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琉璃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清颐握着书的手用力的泛着白,他在悔痛,不是第一次,却无比深刻。上一次的不肖,让他愧对父母,愧对无辜的正妻,更加愧对宋家的列祖列宗。

    不过这一次,他有了重来的机会,决计不会让那样的情况再出现。

    紧了紧牙关,宋清颐的目光落在手上那些铺子往年的账簿——宋家的琉璃闻名遐迩,所求者众,因此琉璃作坊遍布天下,不过因着东西南北的贫富分布,琉璃厂的分布有些错落。光是这样,这些大小作坊每年要上报留底的账簿也是不小的数目了,更遑论积年的累积之下——他明白父亲的意思,要想懂得打理作坊,首先要弄明白一个作坊的银钱往来,毕竟他是要管理一个琉璃制匠宗族,而不是做一个单纯的匠师或者经营一家琉璃厂。

    不过也因着这些账簿,让宋清颐有力无处使的情况有了一个方向。

    上一世那两人除了对自己设局之外,造成最后那样惨烈结局的另一个原因是宋家部分匠师的背叛,也是他后来落魄之后才知晓了这些,原来那两人早早就已经开始针对宋家,宋家的那些匠师或许是有把柄在他们手上或许是被收买,总之那时候正是因为这些人在进贡的匠席作品上动了手脚,才使得宋家一夕败落,家产旁落,而他现在正可以通过往年的这些账簿检查作坊和店铺的银钱进出是否有异常,来排查可能出现问题的人。

    抿了抿嘴角,宋清颐在书桌后认真地翻阅起这些账簿,这一翻阅还真让他看出一些问题。

    本朝的土地虽然允许买卖,但是相对来说产矿的矿山大多还是掌握在朝廷手上,不过因为琉璃所用的原料大多没有其他的附带价值,使得某些产量不那么大的矿山能在台面下进行交易,几个叫得出名字的琉璃世家各自手上多少还是会掌握着几个小矿山的。当然一些产量比较大的矿山仍旧是掌握于朝廷之手,各个世家每年缴纳一笔费用向矿山购买足够使用的矿石。而这样的矿山就包括汰州矿。

    汰州位于汰水以东,背靠绵云山,而绵云山因为盛产马牙石,凌子石及硝,丹铅等等矿产而深受各个琉璃窑的青睐,连带着邻近的汰州就成了最热闹的城镇,各个琉璃窑的世家都在汰州建了矿石的工坊,方便采集出来的矿石第一时间被加工成半成品,也因此这里出产的矿石被行业里的匠师称为汰州矿。

    宋家琉璃厂同样每年要购入定额的汰州矿才能补足自家矿山所产原料的缺口。至于这个定额的额度,则由每年每个琉璃厂根据年初店铺的订单数量上上浮三成所得。而宋清颐此刻看出的问题就是在这个汰州矿的购入量上面。

    汰州矿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储量丰富而出名,它出产的马牙石和紫石同样以矿体集中,杂质微小,易于加工而闻名于世。因此宋家的琉璃要是烧制上等大件物品,基本会优先使用汰州矿。所以在汰州矿的采购预算上总是先优先配给宋家几座大城的琉璃厂,因为那里富户多,上等品的订单也多一些。而眼前的几本早年的账簿却明确的显示出几个小的琉璃厂连续几年上报了汰州矿的预算,都是一些小量的预算,这样看起来的确能以偶尔的上等品订单搪塞过去。但同时,宋清颐特意注意了一下这几个琉璃厂原料支出账簿里,似乎有些对不上?按照这样的账目,每年这几个小琉璃厂能余下不等量的汰州矿。

    可是这和那件事情有联系吗,似乎表面上看只能表示这几个掌柜的手上不干净?

    宋清颐眯着眼睛,点了点几个账簿封面上的名字。

    可偏偏这几个地方就是当时害得宋家家破人亡的那件琉璃件的原料上晋的地点。

    宋清颐上一世因为并不打理家中的事务,而出事后能得到的消息都是已经尘埃落定无足轻重的传闻,因此对于那时家里为什么会选了那几个小城上晋的原料也是有些莫名。

    不过没关系,此时我在暗,敌在明,他总是有足够的耐心把对手的马脚给逼出来的。

    而此时最重要的,或许是他该说服父亲派人巡视一下产业。

    +++

    看了一个下午的旧账,中间间或找些琉璃基本制技的书文做调解,就这样也让宋清颐看的四肢有些僵直,想着从前除非临试,他似乎都没这么勤奋过。看了看天色,都已经临近晚霞,宋清颐扭了扭脖颈,把书桌上誊写了一下午的纸张整理好收进了桌边的木匣之中,正准备招人准备晚膳,却听到房门轻响,外面传来琉光的询问声。

    “少爷,少君遣人来问,晚膳是送来书房给您用还是在回房布膳?”

