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7崛起南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执委会对于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资源的力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当初开发黑土港的时期。毕竟黑土港的开采点距离海岸线非常近,除了需要渡海开发这个难点之外,其实在当地的建设难度并没有石碌这边的项目高。陶东来作为建设部一把手,亲自主抓这次的工程建设任务,不过他的职责仍然主要是坐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而现场的工程总指挥还是将由二把手刘山夏来担任。

    时间很快来到了五月底。执委会终于向昌化方向派出了第一支船队。这支船队所携带的工程人员并不是前去修筑道理的,而是要在昌化渔港扩建码头,修筑仓库、栈桥、集体住所等前期设施,为后续的工程打好前站。

    这支工程队将在昌化渔港花一个月的时间来修筑这些设施,然后大本营方面才会派出大部队前往该地,开始修筑通往内陆地区的道路。

    六月二日,由十二艘大船所组成的船队抵达昌化。在渔民们略带惊讶的注视之下,从船上下来的不仅有他们以前见过的几张熟面孔,更有大量荷枪实弹的灰衣海汉兵。这些海汉兵在登陆之后迅速整队,向北、东、南三个方向撒出去,在附近三里内布置起外围的警戒圈。

    随后此次工程的现场总指挥刘山夏向目瞪口呆的渔民们宣读了海汉执委会的通知,称这里已经被执委会临时征用。所有居民需配合工程安排,迁往其他地区居住。若有不愿配合者,海汉民团将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本地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渔民们惴惴不安,不知道是该反抗还是该顺从的时候,刘山夏又宣布了一个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的好消息——所以愿意配合行动的本地居民,都将获得前往三亚定居的资格。并且能够在短期内就获得海汉归化民的申请资格。

    在昌化渔港居住的这些渔民,其实早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海汉在三亚的发展状况,要说这些人一点挪窝的心思都没有,那肯定是骗人的,但他们在这里居住,也能够时常得到海汉人的好处,生活也还过得下去,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没人会愿意主动背井离乡去陌生地区讨生活。而这次海汉人的到来立刻就宣布了强制拆迁,反倒也是给这里不多的居民一次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

    当然如果有不愿意去三亚的人,执委会也给了他们自行选择去向的机会,但渔港周围几里内是不许再进入了。在整个石碌煤铁复合产业带的修建工程完成之前,昌化港这片地区都将会成为严格的军事管制区,别说这些渔民了,就算是普通归化民,在没有获得执委会的批准之前也不能再随便进出这个地方了。

    这看起来似乎是有点不通情理,但为了让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不让后勤保障通道出现问题,执委会认为这一点小小的手段还是必须要用上的。为此军委派出了两个连的民兵,参与到第一批到昌化港的建设队伍中。他们将负责港区的外围戒严任务,同时如果昌化县城这边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因素,那么这两个连队的民兵将有可能会采取比较激烈的手段,例如拿下昌化县城的实际控制权。

    建设部为了这个大工程也是调集了下属的精兵良将,好在近期在三亚并没有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在进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进度平缓,建设部也得以抽出一部分施工队参与到昌化港的建设中来。

    不过即便是这样,执委会也没忘记抽出空闲张罗另外一些地区的开发工作,那便是位于中南半岛东南海岸的几处港口。这几个地方一早就已经被执委会看中,在出兵顺化前就向北越朝廷提出来要将这几个地方作为战后的补偿。虽然是以租界的名义达成的协议,但不论是执委会还是北越朝廷,心中都很清楚这些地的归属权大概从此就要改姓“海汉”了,不过出于战略盟友关系的利益考量,双方都很有默契地没有将相关的话题摆到台面上来进行讨论——北越这边默默地送,海汉也不吭声地收下就是。

    这几处地方拿下之后,海汉便能够顺利地控制住中南半岛东岸至南面马六甲、爪哇、婆罗洲这些地区的广阔海域,几乎已经涵盖了西方商船通过中南半岛沿海前往中国的主要航道,这样就可以为下一步控制南海几处咽喉要道铺好跳板了。不过想要开发这几处名义上已经属于海汉的港口,还存在着不小的实际困难。(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四百二十三章 实际困难() 
在三月的顺化战役结束之后,南越阮氏政权随着顺化城的失陷而宣告覆灭,海汉出兵的主要目的也得以完成。 战后北越朝廷已经没有能力偿付海汉民团继续作战所需的军费,于是包括黑土港特战营在内的海汉民团大部队便各自撤回驻地,并没有参加下一阶段清剿南越残余武装势力的行动。

    阮氏政权虽然已经倒台,但这并不意味着之前由其统治的区域就会立刻改名换姓跟着北越朝廷走。例如像广治这样的大城,城中的守军依然是选择了军事抵抗而非举手投降。而北越军队所具备的作战,特别是对大型城池的攻坚能力,却远远不能跟海汉民团相提并论。

