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5卷乡之魂:钟理和人生和文学之路 作者:江 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毓生《联合报》1980年8月2日—3日 
  台湾作家钟理和简介 
  《光明日报》1980年8月6日 
  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 
  周金益、周丽华《北京晚报》1980年8月13日 
  纪念台湾乡土作家钟理和 
  武治纯《人民日报》1980年8月16日 
  从“原乡人”想钟理和 
  李欧梵《联合报》1980年8月19日 
  钟理和、《原乡人》、电影《原乡人》 
  舒坦《台湾日报》1980年9月14日—15日 
  钟理和的《笠山农场》 
  蔡明裕《大华晚报》1983年4月18日 
  台湾著名爱国作家钟理和简介 
  《光明日报》1990年2月 
  钟理和小说中的客家女性塑像 
  吴锦发《民众日报》1990年12月7日—9日 
  论钟理和的《故乡》连作 
  叶石涛《民众日报》1990年12月8日 
  钟理和对生与死的体验 
  曾贵海《民众日报》1990年12月9日—11日 
  钟理和的农民文学 
  彭瑞金《民众日报》1990年12月12日—14日 
  钟理和文学所展现的人性尊严 
  钟铁民《民众日报》1990年12月14日—15日 
  父亲的坚持 
  钟铁民《中国时报》1991年6月—7月 
  钟理和日记里的海内外作家 
  叶石涛《中国时报》1992年6月28日第27版 
  钟理和的“原乡”和“祖国” 
  彭瑞金《台湾时报》1994年4月29日—30日 
  钟理和文学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 
  彭瑞金《民众日报》1994年7月16日 
  重读理和的信 
  廖清秀《联合报》1997年8月1日—2日第41版 
  我的钟理和经验 
  叶石涛《台湾时报》1994年12月14日第22版 
  笠山下的故事 
  钟铁民《台湾时报》1994年12月14日第22版 
  父亲的印象 
  钟铁钧《台湾时报》1994年12月14日第22版 
  平妹印象 
  古秀如《台湾时报》1994年12月15日第22版 
  生命的炼火 
  彭瑞金《台湾新闻报》1995年2月17日第19版 
  落雨的暗暝读钟理和 
  许素兰《自立晚报》1995年3月30日第23版 
  我的祖父与笠山农场 
  钟铁民《中央日报》1995年11月17日第19版 
  日记里的文学——写在《钟理和日记》 
  彭瑞金《民众日报》1996年7月15日第27版 
  作家的葬礼 
  彭瑞金《台湾日报》1996年11月12日第23版 
  笠山下的香火传承:承继文学种子与爱乡情的钟理和子嗣 
  蔡文章《中央日报》1996年11月14日第19版 
  钟理和讴歌生命的文学人生 
  《中央日报》1997年3月2日 
  《钟理和全集》再出版 
  彭瑞金《民众日报》1997年8月25日第27版 
  悲情年代文学不悲情 
  彭瑞金《中国时报》1997年10月10日第27版 
  钟理和笔下的《校长》 
  钟肇政《自由时报》1998年11月30日第41版 
  三、研究专辑与书籍中收入文章 
  钟理和传 
  彭瑞金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 
  台湾文学两钟书 
  钱鸿钧编草根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2月 
  钟理和生平与作品评论资料目录 
  柳书琴满里文化工作室1992年 
  钟理和逝世卅二周年纪念暨台湾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要 
  简炯仁高雄县政府1992年11月 
  “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钟理和 
  庄明萱爱华出版社1993年8月 
  钟理和文学と鲁迅——遗书まごの同じ道程 
  张良泽见《张良泽海外集》 
  悼钟理和 
  方以直见《钟理和残集》(远行出版社1976年11月) 
  谈《夹竹桃》 
  谢人堡见《钟理和残集》(远行出版社1976年11月) 
  钟理和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初探 
  韦体文见《台湾香港文学论文选:全国第二次台湾香港文学讨论会专辑》(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9月) 
  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 
  武治纯见《压不扁的玫瑰花:台湾乡土文学初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7月) 
  钟理和与《笠山农场》 
  黄娟见《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湾文学研究论文精选集》(前卫出版社1989年8月) 
  时代脉动里的台湾客籍作家 
  钟肇政见《客家台湾文学论》(苗栗县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关怀小说:杨逵与钟理和——爱本能与异化的积极扬弃 
  古添洪见彭小妍主编《认同、情欲与语言》(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6年) 
  钟理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 
  施懿琳见《高雄历史与文化》第一辑(1994年4月) 
  当原乡人遇上阿Q——试比较钟理和及鲁迅之小说中对中国人的刻划 
  阮桃园见《台湾文学中的历史经验研究会论文集》(文津出版社1997年) 
  钟理和的悲剧 
  叶如新见《台湾作家选论》(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 
  四、学位论文 
  钟理和文学中的原乡与乡土 
