色的果实稀稀朗朗。

  —— 《仇敌》诗人从未停止追求,纵然“稀稀朗朗”,那果实毕竟是红色的,毕竟是成熟的,含有希望。正是在这失望与希望的争夺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在挣扎。

  在“恶的意识”中凝神观照

  《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其与人的关系。波德莱尔把这本书献给泰奥菲尔·戈蒂耶,其题辞曰:“我怀着最谦卑的心情,把这些病态的花献给严谨的诗人,法兰西文学完美的魔术师,我十分亲爱的、十分尊敬的教师和朋友泰奥菲尔·戈蒂耶。”他还在一分清样上注明,“病态的花”乃是“惊人之语”。这“病态的花”一语,揭出了《恶之花》的本意:这些花可能是悦人的、诱人的,然而它们是有病的,它们借以生存的土地有病,滋养它们的水和空气有病,它们开放的环境有病,质言之,社会有病,人有病。这里的“病”,指的是自然和社会对人的敌视、腐蚀、束缚和局限,是善的对立面——恶,上帝的对立面——撒旦。

  曾经有人对波德莱尔把诗献给高唱“为艺术而艺术”的戈蒂耶有微词,认为那是一种虚伪的姿态,企图攀附当时文坛的名人;或者把他视为唯美派的门徒、形式主义的信奉者。其实,只要看到波德莱尔将戈蒂耶冠以“完美的魔术师”之称,这种误解便可涣然冰释。他在戈蒂耶身上看重的是魔术师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他在论戈蒂耶的文章中明确指出:“丑恶(l’horrible)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和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特权之一。”这种“特权”,波德莱尔不曾放弃,也不曾滥用。社会以及人的精神上的物质上的罪恶、丑恶以及病态,经过他的点化,都成了艺术上具有美感的花朵,在不同的读者群中,引起的或是“新的震颤”,或是善的感情,或是愤怒,或是厌恶,或是羞惭,或是恐惧。恶之花!病态的花!诗人喜欢这种令人惊讶的形象组合,他要刺激他所深恶痛绝的资产者的脆弱的神经,从而倾吐胸中的郁闷和不平,感到一种报复的快乐。他写卖淫、腐尸、骷髅,这正是资本主义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可是资产阶级的读者却虚伪地视而不见;他写凄凉的晚景,朦胧的醉意,迷茫的浓雾,这正是巴黎郊区习见的场景,可是有人用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巴黎掩盖了它;他写自己的忧郁、孤独、苦闷,这正是人们面对物质文明发达而精神世界崩溃的社会现象所共有的感触,可是人们却不自知,不愿说或不敢说。诗人描写了丑恶,而“虚伪的读者”大惊小怪,要像雅弗一样给赤身醉卧的挪亚盖上一顶遮羞的袍子;诗人剖开了自己的心扉,而“虚伪的读者”却幸灾乐祸,庆幸自己还没有如此地卑劣;诗人发出了警告,而“虚伪的读者”充耳不闻,还以为自己正走在光明的坦途上。总之,波德莱尔要把一个真实的世界——精神的世界和物质的世界——呈现在资产阶级的面前,而不管他们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恶之花》,正如波德莱尔所愿,的确是一个“爆炸性的题目”。然而,这题目并不止于富有爆炸性,它还不乏神秘性。恶和花,这题目的两部分这间的关系除了对立性之外,还有含混性。对立性使人生出惊讶感,于是而有爆炸性,含混性使人如临歧路,于是而有神秘性。恶之花,可以被理解为“病态的花”,已如上述;也可以被理解为恶具有一种“奇特的美”,亦如上述;还可以被理解为恶中开放的花,有“出于污泥而不染”之意。这意味着恶是固有的,先在的,然而花可以从中吸收营养和水分,并且开放,也就是说,恶不是绝对的,其中仍有善在。诗人寻求直至认出、采撷恶之花,乃是于恶中挖掘希望,或将恶视为通向光明的必由之路。波德莱尔论城市题材画家贡斯当丹·居伊,在罗列若干丑恶的形象之后,他写道:“使这些形象珍贵并且神圣化的,是他们产生的无数的思想,这些思想一般地说是严峻的、阴郁的。但是,如果偶尔有个冒失的人试图在G先生的这些分散得几乎到处都是的作品中找机会来满足一种不健康的好奇心,那我要预先好心地告诉他,他在其中找不到什么可以激起病态想象力的东西。他只会遇到不可避免的罪孽,也就是说,隐藏在黑暗中的魔鬼的目光或在煤气灯下闪光的梅萨琳的肩膀;他只会遇到纯粹的艺术,也就是说,恶的特殊美,丑恶的美……使这些形象具有特殊美的,是它们的道德的丰富性。它们富于启发性,不过是残酷的、粗暴的启发性……”波德莱尔把恶看作是两重的、复杂的,因此才可能开出美的花,具有“特殊美”的花。

  波德莱尔对于恶的这种双重的、甚至可以说是辨证的态度,使他笔下的恶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也传达出异常丰富的信息。

  恶的化身是魔王撒旦,而魔王撒旦是上帝的敌人。《恶之花》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恶的描绘和挖掘,揭露出撒旦对诗人的处境和命运的控制和影响,在揭露中表达了诗人对失去的天堂和离去的上帝的复杂矛盾的感情。因失去了天堂,诗人不得不在地狱中倘徉,化污泥为黄金,采撷恶之花,用美的追求来缓解生的痛苦,因上帝离去了,诗人不得不与撒旦为伍,对上帝的不满变成对反叛的天使的赞颂,对上帝的怀抱的向往变成了对恶的鞭挞。恶之花就是病态的花,在肌体 (人的肉体和社会的机体)为病,在伦理(人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则为恶,病恶词虽殊而意相同。恶之花又是特殊的美,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它那奇特甚至怪异的色香激发着读者的想象,使之实现对于现实的超越。恶之花,既是诗人的精神之花,也是社会的现实之花。阿斯里诺指出:“《恶之花》吗?它写的是:忧郁,无可奈何的伤感,反抗精神,罪孽,淫荡,虚伪,怯懦。”当然,《恶之花》中涉及到的社会和人的丑恶病态的东西远不止这些,但令人感兴趣的是,阿斯里诺没有忽略“反抗精神”。在传统的观念中,“反抗精神”意味着“在精神上犯上作乱”。精神上造反,这实际上代表了波德莱尔对待恶的根本态度,不啻是“恶之花”中的一朵最鲜艳耀眼的花。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