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7崛起南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国内统治手段中的漏洞,那么就可以设法制定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抑制海汉的发展。

    本书首发创世,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两人办完手续之后重新回到管委会的办公室,常德高让刘尚坐着等一会儿,拿了他的相关手续资料去人事处做存档登记,然后又带回来一叠表格,让刘尚一一进行填写。其实这些资料与先前在户籍科填写的内容大同小异,也是以个人信息为主,不过职业方面的内容就详细了很多,比如入职者过去的职业背景,所擅长的技能和领域,有何个人作品或事迹,甚至是对于“宣传工作”的个人认知,都要以文字的方式作下记录。

    饶是刘尚小心谨慎,面对这么多需要填写的内容也不免有些发晕,他并不完全清楚这些个人资料是要送给谁看,归档何处,但有一点他可以确定,海汉安全部肯定会有专人审核像他这样直接被征召进衙门任职的外来人员。如果自己在填写这些资料的时候出现任何纰漏,都有可能会被专业人员抓住小辫子,他也不得不打起精神小心应付。

    来三亚之前就曾听说过海汉对民众的管理十分精细,刘尚先前还没什么切身感受,如今办理入籍手续要当海汉人了,他才发现传言不虚,光是这资料登记的详细程度,就远非大明官府的户籍管理可比。刘尚对于这一领域事务的了解程度要远胜过常人,他很清楚这种强化管理可不仅仅只是多登记几分纸面上的资料就算完事,由此给相关部门所增加的工作量也会十分可观,审查、建档、整理、存放,后续一系列的环节都是得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处理,而因此所增加的人手和费用也都是不可忽视的。

    刘尚相信海汉的这些手段并非表面功夫,而是实实在在根据这些登记资料在对治下人员,特别是在官府**职的这些人进行严格的筛选和监控。而且他也能大致预计到这绝非最后的考验,自己不太可能在办完手续之后就立刻正式入职,必定还会有一个为期数日的考察期。

    果不其然,刘尚填完这些登记表之后,常德高便开口说道:“虽然你以前是说书为生,对如何在民众间宣传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要用的可不是为钱工作的说书先生,而是能够宣传爱国思想的专业人员。所以在你入职之前,会有十到十五天的培训期,具体视你在培训中的表现而定。在此期间会有讲师教授给你今后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这对你入职之后的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学习!”

    刘尚虽不知这所谓培训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但他见常德高说得十分慎重,当下也赶紧满口答应下来。反正这个行当的事务也得花些时间去钻研,有专业人士来传授,那倒是可以省下不少的精力和时间了。他也很想深入了解一下,海汉在宣传领域到底是有些什么厉害手段,能管教住数以十万计的移民为其效忠。

    关于海汉这个国家是如何在短短数年间崛起于南海之滨,外界一直也是众说纷纭。普遍比较统一的观点,基本认为是因为海汉拥有难以匹敌的强大武力,并且有极强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军队的南征北战,通过军事手段来实现领土和人口的不断扩张。海汉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当然便是外界最容易观察到的长处,但随着对海汉了解的不断深入,也有很多新的观点被提出来,比如海汉是如何在短期内实现了吞并数十万人口,并且迄今仍在不断大量引入移民人口,却没有因为融合问题而产生大乱,仅仅引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观点就无法对此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解释了。

    难道是执委会式的政体更先进?当然不会有任何人敢于发表这种大逆不道的观点。不过绕着弯表达看法的方式也不是没有,越来越多研究海汉问题的专业人士认为,过去被忽略最为严重的,其实是海汉执委会的统治手法,其中也就包括了海汉在宣传领域的施政措施。

    大明的官府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手段不多,衙门外和城门口张贴的各种告示大概就是最主要的手段了,此外对舆论和出版物的监督也极为粗糙,更多时候是规定哪些东西“不能做、不可说”,而非主动的宣传和引导。在这方面与海汉相比,官府的施政手段几乎只能用“原始”来形容了。

    根据刘尚来到三亚之后的体会,海汉对于宣传的重视是自上而下的,特地设立宣传部这个由执委会直接管理的部门,就足以看出海汉统治阶层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而宣传部的具体工作手段,在刘尚看来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从登上前往三亚的船开始,就有专门的人员在船上向首次去往海汉国的新移民介绍海汉国的风土人情,法规制度,移民政策等等,让新移民在途中就能对自己的目的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抵达三亚之后,更是可以感受到宣传手段的多样化,随处可见的标语、旗帜,庶民也能接触到的报纸和各种街头宣讲活动,甚至会对他这样的说书先生进行征召,各种手段不一而足,无不在宣传海汉的富足与强大。而以三亚为中心的海汉统治区物质丰富,社会安宁,身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当中,的确很容易就会被不断洗脑的舆论宣传培养出一种身为海汉国民的优越感。而大明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似乎也受此影响明显,每年都仍有大量平民选择渡海到海南岛来投靠海汉人。