  罗尤莉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6年6月硕士论文 
  钟理和《笠山农场》语言运用研究 
  吴幼萍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1999年6月硕士论文 
  超越悲剧的生命美学──论钟理和及其文学 
  吴雅蓉中正大学中文研究所1999年6月硕士论文 
  台湾客籍作家长篇小说中人物的文化认同 
  王慧芬东海大学中文研究所1999年6月硕士论文 
  钟理和文学研究 
  林姿如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0年6月 
  台湾农民小说的历史考察(20—80年代) 
  石弘毅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硕士论文 
  50年代国家文艺体制下台籍作家的处境及其创作初探 
  李丽玲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5硕士论文 
  台湾客籍作家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研究 
  杨嘉玲国立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2000年 
  人间的条件——钟理和文学里的鲁迅 
  张燕萍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系2000年 
  钟理和《笠山农场》写作研究 
  翁小芬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2000年 
后  记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前夕,北京下了一场不小的秋雨。庆典当日雨住了,庆典也如期举行,至晚间时分,气温降得很低,令人时感阵阵寒意。虽然如此,流光溢彩的火树银花仍使人融入当时欢乐的氛围中。在国庆之夜观礼的人群中,也有台湾作家陈映真的身影。 
  次日,我来到北京饭店拜会了陈映真。陈映真有“台湾文坛的杜甫”之誉,盛名早有耳闻,他也来过大陆多次,但我们之间还是初次相识。那天,我们谈了很多,包括文学、历史及台湾岛内的一些情况。我深为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作家那份为祖国、为心中所痴爱的文学事业不遗余力尽职尽责的精神所感动。记得陈映真对我说,台湾从1949年到现在的历史,是在民族分裂的构造下存在与发展,民族分裂造成很多矛盾。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利用这种分裂的构造,增加两岸的对立。他们口头说希望和平解决两岸的问题,但这种和平解决不是和平统一,而是和平分裂、和平独立。陈映真说,虽然现在两岸政治上的矛盾比较大,但还是可以一步一步地发展关系的。自己作为一个中国的作家,可以把大陆思想上、文学上、审美上的一些情况介绍到台湾,让台湾有兴趣的人也来参与意见;同时也将台湾的情况带到大陆学术界。两岸的知识界、思想界、文化界可以把这些学术问题当作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国家的问题,这样逐渐地不着痕迹地展开讨论。如果讨论有深度,一定能够引起社会其他方面的关注,从而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助益。 
  让我当时没有料到的是,日后我本人也真的做起了这其中的工作。 
  2001年,中国作家协会主持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工作、同时也是我所在单位负责人的金坚范,希望我参与编写台湾作家评传工作。这项工作大陆方面主要负责人也是我在大学时的老师赵遐秋教授。我毫不犹豫地将这项工作承接了下来,研究对象选择了钟理和。也正是藉此机缘,2003年的春天,我踏上了久已思慕的祖国宝岛台湾的土地。 
  那次赴台是跟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应台湾高雄文艺协会的邀请进行文教交流活动,团长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同行的都是在大陆文学界颇负盛名的作家,像大陆文学界最高奖项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得主何申、刘庆邦、阿来、刘玉民、赵玫、梅洁、鬼子等。阿里山、日月潭、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以前只是耳闻的胜地,却真的被我们目睹了。而那些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风物,至少在像我这一代人看来,都不过是淡淡的历史痕迹,感触最深的仍是两岸之间割不断的血缘亲情。担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刘庆邦几年前曾创作过一篇名为《神木》的中篇小说,获得过大陆的老舍文学奖,据此改编的电影《盲井》又在柏林电影节获得代表最高艺术成就的“银熊奖”。当我们一起畅游阿里山的时候,发现那里千年古树皆被称作“神木”,其中已受损伏地的一棵高约五十三米的老红桧最老,经历三千多年。刘庆邦说,这让他一下子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这充分表明我们两岸的文化是同源的。 
  在台期间,我们与台湾作家陈映真、黄春明、尉天骢、司马中原、陈若曦、萧飒、朱秀娟、周啸虹、王禄松等进行了交流。两岸作家一见如故,很快成为很好的朋友,营造了一种亲情融融、意气相投的气氛,沟通了文学,也沟通了情感。大陆作家优秀的创作实绩和活泼开朗的风貌,给台湾文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台湾作家说,从代表团成员身上感到大陆的政治清明、人民幸福、文化繁荣,感到大陆文学事业欣欣向荣。他们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