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绪就这么一手牵着杨枣儿从帷幕之后转了出来。众臣见过杨枣儿的人并不多,但皇上拉着一个女子的手这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臣等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没有说叩见皇后,因为按程序需要等皇上亲自宣布之后的事。
“都免礼吧。”光绪说完等群臣都站起来后说道:“朕身边这位诸位当中也有不少人是认识的。朕在这里向诸位重新介绍一下。她,杨枣儿,汉人,现任京师大学堂国文系教师。但从此刻起她杨枣儿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她还是大清国的皇后。不抬旗,不着满服,以汉女身份母仪天下。”
“臣等叩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臣等恭贺皇上皇后百年好合”
在一片恭贺的声音中传来了不和谐的话:“臣有本要奏。”
“世铎,是不是要拿祖制说事呀。那还是别说了。朕敢带汉女皇后上朝就没把祖制当回事。太后都没意见,要你有什么意见。如果是政务今天先缓缓。一会儿朕还要带皇后去颐和园给两宫太后请安。”
“皇上――”世铎语带呜咽的说道:“皇上忘了太祖爷的七大恨吗?满汉不通婚是自太祖爷定下的祖制呀”
“闭嘴!”你当着八成汉臣的面提七大恨这是要挑动满汉之争呀,你世铎这是要搞到朕的朝廷要分崩离析呀。光绪大怒:“朕不仅要立汉女枣儿为后,而且大婚礼上皇后之礼还会依前明皇后礼来进行。将来她生下儿子朕还要立为太子,以继承大统。告诉你世铎,朕的太子也只会娶汉女为太子妃。你不满是吧,那就递上辞呈滚蛋。”
光绪真的是急了,要是让世铎这么闹下去天下非大乱不可。被逼到这份上了,只能以先安抚汉臣的心为主了。李鸿章等汉臣听皇上这么一说却是眼中一亮。这个时候的大清虽然还是满人皇上,但事实上。朝廷内外大员,军队组成皆是以汉人为主。李鸿章做为汉人从北洋时期就已以在着手让汉人踏上朝堂,当却受制于慈禧太后的压力只能缓缓进行。自光绪当政以后,自皇上起就开始重用汉臣,更是让他这个汉人当上宰相,普通汉人的实际地位已经和满人平起平坐。如今皇上当朝说要立汉女之子为太子,太子妃亦为汉女,如果再让太子的太子再立汉女为后的话,那这帝王血统就已经和满人关系就不大了。皇上既然同意依前明汉礼迎娶皇后。那教授太子汉礼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再多几代教下去,加上皇后推波助澜,只要自己在太子师傅人选上动些心思。让太子只能学汉礼的话,那将来的帝王是不是就完完全全变成了汉人了呢?
自光绪以“膝盖打弯是用来走路的”为由彻底废了日常跪礼,但在这朝会上的大礼却被大臣们劝住。大臣们都认为自古向皇上行跪礼乃是以示忠臣。皇上仁厚,但在这朝堂上还是依此礼。
李鸿章自然是第一个再次跪下。这次是向皇后行君臣大礼:“臣等恭祝皇后娘娘早日诞下龙嗣,以定国朝民心。”李鸿章说完。其它众臣也跪下行礼。唯有以世铎为首的满臣还在哭丧着脸叫喊着,光绪一怒就让侍卫给拖了下去。
杨枣儿从来没见过大朝会,更想不到大朝会会有这样的变故。吓白了脸躲在光绪身后浑身颤抖,紧紧的握住光绪的一只手,不敢放开。
光绪等世铎等人被拖出去后,这才轻轻拍了拍杨枣儿的手,轻声细语的说道:“别怕,就是天塌了,我这个高个子也会帮你顶着。你要相信你的丈夫,何况他还是一言九鼎的帝王。”光绪将杨枣儿拉到身前,指着跪在台下的众臣们说道:“这些大臣们在向你这个皇后行礼,这个时候该是你这个做皇后的向他们施恩,让他们免礼的时候了。别怕,只要你记住你是皇后就行。”
杨枣儿必竟是小门小户出身,哪里见过这样的世面。台下的大臣虽说还没到一言可定天下兴亡的地步,那也都是跺跺脚天下抖三抖的人物。杨枣儿虽为皇后之尊,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见识。即使被光绪拉到身前却依然犹犹豫豫不敢开口。光绪只能小声的对她说:“别怕,跟着我一起说。众卿平身。”
来回折腾几回,杨枣儿还是说不出惶惶正大的声音。她依然颤抖的话语表明她一时还无法适应这种场面。
光绪笑了:“好了,皇后初到朝堂,未学过相关礼仪,众卿见谅。礼部,立刻着手大婚之礼,皇后这边依前明后礼草拟。今日朝会到此。退朝吧。”
“恭送皇上,恭送皇后娘娘――”李鸿章站了起来,一只手伸到身后轻轻的摇了摇。示意众臣有本也不要在今日朝会上奏。
帝后二人出了中海,坐上国务院的公务车直奔颐和园。当皇上远去,王士珍凑到李鸿章面前小声的说:“大人。日本舰队已经全部集合,此事何时可奏报陛下。”
“即便日本舰队回国。朝廷该想的对策不都已有了对策吗?”李鸿章望着远去的帝后的背影,似有深意的笑道:“既然如此。又何必急于一时。诸位先回吧。”
光绪亲自开车带着杨枣儿向颐和园而去,车开的不快。但二人才进颐和园,远远就听见有人在哭泣,那声音真是万分悲痛。
“给两位太后请安。”帝后二人向进殿给两宫太后行礼。礼毕光绪言语冰冷的对跪在一旁哭泣的世铎说:“世铎,你在朝堂上当着所有汉臣的面跟臣说太祖的七大恨,是不是嫌大清朝的命太长了。”
世铎仗着这是在两宫太后面前,所以也就言无顾及:“自皇上亲政以来,朝政多变。先设有宰相之权的总理之职,后废六部满汉两大臣之位。祖宗成法皇上还看在眼中吗?如今皇上更迎娶汉女为后。更将祖宗成法弃之如敝屐。皇上如此任意妄为,何以面对列祖列宗。”
世铎说的是义愤填膺,一幅天下正义公理在握的模样。光绪挥手让所有侍从退下一个不留后,却突然大笑起来:“既然礼亲王要与朕说这祖宗成法,那好,朕就与你说上一说。说到底呀,这违背祖宗成法的朕可不是第一个,这第一个不守祖宗成法的可是咱大清朝开国的太祖皇帝。你想想,太祖皇帝的父亲本是前明建州左卫指挥使。这可是前明朝廷亲封的。你要不去问问太祖皇帝为何将祖宗成法弃之如敝屐而背叛前明朝廷?”
