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不断的吸纳全世界的黄金,然后随着丧葬制度又把黄金带入地下。
当欧洲香料紧缺的时候,就催生出了海盗这个职业。而当中国货币紧缩的时候,又催生出盗墓贼这个职业。
如今大明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这个模式也就产生了变化。
大明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材料来维持工业的运转,而印度恰恰是一个天然原材料产量极为丰富的地区。
大明如今和印度的贸易方式,就是用工业商品大量交换印度的工业原材料,同时还有香料。
然后把大量的工业原材料运回本土再生产工业产品,同时将一部分的香料运回本土销售,还有一部分的香料则是往欧洲运输。
大明和欧洲的贸易,现在变成了大明也派出商船前往欧洲,每年成群结队的商船队前往欧洲两次,然后在葡萄牙进行贸易结算。
大明的商船前往欧洲,在天启十五年已经是第二个年头了。这给葡萄牙人带去了巨大的商业机遇,葡萄牙人将欧洲的商品集中过来和大明的商船队进行贸易,然后再把大明的商品卖到欧洲各国,从中赚取了不少差价。
欧洲人和大明的贸易,主要的交换商品就是贵金属,即黄金与白银。不过随着大明将白银的货币功能废除,白银汇率狂降了三倍,白银变得不是那么值钱了。不过黄金依旧值钱,西班牙人在中南美洲每年都能掠夺到大量的黄金和白银。
同时大明在中东地区也有贸易,与奥斯曼土耳其、波斯帝国的贸易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大明的商船队,每年也会环绕着非洲大陆贸易一圈,和非洲大陆沿岸的非洲人交换商品,就如同宋代的时候一样。不过非洲人购买力比较低一些,所以输出到非洲的商品很多都是便宜的陶器,回来的时候也没那么多商品可以运输,很多时候就把当地的一些贝壳、木柴之类的玩意拿来压舱了。
当然非洲人也是有一些值钱的东西的,例如宝石、黄金,还有象牙之类的商品。
大明在非洲从来不抓捕什么黑奴,显然大明没这个习惯。大明的移民政策和西方殖民者不一样,西方殖民者为了开发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到处抓捕黑奴,就像是抓捕牲畜一样。
大明的移民政策则是把本土的人口移民到新大陆去,在新大陆建立一个以汉人为主的生产型殖民地,奴役其他民族的现象并不普遍。
当然朱由校这个重生者,也带来了一些西方人的糟粕,所以在奴役其他民族方面,还是干了不少的。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不过实在是对那些东南亚猴子没什么好感。如今尽管意识到这是一种殖民糟粕,但大明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体系已经形成了,朱由校也懒得去取消这个体系。
大量的远洋商船,首要的任务就是沟通大明本土和海外移民据点,把移民到海外的老百姓需要的商品运输过去,把海外移民地生产的商品运输回来,确保海外移民地区的经济正常运转。
第二个任务就是贸易,把大明的商品卖到全世界,然后换回大量的贵金属、奇珍异宝,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材料、土特产。
第472章:北美土著对待政策()
天启十五年对于美洲的移民,又重新恢复了起来,这一年大明向北美洲西海岸再度移民了3万人口。
这些人口全部都移民到了后世的旧金山,也就是现在大明官方所称之为的‘金山港’附近据点。
如今大明有大量的远洋商船,移民过程中也能提供足够的船只和比较好的乘坐环境。
特别是大明的远洋商船当中有一种本土的福船,不过这些福船已经被造得很大了,船上有两三层的船楼,在海上航行的时候确实比较舒适,而西方人的帆船结构,乘坐舒适性方面就有点恶劣。
运送移民的船只,基本上都是那些福船结构的。
大量的远洋商船,不仅给北美洲西海岸的移民据点带去了人口,还带去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一些负担社会功能的专业人员,让大明的移民在美洲西海岸建立了一个五脏俱全的移民据点。
移民到美洲的百姓,都可以获得大片的土地进行耕种,还能领取到官方发放的牛马、农业机械,让他们能够在美洲进行农业生产,而且能够最大效率的进行生产。
据点里面,也有各种手工业作坊,能够满足日常所需。
除了没有什么工业之外,移民据点在农业生产上是比较全面的,在农业上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除了种植业,还有养殖业。
大明的移民在这里种植小麦、棉花,还有蔬菜,同时养殖生猪、鸡鸭鹅、牛羊马匹等等。