    楞了一下,宋清颐才想起来回话,“回房吧。”

    不怪他愣怔了一下,上一世他可没有这样的待遇,不过想想自己上一世的混账行径,也是不冤的。或许这一世他和夫君之间即使不是相爱一生,也能做一对互相扶持,互敬互伴的夫妻吧。

    宋清颐一扫醒来之后隐隐的阴郁,嘴角挂起了一抹笑。

第八章() 
接下来的日子宋清颐就开始了每日上午两个时辰的书房自学,中午回房和正君用饭,下午再和父亲请教的日子,比之当年考书院的努力也不遑多让。

    宋老爷自然是老怀大慰。

    只有宋清颐自己清楚,他如今这番比之考书院时负气的玩闹要认真的多。

    虽然宋清颐原本并没有接触过琉璃制匠的技艺,也对于继承匠门隐隐有些排斥,但毕竟从小生长于这样的家族,耳濡目染之下,对琉璃的起承还有有一定的认识的。只是在认真系统的学习了解之下才明白这份技艺比他所知道的要更加有历史,有底蕴。

    琉璃本非本土之物,千多年前自西而来,因其色而深受帝王喜爱,甚而被尊为包含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在内的五大名器之首,再因着剔透艳丽与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玛瑙被共列为佛家七宝。琉璃的传承悠久,技法从一开始的粗糙到现在的精进,样式也逐渐丰富。从最早的玻璃管珠之玻沙,到后来带着柿蒂纹,蟠蛇纹的蜻蜓眼再到单色的仿玉,晶莹的薄胎,浓艳的璎珞直到现在光色映彻的琉璃釉和色彩丰富样式各异的珠翠装饰之物。*

    这些驳杂系统的介绍都记录在宋老爷让人送来的书册里面,是宋清颐本来拿来穿插在账本中调剂用的,到后面反而让他放下账本,认真地看起来。

    宋清颐对琉璃自诩不懂制技,却懂得鉴赏。琉璃之出彩,因其剔透晶莹,色彩丰富艳丽,同时又天然自成,绝无重复之美。以前的他说出这句话只能算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知道几色的琉璃值得几许价值,什么手感的琉璃算得上上品,但是如果烧制多色,或者烧制过程里控制色泽变化这些技艺就完全不懂,而作为宋家子,这些却是最重要最应该懂得的。

    翻着翻着宋清颐就翻到了几本关于宋家制技之基础的书册。

    宋家制技的基础其实是现今流于众生的技法,前朝民技大家曾在他流传后世的书籍中总结过琉璃制技——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而成。琉璃石是一种天然珠玉,五色皆具,得乾坤造化天然而生。而所谓琉璃母则是从各种矿石中提炼出来用以催化琉璃石使之发生变化最后形成各色晶莹琉璃的配方之物。各派琉璃制匠之家的区别所在就是各自琉璃母配方的不同。而这同样也是宋家立身之本,让宋家脱颖于其他琉璃制匠之家的根本。

    宋老爷送来的书中更有提到琉璃之色所能用到的原料——白五之,紫一之,凌子倍紫,得水晶;进其紫,退其白,去其凌子,得正白;白三之,紫一之,凌子如紫,加少铜及铁屑焉,得梅萼红;白三之,紫一之,去其凌,进其铜,去其铁,得蓝;法如白焉,钩以铜碛,得秋黄;法如水晶,钩以画碗石,得映青;法如白,加铅焉,多多益善,得牙白;法如牙白,加铁焉,得正黑;法如水晶,加铜焉,得绿;法如绿,退其铜,加少碛焉,得鹅黄。*

    宋清颐看的有趣,从身后博古架上取下一个盒子,打开,里面装的是各色的琉璃小件,有蜻蜓眼,有珠玉簪子,有各式不一的手环。单色的,双色的,甚而还有几件精品的三色琉璃。要知道以当世的琉璃技艺,制出的多是单双色的琉璃,也有三色四色的,不过比之前者就少了许多。而在宋家的,三色以上才算的上是精品,四色足以上供朝廷,五色则在宫廷之中都是罕有,六色七色更是夺天地造化之物,以宋家几代积累,也不过那盏七彩琉璃盏一物而已。

    宋清颐一一摩挲着手中的小件,比对着其上之色于书中所言之材料。细品之下发现这些书册里虽然记录驳杂,但很多重要之处却都被模糊了过去,像是“紫一之,去其凌,进其铜,去其铁,得蓝”的说法,“去其凌”要去几分凌,“进其铜”要进几分铜,“去其铁”又要去几分铁,最后才能得一个蓝色的琉璃。

    不过这毕竟还是笼统的介绍用书,或者以后等他学会了制技,会有更明确的配方放在他面前吧。宋清颐抚了抚手上的那枚柿蒂纹蜻蜓眼,想着自己前世从来不愿意去了解琉璃技法,没想到这次自己静下心来细看,不仅没有勉强,反而从中看出乐趣。也不知道上一世自己到底是逆反些什么。

    嘴角的笑带着一丝对自己的嘲弄,宋清颐摇摇头,不去想了,再多的悔过都于事无补,还不如认真看看账簿,学学制技,早日继承家业,撑起门户,让父母放心,也免去上一世那样悲催无力的结局。

    因为宋清颐意外的表现出对琉璃制技的一点兴趣,宋老爷欣慰地派了楠叔每日两个时辰跟着教导。也因此宋清颐才知道当年宋老爷下窑,楠叔是当时窑厂里最出色的制模与烧色师傅,因着宋老爷看重才离开了窑厂,不过即使如此也每隔一段时间要离开宋府下窑带带弟子,跟几个重要的订单,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