    尽管大明不太可能效仿海汉成立这么一个专门主抓宣传工作的衙门,但刘尚个人还是对海汉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手段很有兴趣,这也是他选择伪装成说书先生进入三亚潜伏的原因之一。刘尚认为即便海汉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的优势很难被击败,但如果能找到其在国内统治手段中的漏洞,那么就可以设法制定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抑制海汉的发展。

第1270章 各寻门路() 
这种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才能撑起来的附加福利,大明的地方官府和大大小小的衙门自然无法全面效仿,也只有海汉这种财大气粗的作风才会采用这样的举措。刘尚虽然不是贪图小利之人,但也能感受到海汉在这些笼络人心的细节上有多用心。据说海汉任用的各级文武官员多达数千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起势之后才从各国迁入的移民,这些人肯为海汉效忠卖命,大概也不仅仅只是冲着权力来的,这优厚的待遇应该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当然即便是大明官府愿意勒紧裤腰带效仿这种做法,顶多也就是对下层官吏起到一定的作用,中上层的官员肯定不在乎这套虚的,每天迎来送往的应酬都忙不过来,哪会在意这一顿午饭的事。刘尚不清楚海汉的中上层官员会不会有类似的情形,但常德高先后两次拒绝了姜翰和他的邀请,倒也看得出海汉的基层官员还是有一定的职业操守。

    吃过午饭,常德高便带着刘尚去办理培训手续。这培训中心并不在港区管委会这边,而是位于鹿回头半岛上。之前南下星岛的治安官韩正山,在三亚入职的时候就是在这个培训中心受训。理论上海汉新招募的公务人员,都会先在这里接受时长不等的入职培训,通过基本的专业考核之后才能正式履职。

    有常德高带着,手续自然顺风顺水就办好了,不过因为这里是封闭式的培训,而且时长十天以上,所以刘尚还得先回去住处收拾收拾,将自己的个人物品带过来,于是正式的报到时间就改到了次日。

    办完手续出来,常德高便对他说道:“明天报到我就不过来了,后面的学习安排你就自己用功吧。”

    刘尚深深一揖道:“多谢常干事提拔之恩,待培训结束之后,刘某再寻时机当面谢过。”

    常德高摆摆手道:“你也不用这么客气,我做的事都是尽职而已。再说像你这样的人才,如果不站出来为国效力,着实也就埋没了才能。你在这里好好表现,若是被高层看上,直接将你要到胜利堡那边去也是有可能的。”

    刘尚先前听常德高介绍过,这三亚管委会的宣传科只是宣传部在这边的下属机构,而位于胜利堡内的宣传部才是这个部门的核心。不过一般新进人员都只会被分配在外围的基层积累工作经验,极少会有培训结束后就被胜利堡那边点名把人要走的情况。当然这种可能性在理论上是存在的,常德高这么说,其实也算是对他的一种祝福了。

    如果真能有进入胜利堡核心区域工作的机会,刘尚自然会尽力争取,他来到三亚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海汉统治机构的运作方式,以及这个新兴国家的政治制度,而不是流于表面地搜集一点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情报。而只有在胜利堡这个核心区域,刘尚才有可能近距离接触和观察这个国家的真正统治者那些传说是从万里之外渡海而来的海汉人。

    刘尚在抵达三亚的这段时间里,还没有真正在近距离上观察过那些海汉人。有那么两次遇到首长来三亚港区巡视,也都是大群人前呼后拥,外围还有警察值守,普通人根本就靠不到近处,顶多也就看个热闹而已。如果能在这些被国民称之为首长的海汉人身边潜伏下来,这就已经是大功一件了。

    告别常德高,刘尚没有直接回住处,而是先去了趟鑫隆茶馆。一是取回自己暂时放在茶馆里一些演出时用的个人物品,二是跟姜翰打声招呼,也算是谢过他这段时间的照顾。

    刘尚接受了官府的征召,接下来就要离职了,这种消息自然是瞒不过每天都来的茶客们,消息很快就在茶馆里传开,许多人看到他便主动上来招呼恭喜他高升。刘尚一边应付一边心道还好面试顺利过了,否则要是灰溜溜地回来,只怕也少不了会遭受一番取笑了。

    大概是出于对刘尚身份变化的敬意,姜翰倒是比前日又客气了不少,直接将他邀到后堂说话。刘尚也不好拿了东西就走,便随他到后面坐下来闲聊了一阵。姜翰无非也就是叮嘱他进了衙门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