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郝平有可能过于悲观了些,因为就连东岸人自己,都没有太大的信心能够打破中国大地上这小农经济的壁垒。鄞县档案局内,就有很多份出使顺国的使者写的报告,其中涉及到经济方面的,姜云帆记得最清楚的一段就是:“顺国居民,如同我在大陆其他地方所见到的居民们一样,都穿着土布衣服。中国的短绒棉花只能纺成粗纱,相当于我们的16支纱。用这种纱纺布,不用涂胶水或浆糊使经线变硬,就可以织成一种很不错的布。这种布又粗又坚固,的确适合农民或其他干力气活的人穿用。而且这种布非常廉价,可以补了再补,在任何天气都能穿,宁波的那些刚刚起步的纺织厂生产的商品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之竞争的。他们最合理的思路,是对准消费能力较高的中产阶级,虽然这个市场比较狭小,但总比没有要好,不是么?”

    “陛下,布业乃民生之根本,不可轻忽。巫山伯言东国人盯上吾国布匹市场,老臣以为是正确的。臣年初率军自荆州返,江陵、公安、华容、巴陵、湘阴、长沙一路行来,见一些胥吏、商贾之流居然穿起了天青锻套,其妻女也多衣红缎、被红绫裙。再看看这长沙城里,富家翁衣物之质料也日事奢侈,多以锦缎、花锻为常服。而这些绸缎,多产自宁波,价格高昂,每年不知要流出多少银两,常令人为之扼腕。陛下,大顺立国三十余载,耕战至今,千般辛苦、万般艰难,不是吾辈中人当真是难以理解。老臣看了就是很心痛啊,我今年也六十有五了,为国征战了一辈子,陛下也赏赐极厚,可居家也只衣素布。城里这些后生们,何德何能,居然竞相豪奢,实在不成体统,望陛下下旨狠刹一刹这股歪风。”听郝平说完,大顺军中幸存不多的老将、出身高氏家族的萍乡侯高守贵说道。

    此人是已经故去的太皇太后高桂英的堂侄,之前一直在高一功掌管的前营内任职,在长江两岸与清军拉锯作战多年,经历大小上百仗,身披十余创,为大顺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被封为萍乡侯,地位不低。

    不过有趣的是,此人在历史上却投降了清朝,官至辰常总兵。康熙三年李来亨等人被围攻之时,清廷就曾派高守贵前去招降,未果,后来渐渐默默无闻,消失于经卷之中。当然在这个时空,很多人的命运得到了改变,李来亨父子如是,高守贵亦如是,他现在是大顺国的侯爵,大大的忠臣,历史上的清国辰常总兵与他似乎是两个世界的人。

    李来亨今天与他们在宫中召对,主要还是为了湖北前线的事情。清军似是因为在四川作战不利而恼羞成怒,因此开始不计伤亡地猛攻顺国修筑在长江两岸部分地区的堡寨,一时间搞得大顺很是狼狈,直到月余前才堪堪稳定下来。郝平、高守贵二人就是刚刚从前线作战完毕返回,李来亨找他们主要是为了了解一下湖北的情况,只不过这会说完了军事,又聊起了经济方面的事务罢了。

    如今看来,他的这两位比较信重的武将对于将部分市场开放给东岸人并不赞成。这些人,担心的是老百姓和国家的钱都用来买了东岸人的绸缎、布帛之后,就没有钱买战争继续的战马、枪炮、甲具、药品及维修军械所需的一些机械设备,这无疑会拖累顺国军队的战斗力,使得他们在战场上处于不利的态势,故坚决反对。

    实话实说,李来亨也是有些同意他们的这种看法的。不过,他终究是大顺的皇帝,是总揽全局的人物,看问题自然不能只从这方面来思考。他只知道,如今东国人对他们大顺的要求越来越多,特别是他们在四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这东国人陡然换了一副面孔,一改以前和善的面孔(以前半卖半送东西给你,当然看起来和善了……),转而要求了很多让他一时间有些难以接受的条件,比如开放九江、武昌、巴陵、湘阴、长沙五个口岸,让东岸商民可自由在此进行贸易,开办企业,税率则按照顺国平均水平来征收。

    李来亨粗看之下觉得问题不大,不就是做生意嘛,有何不可!不过在请教了国中一些大商巨贾及精于经济事务的大臣后,他又觉得有些不对了,担心是不是会导致国内的金银大量流出,虽然目前看起来还不大可能,但防着一手总是没错的。

    不过,他想防着点东岸人,但东岸人这次却不打算给他讨价还价的机会了。之前,马文强就已经让人带去一封外交信件,要求顺国答应东岸人提出的一些开放口岸的事情。不过当时李来亨以军情紧急、不克分心为由拒绝了,令马文强很是不愉快,台湾银行的邵曙光也颇有微词,甚至差点扣下了打算发给他们的一批来自本土的药品。

    这次顺国在四川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几乎可以宣告又拿下一省——还是人口众多的富裕省份——因此东岸人旧事重提,再次要求开放上述几个口岸,让东岸企业进驻,并且还派出了以姜云帆为特使的使团,逼迫着大顺表态。

