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袁绍起兵两年,没有一点实际的成绩,反而惊扰地方百姓,充实自己的军力财力。
第五,袁绍支使韩馥谋划另立新君的事情,暗地里把金印玉玺都准备好了,图谋不轨。
第六,袁绍与崔巨业互相勾结,找个好日子一起攻抄州县,完全没有大臣的规范。
第七,袁绍对有功之臣刘勋不但不爱护,反而寻衅杀害。
第八,袁绍向别人讨要物资,物资给得不够数就翻脸杀人。
第九,春秋之义子以母贵,袁绍这样的贱妾之子怎佩与后将军袁术争辉。
第十,袁术麾下的孙坚是何等的英雄好汉,就因为袁绍派周昂夺取孙坚的根据地阳城,令孙坚军食粮不继,讨伐董卓才不得全功。这十条大罪,其中几条从公孙瓒口里说出来,有点乌鸦笑猪黑的意思。第一条,公孙瓒自己选拔奸佞之人的效率是有目共睹的,只不过他毕竟不是在京师做事,造成的危害小一些罢了;而关于讨伐董卓的诸条,公孙瓒也一直都认同刘虞中立的立场,名义上是对董卓效忠的;最耐人寻味的要说第九条,公孙瓒也是贱妾所生的孩子,所以他早年间才那么坎坷,现在从他口中说出“春秋之义子以母贵”这番话,多多少少有点对命运的自嘲吧。而从这十条罪状里,我们也能看出公孙瓒对命运不公的控诉,你袁绍有那么好的条件,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天下局势,但你袁绍却没有那么做,你反倒和我们这些人抢地盘抢钱,所以你袁绍你不是个好东西,你有罪,公孙瓒是带着这样一种情绪来控诉袁绍的。对公孙瓒来说,这个并不像是为了在大义上驳倒袁绍而一时捏造出来的借口,而是他脑子里根深蒂固的想法——平时他看到良人子弟来求官的时候,也特意把这些人放到最苦的环境里面去,让他们也尝尝挨饿受冻的滋味。不知道公孙瓒的这种偏执是不是和他上司刘虞那种良好的出身有关。
在这篇为了报仇而发出的檄文当中,公孙瓒当然不会忘记提及导致自己弟弟战死的事情,这就是第十条。在他看来,没有袁绍多事派周昂夺取阳城,袁术就不会后来派孙坚和公孙越攻打周昂,公孙越也就不会死。事实上,让公孙越被卷进袁氏兄弟的纠纷当中这才是公孙越真正的死因,只是公孙瓒不可能那么看就是了。
公孙瓒自初平二年冬率领大军南下,屯兵界桥。在那里他把自己的亲随都封了官,还让他们直接去各地赴任,就好像冀州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了。而因为惧怕公孙瓒的兵威,冀州各郡县竟都十分顺从地归顺他了。这样一来袁绍自然是坐不住了,他在初平三年调集了数万兵士北上和公孙瓒对阵,两军在界桥以南二十里的地方开战。
北军步兵两万在当中,骑兵一万分列左右,中间闪出公孙瓒最得意的白马义从,军士衣甲旌旗光鲜,气势汹汹。而南军一方就比较寒酸了,只是派出八百步卒和千余弩兵做先锋迎战,几万主力在后面结阵。
南军先头部队的指挥官是麹义,他和监军沮授一样,原本都是韩馥的部下。但在袁绍还未兼并冀州之前他就反叛韩馥,并从那时起就投靠了袁绍。在参加界桥之战以前,他曾率军和匈奴军作战,救下了被绑票的张杨;在此之后他也多次为袁绍带兵作战,是个很出色的将才,尤其他曾经长期呆在凉州,学会了羌族人作战的办法,是一名对付骑兵的专家。
当公孙瓒的骑兵杀过来的时候,麹义的八百人都躲在皮盾下面一动不动。北军骑手们根本不把这么少、这么胆小的敌人放在眼里,于是就打算干脆用马蹄踏烂这八百人,好好挫一挫袁绍军的锐气。(未完待续。。)
。。。
第348章 新的格局()
但是,麹义军队此时的表现正应了《孙子》中的“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试想,当自己身边的地面在隆隆的马蹄声中不停震动,高大的骑兵黑影透过弥漫在眼前的蒙蒙烟尘逐渐靠近的时候,有几个人能够还牢牢地站在原地不动呢?此时那八百人看似怯弱的举动之中可是蕴含着了不得的勇气与镇定啊。
结果等骑兵冲到近前,八百人一齐站起身来,扬尘大喊。关于一群人这样一起喊的音量能有多大,公孙瓒本人应该是最清楚的,他本人就是个大嗓门,后来在易京楼里做着“百楼不攻”美梦的时候他还专门训练一群妇人的音量,让她们朗声说话的声音能传到几百步外。在当时的界桥战场上,这八百人可是在生死关头拼了命的呐喊,冲在最前的战马怕是早已受惊了。而此时,八百步卒背后的千张强弩开始发射,受惊的战马还有马背上的骑手自然成了活靶子,列阵前进的骑兵,前面倒下后面撞上,马上就乱作一团了。
在当时,骑兵的装备并不齐全,骑兵对步兵的优势主要是在机动性上,还有就是由机动性带来的冲击力。麹义的战术正是一举消灭了公孙瓒骑兵的冲击力,对一群没了优势的骑兵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八百人抄起兵刃上前砍杀,袁绍军主力也立刻投入战场。公孙瓒的大将严纲被擒杀,败走的残兵找不到回营的路,曾经击破过三十万青徐黄巾的精兵强将们马上就一败涂地了。
