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7崛起南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在昌化地区为海汉工作的数千冶炼从业人员当中,至少有四五百名匠人是从大明挖过来的。这些人大多已经在担任着各个生产环节的负责人和工头,并且也为海汉培养出了更多的从业人员。近期甚至已经开始接纳来自安南的学员,为在年内于安南国内由双方合作开建的炼铁厂培训工人。

    对于昌化这里的冶炼产业规模,范迪门只能抱着羡慕嫉妒恨的心情来观察。巴达维亚当地并没有这种大型冶炼厂,全城也仅有三十多名职业铁匠,打造农具和武器盔甲之类的东西还凑合,但想要像海汉这样进行大规模的冶炼作业就的确有点困难了。当然了,爪哇岛附近没有大型铁矿的存在,才是最为致命的短板。在巴达维亚还要为生铁来源发愁的时候,海汉的产能却已经多到能用来铺设长距离的轨道交通线了,这实在是让范迪门有点心塞。

    范迪门在来到昌化之前,就听说这里有海南岛上最长的一条铁路线,而这种铁路线在运输方面的独特优势,范迪门在三亚期间也已经短暂体验过了。对于海汉的这个发明,他也只能由衷地表示钦佩,但这玩意儿也与诸多的海汉特色一样,没办法照搬到别的地方去,一是因为蒸汽机车只有海汉能造,二是这铺设铁路所需的铁轨实在太多,比修建普通道路的造价要贵了好几倍,换作别家根本投不起这个钱。

    在参观完昌化的冶炼生产场所之后,乔志亚果然就邀请范迪门去乘坐这趟由昌化港驶往内陆石碌矿场的列车。而范迪门自然也是欣然答应,除了坐车之外,他也的确想去看看海汉人开采的矿场究竟是什么境况。

    当天下午一行人在港口火车站登上了特别加挂的贵宾车厢,这种车厢主要的特点就是使用了比较精细的内部装饰,沙发软座和玻璃车窗。考虑到每次使用之后车厢内外都会沾染大量煤灰,所以平时都封存在港口车站旁的车库中,就连乔志亚自己都很少调出来使用。也只有类似今天这样的场合,这节豪华车皮才能有机会见到天日。

    随着汽笛鸣响,火车缓缓驶离车站。贵宾车厢挂在整个列车的最尾端,以尽量远离火车头锅炉飘散出来的煤灰和水蒸气。这趟车全程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期间除了与相向而行的列车错车之外中途都不会停下来。

    范迪门在三亚的时候也乘坐过一次火车,不过三亚到胜利堡之间的行程太短,坐这么一趟根本不过瘾,这次在昌化再次有了乘车的机会,也是让范迪门格外兴奋。他不时地透过车窗观察外面不断倒退的景象,以此来判断火车行进的速度。

    “范迪门先生,你认为我们这个火车怎么样?”乔志亚看他一幅好奇宝宝的模样,便忍不住向他发问。

    “非常厉害!”范迪门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只是这种铁路的造价应该很高,施工也会比较复杂,要推广开来怕是有难度。”

第978章 石碌矿场() 
正如范迪门所料想的那样,建造一条铁路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十分巨大,哪怕是富庶如海汉,修建这样一条几十公里长的铁路也同样感到肉疼,而且施工期间还会对同期进行的其他建设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所带来的麻烦可并不只限于这个地区。

    当初建设部和工业部将手头的资源向石昌铁路做出倾斜,以至于三亚的一部分工程都不得不因此而暂停或延期,让负责铁路建设的部门在一年多的工期中背负了极大的压力。而当时如此急迫地建造石昌铁路,是因为海汉在钢铁产能方面的短板必须通过开采石碌矿场来解决,否则整个发展进程都会因此而延缓,但在石昌铁路完成之后,海汉在陆上运输方面的需求就没那么迫切了,大部分地区仍可依赖于日益发达的海运来解决运输问题。目前执委会手上虽然还有几条铁路线的规划,但都一直没有付诸实施,一部分原因也是考虑到这种大工程会对海汉整体建设进程造成的影响。

    当然具体的建造费用,乔志亚是不会向范迪门透露的,避重就轻地回应道:“铁路造价的确不低,但考虑到它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所能提高的生产效率,我们认为这种投入还是很值得的。”

    范迪门注意到右侧的车窗外有一座城池正从远方的旷野中出现,乔志亚见状说明道:“那里是大明修建的昌化县城,不过现在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了。”

    昌化县城虽然还保留着旧时原貌,不过今时今日的境况跟崖城也差不多了,大明早就对这里失去了控制权,城里的县衙也仅仅只是维持着名义上的存在感而已。县城里地方太小,乔志亚也没什么兴趣搞大规模拆迁重建,所以新的行政机构基本都是建在昌江入海口旁边的港区新镇一带,与老县城隔着好几年地,这一兴一衰之间的距离,也就只有几分钟的车程而已。