“放肆。”拍案而起的不是慈禧却是慈惠:“皇上如此诽谤先祖,可是为人子所为?”
“这怪不到儿臣身上,儿臣说的可都是实事吧。要怪就怪咱们的礼亲王爷非要和朕论上一论这祖宗成法。朕总不能说太祖爷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吧。朕跟两位太后说的很清楚,满族人能不能继续统治这天下。就看满人自己有没有出息。如果满人中都是如世铎这样的蠢货,这大清朝不亡那就是怪事了。”
“嗨――”坐于一旁的慈禧长叹了一声,幽幽的说道:“现在不是太祖时候了。时代不同了这祖宗成法也是该变变了。可是皇上,真这么变下去行得通吗?”
“朕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变一定得死。尽人事而听天命吧。”
“太后不可呀――”世铎依然跪地哭求道:“皇上真要喜欢这汉女立为宠妃便是。可太后不知,今日早朝皇上当着众臣面立此汉女为后,还当场下旨立汉女之子为太子,并欲让太子再娶汉女为后。皇上如此肆意更改祖宗成法,长之以往,这大清还能是我满人的大清朝吗?奴才请太后做主呀――”
当着两宫太后的面,光绪双手一摊,摆明让太后看着办。慈禧没有说话,她知道皇帝说的是事实。她掌权之时,汉人实力就已经是压倒性的,她从中多方制衡才得已维持一个平稳的朝局。如果没有洋人来犯,那她这套是可行的。可一场甲午之战就让大清颓势立显。如果不是皇上力挽狂澜,那现在的大清早被洋人分割了。而皇上启用汉臣也不过为振兴国势计。不然,一如当年明未崇祯皇帝没有军饷了找他的老丈人和大臣们借钱,结果那些人谁都不借。他们忘了,他们的财富是建立在大明王朝的基础上的。最后等大清进城了以后,大明都没了,这些人再多的财富都被抄家灭族成了大清朝的了。他慈禧明白,如同皇上说的那样,想要保住这满人天下,就要先保住还有这天下。慈禧犹豫着不知该说什么好。
慈惠怒了,真让皇上立汉女之子为太子那还了的。但又不能正面来说,所以她只能转个弯来讲:“皇上娶汉女为后哀家是答应了的,世铎说的并非全无道理,皇上总不能只娶一个皇后吧。这皇家呀讲的就是多子多福。这事还是哀家说了算,哀家这就选为皇上选妃。”
“那朕只能放话出去了,朕会在妃子入宫的第一个夜晚就将她给杀了。这样一来就不知道额娘还能不能选到妃子。别怀疑,朕亲手杀过的人自己都数不过来了,不在乎再多上一个二个。”光绪说的很绝情。却在转头的一瞬间脸上又变的春风满面:“你再别拉我衣服了,拉破了就要换新的了。很贵的,得咱自个掏钱的。”
“你别再跟额娘吵了。我我还是走吧――”杨枣儿低着头在低声哭泣。
“你是我老婆。你走到哪我都会把你找回来。”光绪才软语轻言安慰完杨枣儿,转过头来瞪着世铎冷言道:“世铎你多了一个罪名,挑唆皇帝与皇后、皇太后的关系。你是管着刑部的,说说看这该是什么罪名该判何罪呀?”
“皇上不顾祖宗成法肆意妄为,皇上立后一无纳采大礼,二无祭告天地和社稷,更无金书为凭,杨枣儿何德何能为我大清皇后。奴才不过据实上奏就被皇上拖出朝会,奴才何罪之有?”
“朕只要认定你在挑唆就行了。这需要证据吗?世铎,你是铁帽子亲王,可你知不知道现在军中的将士都有帽子,还是钢帽子,比你的铁帽子牢多了。可钢帽子可挡不住子弹近距离的枪击,那也是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