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还有不少厂房还在施工,整个军工厂内可谓是热火朝天。
朱由校正在视察工匠们的生产,很快朱由校就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些工匠往往是一个人单独制作一件扎甲或兵器,需要的技术要求比较全面。
“皇上,军工厂如果要生产6000具扎甲,以及6000套马甲,苏钢还需要采购一批。”负责军工厂管理的杨迁善是兵仗局的掌印太监,今年也仅有二十岁出头。
“那就再买吧!”朱由校无奈,官营钢铁厂早就倒闭了,现在明王朝制造军器所用的钢铁完全靠买,根本没有朝廷自己生产的钢铁。
这样的情况确实让人无奈,朱由校也意识到,自己还要兴办钢铁厂才行。否则连军工体系的基础都没有。
“军工厂这样制造军器有些麻烦,可以拆分成各个工序,每个工匠只负责一道工序,最后再组装起来。这样对工匠的要求就不会那么高了。”朱由校接着对杨迁善说道,杨迁善回答道:“奴才已经在尝试了,有十几个工匠正在尝试分工制造军器。”
朱由校惊讶的看了看杨迁善,随即在杨迁善的引导下来到了一个工棚,里面的十几个工匠果然正在分工制造扎甲。
扎甲是明代比较流行的铠甲,是由一个个小铁片反复锻打、编制而成,对冷兵器的防御能力非常不错。
朱由校仔细询问了一番,才知道这种生产方式,在明代的作坊当中已经比较常见。
这种生产方式并非是什么流水线生产,而是叫做‘分工并行’,流水线生产是要有蒸汽机、电击传送的。
分工并行对提高效率方面,也有一定作用,毕竟熟能生巧,不断重复一道工序,速度也就快了。不过这种效率的提高并不是太大,真正的好处是减少工匠的培养时间。一些简单的工序,普通工人培训几天就可以掌握。
“不错,不错。”朱由校看了之后极为满意,对杨迁善说道:“尽快把分工并行的生产方法普及开来。另外还要把量尺标准化,别造得长短规格不一。”
“是,皇上。”杨迁善看到皇帝露出满意的神色,心里顿时也激动起来,这下可算是露脸了。
朱由校又视察了一番军工厂的管理,结果让他十分满意,他制定出的管理制度,杨迁善基本上都执行了下去。
军工厂改变了过去官方作坊,由工匠接官方订单的粗糙管理方式,变成了由官方供应原材料,同时官方制定生产计划,工匠只负责制造的模式。工匠待遇则是每月1两白银,外加一石粮食。
明代一石粮食是92~94公斤左右,基本上足够工匠养家糊口,如果是六口之家,一石粮食基本上也够吃,毕竟粮食消耗大的主要是青壮劳动力,干活的时候军工厂是提供伙食的。外加1两白银,购买生活用品也足够了。
军工厂以后还会给工匠们安排住房什么的,进了军工厂用心干活,就可以吃穿不愁。这年代普通老百姓,最希望的就是获得一份这样稳定的工作。
工匠们如果偷懒,则会被扣工钱。如果出现工伤,皇家会对其负责。生病也可以请假,医药费皇家也一律出了。
为了防止管理人员压榨工匠,过分的克扣工钱。朱由校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还设立了一个投诉箱。
工匠们如果对管理不服,或者发现管理层贪污,影响到他们制造军事装备,都可以写投诉信,这些投诉信朱由校会定期查看。
如此形成工匠与管理层互相监督的制度。
一群大臣看了一圈下来,这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兵工厂,周嘉谟对朱由校问道:“皇上,宫中既然已有兵仗局,何须继续在城外再成立这个军工厂?”
“兵仗局所造军器不合格,而且放在皇城里太吵了,不如移出城外。”朱由校随口说道,他自然不会告诉这些东林党,是因为皇城里的地皮不够用。
朱由校想要训练军队,而且不仅仅是腾骧四卫,京营还有三十万大军要整顿,未来必然需要一个庞大的军工厂才能满足。
城内的地皮全都不够大,所以才在城外圈地。
“这等琐事,交由内臣去办就行了,何须皇上亲自巡视,皇上还是将精力用在政务上为好。”杨涟这时候劝谏道。
“哈哈!政务方面由众爱卿处理就行了,我相信以众爱卿的正直,定然能够把政务处理得很好的。朕闲着也是闲着,可以多出来走走。”朱由校哈哈笑道,看起来十分高兴的样子。
“皇上所言正是,如今朝中奸邪避退,此为天下大兴之象。臣等必将鞠躬尽瘁,报效朝廷。”杨涟等人顿时开始自吹自擂,一副我是忠臣的模样。
“好,好,那就辛苦众爱卿了。”朱由校笑呵呵的说道,这场面堪称君臣和谐典范,看不出半点间隙。PS:有读者怕作者太监,这是作者第五本历史文,前四本均上架完本,这次开马甲,主要是为了换个中意的笔名,大家放心收藏吧!
