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7崛起南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没出站,各种食物混杂一起的香气就弥漫在空气当中。这三亚站外面就是临春河畔的三亚港务中心,即后世三亚市区鹿回头广场一带,进出三亚港的船只、人员,都需在港务中心登记办理各类手续,前往胜利港、胜利堡办事的人也需在这里乘车中转,因此这地方的人流量极大,催生了大量的服务行业,供应各类餐饮的小贩和饭馆甚至比码头上的商栈还多。

    此外从三亚港卸下的各种货物,也需要在这里通过火车、驮马、人力等方式转运至周边地区,街面上随时都能看到平板车队与驮马队并行的状态。好在海汉执委会规划时就已经考虑到了日后的发展,将道路修得极宽,路上每隔一段还有黑衣警察挥舞着警棍指挥交通,即便是初来乍到的新人,在警棍调教之下也很快就学会了靠右行进、留出车道之类的基本交通规则。

    单从市面上的繁荣程度而言,三亚港已经跟广州城外的珠江码头不相上下,而且这里还远比珠江码头更为整洁有序,随时都能看到提着竹筐扫把不断清扫街面垃圾的清洁工,各种驮运货物的牲口屁股上也都挂着粪兜,让外来者都会对这里洁净的环境赞叹不已。

    除此之外,这里的社会秩序也远比大明治下地区的港口要好得多,街面上随时可以见五人一组的警察小队在徒步巡逻。强大的警力配备保证了偷鸡摸狗之徒难以在这里肆意妄为,凡是被抓到的窃贼或其他犯罪行为,最低程度都会被判三个月的苦役,只要是脑子没烧坏的人都不会在这个地方寻衅滋事。

    李奈所购置的别墅距离车站还有一段路程,随从很是贴心地询问李奈是否需要乘坐街边的人力黄包车或马车前往目的地。

    李奈摆摆手回绝了随从的提议:“半年多没来了,这段路就当散散步了,正好看看三亚港这半年的变化如何。”

    车站广场往北,基本就离开了港区,进入市镇了。海汉这几年在这边修建了不少商业房产,以租售的方式提供给外来人员。一部分收入较高的海汉归化民,也在这里购置有房产。当初李奈在这里购房的时候,楼盘开发规模才不过两三百户人家,而如今仅仅是定居在此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两千户。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外来者,像李奈熟识的“琼联发”成员,几乎都在这边购置了房产,有的大户甚至还购置了好几套,类似船行老板詹贵这种举家迁到三亚定居的例子也为数不少。

    不过李奈知道海汉的高层们都不在这里居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仍然是住在胜利堡里,此外在胜利港以东亚龙湾的海岸线上,据说修建了不少专供给海汉首长居住的大型别墅,不过李奈暂时还没有去实地看过,也不太清楚具体的情形是什么样。

第772章 官方喉舌() 
不过李奈桌上的餐具倒是没有像某些广东暴发户那样全部换成海汉玻璃制品,而是市面上常见的江西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这多少也是受了海汉人的影响,因为那帮处处讲究生活品质的海汉人最喜欢的餐具便是青花瓷,尤其以永乐、宣德、成化年间出品为最,而且必用官窑所出。

    李奈不是很懂这些时常会批判大明种种弊端的海汉人,为什么会特别钟情于使用价值远不及海汉玻璃器的青花瓷。不过他能看得出海汉人对于瓷器倒是有着极大的研究兴趣,因为宁崎和陶东来都不止一次地跟他探讨过关于大明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款识等方面的学问,分门别类的细致程度足以用来著书立说,他们对瓷器的认识肯定远远超过绝大部分的明人了。

    既然海汉人都坚持认为青花瓷是好东西,一向相信海汉人眼光的李奈也就从善如流,将青花瓷列为了首选。如脂似乳的白色瓷器配上亮闪闪的银制刀叉,在李奈看来似乎的确有海汉人所声称的“逼格”,吃进嘴里的牛肉似乎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味了。

    吃完晚饭之后李奈回到二楼的书房,仆役已经将近半月的报纸都放在了书桌上供他浏览。虽然李奈现在很少到三亚这边来,不过本地所出报纸刊物,他还是会让仆役每期都买下两{份,一份留在三亚的宅子,一份用船送回广州。宁崎曾将报纸称之为“执委会的喉舌”,这话李奈可是一直牢记在心,从这些报纸刊登的内容中往往也能解读出海汉的新动向和未来规划。李奈能够准确推测出海汉准备在台湾岛殖民的计划,一部分信息就是来自于对海汉官方媒体披露新闻内容的解读。

    目前海汉公开发行的官方报纸主要有两份,一份是针对海汉管理层、归化民干部、外部合作伙伴等特定对象发行的《海汉参考》,内容主要是官方最近发布的法律法规、开发计划、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消息,也就是宁崎口中所说的官方喉舌了。《海汉参考》出刊期为半月,每月初一、十五出版,市面上并不公开发售,只投送给预订用户。当然了,普通人肯定是不会每月花五元钱去订阅这种官方报纸来看,他们会感兴趣的是针对一般民众发售的另外一种报纸。