    在南下攻打顺化城之前,北越军队就已经包围了广治,但为了不让海汉独占顺化城,北越大将郑柏还是选择了率领主力部队南下先打顺化,再回头解决广治。不过顺化虽然打得较为顺利,但战后却不得不要分出一部分军队留守顺化,一是要看守过万的南越战俘,二来要维持当地的战后社会秩序,第三还得抓捕那些仍然躲在城里某处的南越高官要人。

    等郑柏把这些工作布置好,时间已经到了四月下旬,然后郑柏才挥师北上,开始攻打广治。然而战事并没有他之前预计的那么顺利,广治城中的守将是南越阮福源的女婿,根本就没有投降的意愿,反倒是趁着北越大军南下围攻顺化的时候,对城外的北越军展开了数次主动攻击,虽然没有能够实现突围,但也造成了北越军较大的伤亡。等郑柏带着大部队返回广治城外,留在这里包围广治城的北越军竟然已经损失了近四分之一,如果再拖上十天半个月,说不定就真的被城里的南越军给突围出去了。

    相比海汉民团,北越军在战力上最大的短板就是火炮太少,而这就直接导致北越军在攻城战当中的手段比较少,几乎只能靠着较为原始的攻城方式来操作。而反观城中的南越军队。因为无路可退,将领又有死战的决心,战斗意志一点也不比城外的攻方差。

    双方在城内外对峙两日之后,北越军便发动了攻势。但由于缺乏远程火力的攻击,这种靠着战兵攀爬木梯攻城的老式战法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前几天的攻势除了白白付出了上千条性命之外,就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郑柏当然没有兴趣跟守军在广治城下慢慢磨下去。因为此时他们的粮食供给,还得依靠海汉的船只从海上运来。战事每拖一日,北越朝廷就得为雇佣这些船只付出近千两的运费,这对于目前军费吃紧的北越军来说绝非什么好消息。

    郑柏直到这时候都不是很明白海汉民团究竟是如何轰塌了顺化内外两道城墙,因为他也同样集中使用火炮对广治城城墙进行了轰击,但效果显然离轰塌城墙还差得远。最终他也只能把这归结为海汉人手里还掌握有某些并没有向北越公开的秘密战术,尽管猜得倒是**不离十了,但这对于当下的战局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所以他还是不得不采用最传统的攻城方式来攻打广治城。

    在郑柏的严厉督战之下,十日之后。北越军终于攻破了广治城北门,然后又花了整整四天清剿城内的南越残余。城破之后,所有被俘南越将官全部斩首于北门之外,而三千多战俘也都在郑柏的命令之下打包集中,准备出口给海汉人抵押战争债务。

    这一战就足足耗费了北越军半个月的时间,死伤达两千余人,比起打顺化城的损失要大了好几倍。而这样的战果也让北越的将领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与海汉民团的差距——人家几千人的部队渡海而来攻打顺化。前后才不过战死了一两百人,就将坚城顺化一举拿下。

    这种战斗力的差距更加促进了北越军中“海汉至上论”的热度,原本这种理论只是在一部分接受过海汉直接培训的军官中流行,认为海汉人的军事理论和武装水平已经登峰造极,安南国想要变得强大,就不能离开海汉的扶持和帮助。而在顺化、广治两场战役之后。原本对这种理论持有反对看法的一些军官也开始转变了观念,认为事实也的确如此,与其继续对海汉抱着敌对、提防的心态,倒不如趁着现在两家关系好,又结成了各种战略同盟的时候,多多向其学习一些军事方面的东西,以此来壮大安南的军力。

    当然这种效果也正是海汉执委会所期望的。两年来花了这么多精力用于扶持和培训北越军事人员,为的便是有朝一日能够影响到安南的军事发展方向。如果军方的当权者能够倾向于依靠海汉,那么今后数年内仅仅是武器出口和军事培训,就足以让海汉从安南赚个盆满钵满了。

    郑柏率领的大军在平定了广治之后,来不及做长期休整,便很快又再次南下,因为顺化以南还有千里疆土,数十座城镇,等着大军前去一一接收。而南边已经传来了某些让郑柏很不爽的消息,据说占城国的军队有些得寸进尺,在几个月前击败了南越军队之后,仍然在不断地继续向东扩大控制范围,大有要将百年前占城国土全拿回来的架势。

    郑柏当然也知道占城国方面同样得到了海汉人的某些军事援助,因此他并不会把希望寄托在残余的南越军队能够阻挡住这些已经武装起来的占城军队。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尽快率军南下,将占城军阻挡在国门之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