    李来亨知道,这次东岸人大概是不会再给他什么回旋余地了,同意就是同意,不同意就是不同意,东岸人会依据他给出的回复相应地调整今后的政策。对此,李来亨也没有什么好的破解方法,心里琢磨着只能答应东岸人的条件了,不然怕是无法过得这关。毕竟,四川刚刚拿下,各方局势还相当不稳,既要提防恼羞成怒的清军大举反扑,同时也要对窥视着四川后方的南明政权保持足够的警惕,因此这个时候他们还是很需要东岸人的帮助的。些许经济利益,在国家大义面前,还是得放一边了。

    不过,李来亨心里也下了决心,一旦等大顺缓过了这口气,花几年时间整肃、消化完毕之后,就要慢慢驱逐东岸人的影响力了。大顺的钱,岂是那么随便就让你挣了的?你东国人,既不跪拜我大顺皇帝,也不给大顺朝廷捐钱,凭什么让你在大顺捞钱?

    想到这里,李来亨叹了口气,挥手送走了两位大将。其实这两位也是聪明人,明白李来亨的心思,故刚才都挑着他喜欢听的内容讲,其实作为前线将领,他们难道看不出大顺离不开东岸的军械么?怎么可能!

    东岸使者姜云帆很快在李来亨的贴身太监的邀请下来到了这个偏殿内。如今已经五十余岁的李来亨轻轻叹了口气,挥手找来了大顺工部、户部、兵部的几位尚书、侍郎们,让他们直接与姜云帆等人谈。这些人基本已经知道了此次谈判的基调,因此谈起来也很有针对性,即在明知无法阻挠东岸人开设贸易通商口岸的决心的情况下,仔细筹划、反复谈判,尽可能为顺国捞取好处,就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了。

    顺国方面最关心的仍然是战争物资的贸易。他们现在刚刚攻取了四川大部,地盘是大大增加了,然则面临着军事压力却有增无减,特别是在川北、汉中的诸多通往蜀地的关隘仍被清军控制的情况下,四川的顺军可以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能不能稳住阵脚委实很难说。

    而且,当初左营入川前东岸人曾给予了他们大批枪炮、军械和甲具,如今打了好几年仗,这些损耗得非常厉害,而长沙的兵工生产基地又完全无法补充缺口,故现在大顺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来自东岸的军事物资。

    姜云帆来之前就知道了马文强交的底,因此这会很爽快地答应了顺国提出的军事援助的请求——说是援助,其实也是要付钱的,只不过可以暂时赊账罢了。当然他的这个许诺也是有附加条件的,即大顺方面必须维持与南明朝廷及其他一些割据政权如浙南鲁王、福建郑氏和广东李氏之间的和平,不得擅启边衅,否则东岸人有随时中断军事援助的权利。

    李来亨在沉默很久之后答应了这个要求。反正他们现在消化四川、应付清军反扑还来不及呢,没理由再与敌人多线开战。等到自己缓过这几年,到时候还不是想怎样就怎样?制造一些自己是受害方的边境冲突证据很困难么?自己自卫反击攻入帝国领土,难道不很寻常么?相信只要不是闹得很过分,捞些好处就果断收手,东岸人应该不至于会怎样。

    不过,这东国人也当真是可恶,浑把自己当成了天朝上国,一个小小使节也敢对自己和自己的朝廷指手画脚,这如何能忍!自己还是要想办法多引一些外洋商人进来,比如那些英吉利人、弗朗机人、荷兰红毛等等,这首先需要自己有一个出海口才行。好吧,到这里又绕回来了,还是得从那些前明余孽身上想办法啊。这就需要等待时机了!

    当天及后面的几天时间内,以姜云帆为代表的东岸使团与顺国方面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令他十分满意。而李来亨呢,也获得了东岸人继续供货的允诺——甚至包括帮助他们更新长沙枪炮工厂部分设备的允诺——这对于守住四川意义极为重大,双方可谓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至少现在看起来是这样没错。

第九十六章 无题() 
“台湾银行这是在搞什么?不是一次两次了。再这么下去,我怕是要报告上级,请求更换供应商了。”就在姜云帆代表登莱开拓队、南方开拓队出使顺国之时,远在数千里之外的登莱胶州港,胶州要塞的后勤参谋正对着一些货物光火。

    货物都是供应军队的,有茶叶、芝麻、蚕豆、豌豆、五倍子、猪鬃、桐油等,产地基本都是顺国控制区,是台湾银行专门派船在马当要塞外从顺国商人手里手来的,总价值超过六万五千元,除供应胶州要塞外,也要通过公路、铁路(已通车的部分)发往其他部队。

    货物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质量虽然谈不上上乘,但也在平均水平以上,供应军队的东西还没人敢轻忽。不过,质量没问题,数量却颇有些不足,大概只有三分之二的样子,远远达不到部队的需求,因此这位后勤参谋当场就发飙了。

    按照他的说法,台湾银行无法及时供货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