第015章:官商勾结()
东林党最近尾巴已经翘起来了,主要还是因为朱由校在朝政上,基本上没有什么主见,东林党说什么朱由校都照做。
如今的朱由校,名义上是皇帝,但是没有表现出丝毫个人意志,东林党人感觉皇帝被他们玩弄于鼓掌之间,顿感洋洋得意。
朱由校还表现得对朝政没什么兴趣,平日里朝政基本上都丢给内阁和司礼监。内阁首辅叶向高是东林党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也是东林党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李进忠,则很少去司礼监值班。
朱由校的这番态度和表现,也让东林党上下开始麻痹大意,认为新君的意志已被他们掌控。
尽管王安在宫内的爪牙被朱由校给削了脑袋,但对东林党人来说,并不动摇他们的利益。同时朱由校也出师有名,是靠反腐的名号把王安的爪牙斩除的,并未引起东林党官员的警惕。
东林党根本不知道,皇帝正谋划着整顿禁军。
这天朱由校移驾回宫,东林党马上建议开恩科。历代皇帝登基后,都是要开科取士的。不出意外的,朱由校不仅同意了开恩科,还让东林党官员负责这次科举监察。
东林党又获得了一次阶段性胜利,大佬们顿时欢天喜地。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操纵这次科举。
谁能中举、中进士,到时候还不是他们东林党说的算。江南那么多商贾子弟想要考取功名,这钱不就哗啦啦的来了。
特别是殿试的时候,状元、榜眼之类的又能卖钱。
大佬们高兴,小弟们自然也有一杯羹。于是东林党官员们,乐呵呵的去准备恩科了。
朱由校则如同春秋的勾践,继续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先把自己有绝对权力的宫廷内部掌控起来。
这天朱由校正在养心殿看书,杨光走了进来,小声在朱由校耳边说道:内“皇上,张炎回来了。”
“回来了,快让他前来觐见。”朱由校顿时大喜,连忙站起身来。不一会,张炎进了养心殿。
“奴才张炎,叩见皇上。皇上,奴才回来了。”张炎神色激动的高呼道,朱由校连忙把张炎扶了起来,急切的问道:“马买到了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皇上,买到了。二十万两银子,买了一万三千匹马,其中一千匹是上上马,九千匹是上马,还有三千匹小马驹。”张炎回答道。
“这么顺利?”朱由校大喜过望的同时,也有些意外。
“奴才此去张家口,原本并不是很顺利,但是奴才碰上了一个马商,听闻奴才是为皇上买马,便极力相助,不仅联系到了战马,价格还比较优惠。”张炎将去张家口的经历给朱由校讲了一番。
“这马商带来了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朱由校问道。
“来了,一同把马匹赶到京城的。”张炎回答道,朱由校坐不住了,连忙说道:“快带朕去看看战马,顺便去见见那个马商。”
“是,皇上。”张炎遵旨道,杨光连忙去传司设监备驾,很快朱由校就坐上车驾,前往御马监所辖的草里栏厂。
朱由校到的时候,看到草里栏厂里面挤满了马匹。
终于有马了,朱由校开心的笑了起来。一名身穿绸缎的中年人这时被带到了朱由校身前。
“草民曹金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中年人连忙跪地叩拜,朱由校心情极好,微笑道:“平身。”
“谢皇上。”曹金玉起身,有些拘谨的站在那里,朱由校对他问道:“曹金玉,你是哪里的商人?平日里就是做贩马生意的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启禀皇上,草民是陕西商人,平日主要是往边关贩卖粮食,到了边地之后,也做一些贩马生意。”曹金玉回答道。
“那你给朕说说,可有什么官商勾结才能做的生意。”朱由校对曹金玉问道,此时的朱由校已经有了吸纳民间商人,与他们合股做生意的想法。
“启禀皇上,其他行业草民所知不详,然而这官商勾结能做的生意里,田赋折色绝对是有巨利可图的。”曹金玉想了想回答道。田赋折色,这关乎大明的财政问题啊!朱由校不由精神一震,问道:“具体是如何运作?”
“我大明自张居正变法之后,所收田赋从征粮变为征收银两。就有折色一说,每年田赋征收之时,粮价必然大跌,北方平日一石粮食要1两白银,而田赋征收的时候,往往只要5钱白银,折色也算5钱,甚至还更低,这其中之利可想而知。”曹金玉顿了顿,看皇帝听得认真,便继续说道:“而普通百姓也不是傻子,他们都会尽量把粮食留着,等到粮价上涨后再卖。所以这个时候能低价收上来的粮食,只有田赋折色之粮。但这些折粮是官府当面折算,不是什么人都能买的。只有那些权贵,或者有门路的商贾,才能低价买到这些折粮。”
“而在缴纳田赋的时候,所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