麹义一鼓作气追杀了二十里,在界桥上又杀退了公孙瓒的预备队,还径自杀到北军大营,剁倒了公孙瓒的牙门旗,至此南军可说是大获全胜。袁绍率领大本营向前推进了几里。一看公孙瓒已经大败,就放心地让麾下将士都去追杀敌方的逃兵立功,自己和一班幕僚志得意满地斟酌应该如何写信羞辱公孙瓒。对当时的袁绍来说,公孙瓒实在是军力强盛的劲敌,因如此轻易获胜而得意忘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没想到接下来就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
公孙瓒一队败逃的骑兵在逃窜的过程中撞上了袁绍。这队败兵大约有两千余人,而当时袁绍身边士卒不足二百人,于是这队败兵把袁绍团团围住。像袁绍这样打胜仗打得这么惊险的人在陆军战史上恐怕还是不太多见的,幸好他身边有他曾经夸口可以对抗白马义从的大戟士,而那队败兵也并不知道他们现在包围的竟是敌方的首脑、并没有出全力,所以袁绍得以支撑到麹义回师救援。不过袁绍在被围困的时候,还是展示出了一点点英雄气概的,在别驾田丰拉着他去断墙后面躲避的时候,他把头盔一摔。喊道:“大丈夫当前斗死!”这时的袁绍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他当年横刀出洛时的风采。
界桥之战就此告终,公孙瓒虽败但并没有被挫伤元气,因此袁绍一方也并没能趁机扩大战果,对双方来说,争夺北方霸权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等到袁绍击败了公孙瓒再挥兵汜水关方知汜水关已经被关羽夺回,大将张郃也已经归顺了关羽,闻后气的是火冒八丈,就要挥兵攻打汜水关。众谋士赶紧劝住抚慰,丢掉了汜水关失了大将张郃。这些事情本已让袁绍着实郁闷,但更为让他郁闷的是,关羽居然加封为丞相,而且换了一班人马充斥整个朝廷,提拔了不少自己的亲信之人,整个朝廷已为他所掌控。关羽独揽军政大权,位极人臣,这岂不是成了董卓第二?袁绍对董卓荣升相国之事就已经是愤怒至极,当年他甩身离去出了洛阳,之后便有了十八路诸侯进逼洛阳。这回又轮到关羽在洛阳闹事,看来自己又要联合众诸侯讨伐洛阳了,前番讨伐董卓失败皆是因为有关羽在,上回讨伐洛阳又是无疾而终,本以为志在必得谁料关羽居然反败为胜一举收复了两关,两番征讨均已失败告终,不但如此关羽的势力还在这种征讨下逐步得到扩张,这番居然成了丞相,是可忍孰不可忍!
想自己也是四世三公,如今到了自己这一代却不得不离开朝廷来到河北,从新入主洛阳一直以来都是他的夙愿,可是一次又一次他都未能成功,原因就是有了一个关羽关云长坐镇洛阳,这小子实在可恨!而且变得越来越难对付,那丞相的位置本应该是他袁绍做得的,前番被董卓做了,自己未能报仇,这次又轮到了关羽,袁绍岂能咽下这口气!袁绍决定休整人马,积聚力量发兵洛阳再夺汜水关,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手下禀报称曾经朝廷重臣黄婉、董承、杨彪、王子服、赵彦、种辑前来求见,袁绍一听不觉一惊,这些大臣们不是呆在洛阳好好的么,怎么跑到这来了,不过他很快想起前番的事来,对了前番这些人不是被囚禁了么,怎么又跑出来了?
被关羽罢黜爵位的那几个大臣,虽然被关羽罢黜了爵位,但却没有告老还乡闲在家里,既然在洛阳和朝廷混不下去了,他们决定来投奔袁绍准备在袁绍处获得启用,这些大臣相邀来冀州找袁绍,袁绍闻听这些大臣前来相投,鉴于前番一起举事,对他们相投给予了热情接待,这些朝廷重臣现在无树可依,来投奔袁绍帐下,这些人贵为朝廷重臣,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人脉还是可以的,毕竟好多都是一品大员,袁绍将这些人让进府上,分宾主落座,袁绍端坐在中央的正位之上,这些大臣在阶下落座,很快就有人摆上了酒席和水果开来。
袁绍谓众人道:“关羽这小子也太过分了,他有什么权力罢免朝中命官?何况是一品大员?他真的以为自己是皇上了,太不像话了!”
国舅董承闻后道:“关羽将我们这些大臣全部罢黜了爵位,将自己的人全部提拔到了正位,打击异己居心或侧,党同伐异,将天子架空独揽政事。实为董贼第二!”
“国舅说得没错,关羽这小子越来越不像话,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现在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擅行罢免之权,独断专行。现在又要推行改革,将整个朝政弄得是混乱不堪!”司徒黄琬附和道。
太尉杨彪也说道:“关羽如此胡作非为天下有识之士人人公愤,本初身为四世三公,雄踞河北,兵强马壮,理应担当此责任,切不可让关羽养成了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