    《海汉快报》每十天出刊一期,每期定价只要两角钱,单价比起《海汉参考》要便宜十多倍,只要有收入的民众都能消费得起。而《快报》的内容定位就是各种民间八卦,山野趣事为主,加上诸多的宣传广告报纸的发行价格如此便宜,一多半的原因还是因为上面刊登的各种广告摊薄了发行成本。即便是不识字的农夫、力工,到了《快报》发行日也会在放工后跑到茶馆,花几分钱买一杯最便宜的乌龙茶,听茶馆里驻场的读报先生宣读报纸上的内容。

    这两份报纸都是由海汉宣传部组织编辑出版,但各有针对的发行对象和读者群体,市场竞争并不激烈。不过像李奈这样有闲钱的人,一般都乐于多掏几个钱把两份报纸一起订下来,在研究官方政策之余,也看看海汉民间的各种动向。

    李奈按照自己的习惯先拿起了最近一期的《海汉参考》,七天前出版,不过这期报纸送抵广州的时候他大概已经在南下途中了,正好没有看到。头版标题新闻是《澎湖移民踊跃参军,刻苦训练海陆并进》,李奈大致看了下内容,是讲述从北方南下的新移民在抵达澎湖的移民基地后,有许多青壮男子都为了报答海汉的救命之恩而选择了报名加入民团,而当地驻扎的民团海陆两军都有,于是都各自吸纳了一部分新兵进行培训。

    文章中既没有写出明确的新兵数量,也没有训练的具体内容,基本都是官方文笔,流于表面而并不会点出重点。一般人看过之后,大概只会接受到一些作用不大的信息,诸如北方移民正在迁入澎湖,当地有民团军驻守等等。

    但李奈从中却注意到两个隐藏在文章中的信息,一是从北方迁入的移民规模估计不小,如果只是小打小闹地招募几十个兵,这种消息的份量肯定还不够登上官方媒体的头版头条;二是当地驻军就地训练新兵,而非送回胜利港的民团军训基地培训,这说明当地的驻军权限极大,亦或是有比较大的兵力缺口需要尽快填补,李奈个人认为可能是后一种情况海汉人要在台湾殖民,自然需要分出一部分兵力驻守新殖民点,如果能够就近调动人马,显然要比从三亚千里迢迢调兵过去更为便捷省事。

    在这篇新闻稿下面,还有一篇篇幅不长的评论员文章,署名是“天山奇石”,李奈知道这是宁崎在官媒上的笔名,当下便接着看了下去。文章中主要是讲述海汉移民政策对于拯救大明战争难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为海汉执委会的仁慈举动欢呼的同时,也对大明目前内外战事不断的状况表示了担忧。

    李奈注意到结尾处笔者提到“大明目前所遇之困境,并非只是外敌内患同时作乱之果,实乃现行政体之天然弊病,无药可解。海汉援助虽可缓其一时之痛,却无法治其病根。北方之乱,尚无法展望其终结之日。天下乐土,只在海汉治下之地。”

    这段文章的评述简直可以用“大逆不道”来形容了,不过以海汉今时今日在南方的影响力,就算再加十倍的大逆不道,官府也只会当作没有看到。海汉人把海南岛已经经营成了国中之国,难道福广两地的大官们真的看不到吗?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视若无睹,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凭大明这块招牌已经无法撼动海汉,冒然招惹海汉反倒会给自己惹一身骚。而且如今的福广两省官场上,有几个穿官服的敢发誓自己与海汉一点利益瓜葛都没有?得罪海汉人就等于是跟自己过不去,跟银子过不去,跟周围的同僚过不去,谁会愿意去出这种头?

    也只有海汉人敢于这么明目张胆地宣扬这种反大明的论调,换个地方换个角色,早就被治罪打入大牢了。李奈对此倒是已经习以为常,毕竟宁崎可是说过“大明比海汉差了三百多年”这种话的人,在过去出版的《海汉参考》上也不止一次发表过类似论调的文章,要让他写出夸奖大明的文章,估计比登天还难上几分。

    李奈继续翻看其他版面的内容,倒是没有什么其他的大新闻,占据版面最多的是最新一期海汉基层干部培训班顺利结业的消息。这篇新闻通稿中不仅列出了参加进修班的学员名单和所属单位,而且还有众多海汉机构、协作单位和合作伙伴的贺词,报纸上的祝贺名单比学员名单要长了好几倍,这景象也是叹为观止。当然了,李奈很快就在下面的名单中找到了自家商行的名字,而且是在合作伙伴名单中排名第一,第二是“琼联发”,第三则是福建商会,足见“福瑞丰”的地位之特殊。

    不过李奈更在意的东西倒不是这个名单的排序问题,而是这件事所折射出来的海汉社会变化。外面的人或许并不是很清楚“海汉基层干部”是个什么编制,但李奈却知道这其中的门道。海汉正是靠着自己培养的官僚队伍,逐步架空了治下地区的大明地方官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