    接下来的行程中,铁路两边的人烟就变得稀少起来,不过不时仍能看到大片的农田,有些还处于开垦状态。乔志亚介绍道:“我们这里原本并不是产粮区,所以消耗的粮食大部分需要从外地运过来,但考虑到成本问题,从去年也开始在本地组织屯垦,栽种水稻、土豆、玉米等粮食作物,解决一部分本地的粮食需求。”

    从昌化港到石碌矿场有八十多里路程,在海汉入主之前,这片地区基本是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石昌铁路本来就是沿着昌江北侧江岸而建,所以沿途地区的水利资源和交通都不是问题,条件这么好的临海平原地区不用来搞农业开发就太可惜了。所以从去年开始,农业部陆续组织屯垦耕种了两万多亩的耕地,希望能在昌化逐步实现粮食需求的自给自足。

    相比其他地区遍地开花的经济作物种植园,昌化地区的屯垦状况要简单得多。

第979章 不一样的儋州() 
相较于海南岛上的其他州县地区,儋州因为有了这么一个不是很光彩的“前科”,在那之后一直都是军方和安全部门重点关注对象。就连每年琼北地区的例行反敌反特演练,也一直都是放在儋州境内进行,目的就是震慑民间尚有不轨之心的“忤逆余孽”。不过海汉这几年里都是处在快速上升期,民众自然也能感受到自己所处这个环境在向着好的方向不断变化,加上海汉从未放松过的宣传工作和不断被其他族裔归化民稀释的人口结构,绝大多数汉人都已经逐步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变化。

    儋州治下目前的归化民比例约占到在册人口的七成出头,而汉人的入籍比例则已经高达九成,剩下未入籍的人口,大部分是一些内陆黎苗山寨的留守人员,不愿走出山外到儋州城登记什么“户籍”。对于这类人,民政部门也不勉强,黎苗山寨的青壮大多已经走出大山,来到外面的世界为海汉效力了。只消再过数年,等这些黎苗青壮都在山外安了家有了下一代,自然会慢慢消除民族传统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目前在儋州执掌大权的主官依然是张新,他在儋州期间已经娶了两房老婆,有了一双儿女,去年执委会曾征求他意见是否要调回三亚。结果张新征求家人意见之后,决定还是在儋州再待一段时间,等健康状况不太好的小女儿把身体养好一点之后再考虑调动工作的安排。

    飞速号在两艘探索级帆船的护送下缓缓驶入儋州湾,在白马井码头靠了岸。如同这趟考察之旅的前几站一样,码头上早已经被荷枪实弹的海汉士兵隔出了一片区域,而来此迎接贵人的本地士绅和民众都被挡在这条警戒线之外。

    张新与宁崎一行人见礼之后,又向他介绍了本地的行政机关人员。儋州这地方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以海汉在这里的执政已经不是类似崖城那种办事处的模式,而是真正全面接管了本地的行政。大明在儋州的衙门虽然还保留着,但已经停止日常运转不再对外开放,实际上已变成了历史遗迹。而海汉在儋州设置的机构则比较全面,行政、民事、商贸金融、文教卫生、军事治安都有相应的主管部门,有资格站在张新身后并能得到身份介绍的各单位主管就有七八人之多。

    在介绍完这些人之后,张新又让卫兵从隔离带之外带了几名本地士绅代表过来,介绍给宁崎认识。宁崎自己就是民政部的主官,当然也明白与这些地方上的社会上层人士搞好关系的必要性,当下也是极为耐心地面带微笑一一见礼。

    这些人当中既有本地的富商,也有文化界的名人,地方上有名望的长者,以及退休的大明官员。他们大多已经通过各种消息渠道得知了海汉即将立国的计划,这次也是提前跟张新打听过,知道这次来儋州巡视的是类似钦差大臣一般的重要人物,自然是要抓着这机会好好地巴结一番。

    本书首发创世中文网,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相较于海南岛上的其他州县地区,儋州因为有了这么一个不是很光彩的“前科”,在那之后一直都是军方和安全部门重点关注对象。就连每年琼北地区的例行反敌反特演练,也一直都是放在儋州境内进行,目的就是震慑民间尚有不轨之心的“忤逆余孽”。不过海汉这几年里都是处在快速上升期,民众自然也能感受到自己所处这个环境在向着好的方向不断变化,加上海汉从未放松过的宣传工作和不断被其他族裔归化民稀释的人口结构,绝大多数汉人都已经逐步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变化。

    儋州治下目前的归化民比例约占到在册人口的七成出头,而汉人的入籍比例则已经高达九成,剩下未入籍的人口,大部分是一些内陆黎苗山寨的留守人员,不愿走出山外到儋州城登记什么“户籍”。对于这类人,民政部门也不勉强,黎苗山寨的青壮大多已经走出大山,来到外面的世界为海汉效力了。只消再过数年,等这些黎苗青壮都在山外安了家有了下一代,自然会慢慢消除民族传统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目前在儋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