这些移民据点,既有朝廷派遣过去的父母官,也有国企公司。土地都是属于国有的,然后免费承包给个人,不允私自买卖农业用地,避免土地兼并。
官方机构在这里修建城池、道路、水利等等设施,都是出钱的,老百姓即可以通过耕种土地卖出小麦、棉花等农产品赚钱,也可以到工地上去做工赚钱。
同时本土则向这里提供各种工业商品,然后将农产品、矿产等资源运回本土。同时这些据点,也陆续发展工业。
因为采取的行政模式和很土一样,同时在资源的控制上又以国企为主,比国内更加彻底。所以这些海外移民地区同样可以发展工业,大明朝廷就是把这些海外移民地区,当成和本土一样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产业的发展同样也可以复制过去。
只要防止资本主义夺取北美洲,不管北美洲怎么发展,都是属于大明的领土。如果像英国人那样,没有在北美洲防范资本主义,那么就会发生独立运动,让资本家摘了果子。
因为对北美洲的开发,是以国企为主的。移民过去的大明百姓,除了一部分是职业农民,一个家庭就拥有几百亩的土地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国企员工。
国企负责开发北美洲的好处就是,国有资本占据上风,不会给民间资本主义提供可趁之机。
朝廷在北美洲还拥有军事力量,这些军事力量都是从本土派遣过去的。
北美洲的军队,都是本土参军的年轻人,训练一段时间之后送往北美洲服役,服役四年之后再乘船回到本土。
而未来在美洲出生的年轻人服兵役的时候,则是前往大明本土服役,服役结束后再返回美洲本土。
相当于大明的移民政策,并不是把美洲当成一个殖民地进行掠夺,也不是为了让移民到美洲的老百姓只生产原材料让本土赚钱,而是为了把美洲建立成为一个扩大民族生存空间的居住地。
这种民族生存空间的扩张,可以让民族体量变得无比巨大。
在朱由校的预想中,未来大明不仅在本土拥有大片的版图面积和生存空间,同时在北美洲、澳洲也拥有庞大的生存空间,汉人就可以在世界上对其他蛮夷种族拥有绝对的压制力。
不论是在资源,还是人口,还是生产力等方面,都拥有绝对的压制力。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全世界必然是走向统一的。就如同他重生前的中国,已经表现出了能够使用货币、电网、商品统一全世界的潜力。
就算是未来或许出现了一些波折,让大明和北美产生分裂,但未来必然会因为文化的同根同源而走向大一统。
所以此时朱由校制定的对北美洲的移民政策,并不是一种掠夺的政策,而是投入国家资源,对移民地区进行不断建设的一种模式。
有了国家资源的投入,移民地区的状态就能迅速改善,各种配套设施也都会迅速出现,生存环境就大大改善,如此一来移民就会更加顺利,后面自然就会出现大批自发前往移民地区的本土百姓。
如果没有国家资源的投入,移民地区就会发展得很慢,各种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什么医疗、教育、交通、通信、居住、生产等条件都发展不起来,本土的百姓自然不愿意去海外移民地区谋生。
这种模式在澳洲已经执行了不少年头了,澳洲的移民数量已经上升到了120万人,并且在澳洲已经建立了十几个城市,同时还建立了一套民用工业体系,同时还有一些钢铁厂等重工业设施。
此时的澳洲,不少工业产品已经能够在澳洲生产,不需要从本土大老远的运输过去增加澳洲地区的老百姓的购买成本。
澳洲土著也被大明以包身工的方式融入了社会生产体系,这些包身工的子女同样也享有受教育权力。
相当于澳洲的这些土著包身工,也只是第一代人是当包身工的。而作为包身工,官府也给予人权保障。第二代的子女接受了教育,就可以成为大明的公民,可以自己选择工作岗位等等。
那些土著还处于原始社会的阶段,如果不搞包身工模式,根本无法让这些原住民融入到大明的文明世界,毕竟文化、生产力都相差太多了。
朝廷在澳洲的扩张是没什么毛病的,澳洲地区分裂的可能性也非常低,毕竟大明本土对澳洲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中间有一个东南亚群岛,那里也是大明控制的,相当于和澳洲是连成一条线。
移民到澳洲的老百姓也都是汉人,文化、行政制度和本土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且朝廷在澳洲这个没有经过开发的土地上,建立起来了一种相比本土更加公平的社会财富分配模式。
在澳洲不存在土地兼并的问题,土地所有权也全都属于朝廷,只是免费承包给个人生产,但不允许个人买卖这些土地、牧场。
发展澳洲的主要资本,也都是国家资本。
不过在北美洲西海岸金山弯地区,这里的形势就相比澳洲要复杂一些了,因为当地有印第安土著。
或者说是北美土著,和印第安是有点差别的。印第安是美洲所有土著的总称,但美洲原住民实际上是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