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光绪可没胆砍老太太的用度。
慈宁宫内,光绪正跟慈禧汇报这次外出的结果。
“亲爸爸,你看儿臣这照的可好?”光绪掏出务时报的号外,指着自己的照片说:“这小伙子还是很帅气的吧。”
光绪不在宫中的这些ri了里,宫中发生的事情都在回宫的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所以换了身衣服就连忙到慈宁宫报道。
慈宁笑了笑:“这张报纸哀家早就看过了,还不错吧。”
“京城里已经有了,儿臣还以没有,还想给亲爸爸显摆显摆。不成了。”
光绪将路途上所见所闻挑些说了说。闲聊了会,慈禧就以皇上不在朝中,奏折堆集多ri还须早些回去处理为由,将光绪打发走了。
对于慈禧的太度,光绪不甚明了。回御书房的路上,光绪还在捉摸太后今天怎么不太高兴,自己可是带了不少各地点心玩意回来的。居然连看都不看。这上午还和军机们商议铁路之事,这会到自己这连提都没提。不过等到了御书房见过詹天佑和唐绍仪才明白过来。原来老太太是觉得在外事上,各国的表现没有体现出这个太后在这个国家的重要的作用,有些生气了。
“以臣之见,美德两国的方案已然可行。在技术上已具备铺设的条件了。另外英国方面的方案正在讨论中,相信很快也会有结果的。另外英国提出希望能铺设一条直通京城与上海的铁路,也提出了方案,请皇上圣裁。”这是詹天佑说的。
“美德两国已经多次来人吹促,问铁路何时可以开始铺设。跟据之前的提议,由承建国出资金和技术,由我国出人力。臣现已目前无法提供足够人力不足为由拖延。但美德两国都希望能尽快确认工厂设立的位置。另外美国公使田贝前去面见皇上,不知见过没有。还有,英国不希望看见大清将厦门租借给德国。他们也可以放弃铁路延线十英里的矿产开采权,转为与大清合作开采。为此,臣已知会德国方面,因为英国的抗议,厦门之事不可行。德国提出租借胶州湾,臣以这处离北洋水师太近已经拒绝。德国另提出一处:连云港。请皇上圣裁。此外,德国援建兵工厂的设备已经在德准备装船。关于大清聘用德**官一事,德国已经确认现役军官迈克尔少将及二位上校将会和这些设备一同前住。”就听唐绍仪这些话就知道这段时间可是忙坏了。
“准备装船而不是已经装船。看来不租借个基地德国是不会装船了。通知德国方面,租借连云港一事,朕已经同意,你再和德国方面商讨一下租借的条款之事宜。就说因为朕的新军建立在即,希望德国派遣的军官可以提前上路。美国公使找朕,朕知道。但朕没见过。关于铁路之事依原计划拖到明年初再开始铺设。可以先让他们把工厂建起来。至于工厂的位置,待明ri朕与欧阳振华等人商议后再做决定吧。”
开办工厂的位置竟然要与军事主管商议,看来这将和今后的一些军事行动有关。我还是不多问的好。唐绍仪想了想还是没问。
我们的美国公使田贝先生可算是最郁闷的人了。光绪离京的第二天他也去天津。国内资本的压力须要他尽快确认清国的消息。清国皇帝发出铁路计划后,一直用各种理由拖延。当然从清国的情况看,清国zhèng fu的效率确实如此。从他对清国的了解,这些事要通过必须经过清国的皇太后认可才能实施。所以他想在清国皇帝外出巡视时就把协议能签订下来。
可没想到,他到天津后,光绪去了威海。等他得到消息赶到时,光绪又回到天津。屁颠颠的赶回去,光绪却去了上海。好吧,我去上海找行了吧。看到满天号外,等他到务时报馆,光绪离开了。去哪了,没人知道。等他知道了,人又回天津了。终于筋疲力尽的回到京城。什么事也没办成。要知道他可是带着协议去了,就等着签字了。他相信,如此优厚的条件没有不同意的理由。可就是没见着人。
而光绪按部就班的依照他的想法在实施的时候,一场大雨打乱了他的部署。
第四十一章 洪灾()
“啪”的一声,朝堂众臣均大吃一惊。皇上自当上皇上以来(这句话怎么看起来像是废话),从来没在朝政议事之时发过火呀。大家心里都在想,这李鸿章也是,这么一件小事招呼一声,大家给办了不就得了。还上什么折子。
光绪帝在几乎所有朝政议事之时,从来不发表什么明确的意见。所在臣子都知道,正真点头能起作用的也只有老佛爷。而皇上虽说亲政,可从来都拿不定主意。就是最近半年,除了军校之事外,其它跟本就是皇上拿折子上慈宁宫问话后,再批下来的。而这次不过是江苏境内一件普通的案子。
新近成立的顺风物流货运公司,拖运一批大生制衣厂做的邦威牌的衣服由天津送往上海。大家也都知道这邦威牌的衣服在上海由皇上这么一闹腾,名气上来了,且不说这上海天津两地。现在就连江浙、湖广也有大量商人定购这衣服运至本地销售。这生意好大家都想分杯羹。可大生确指定由顺风物流货运公司待为运送。经过江苏境内,一路卡要收路捐。别人也交了,可这个卡子当官的是当地知县的儿子。就想着要多捞点,强行索要不成,就动手打人。衣服被全部烧了不说,还打死了人。还扬言,就连皇上也管不到地。这下顺风物流货运公司老板林永祥就把案子报到李鸿章这了。
李鸿章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以案发地不在直隶为由上了折子。还直接递到光绪手里。
第一次在朝堂上发火,折子在龙案上拍的直作响:“吃着皇粮,办着皇差。真当自己是地头蛇了。是蛇就给朕盘着。知县好大的官呀,连朕这个皇上都不放在眼里。说朕管不到他那。除非那不是大清的地。妈的,不就是老子是个知县。他妈的,难道他不知道这顺风物流是朕开的吗?”
啥?这下所有的臣工全都蒙了。顺风物流货运公司是皇上开的,难怪皇上到了天津还特意去了大生,原来是皇上盯着这大生的生意。也难怪这么大的生意就交给这么一家新开的公司去办。
“孙毓汶你作为兵部尚书,让你视察丰台大营及京畿周边防务。你这差办的,朕还没罚你吧。别以为朕没去过丰台大营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次派你为钦差,给朕彻查此事。将这个比朕还大的知县还有朕也管不到的那狗屁儿子给朕绑回来。朕要亲眼看看他是不是有三头六臂。办不好就不要回来了。”
“喳。奴才定将此事办的如皇上之意。”孙毓汶心里又摸了把汗。视察防务上的折子,被皇上问了几句就给问穿帮了。给皇上一个“滚”字给踢出了门。就这事连太后都过问了。
“还有,把他家给朕一并抄了。这死者家属的抚恤连着赔给大生的钱就这出了。”
这就对了,大家都这么想。皇上亲自办的事,有哪家不被抄的。这次也不会例外。
“皇上给死者家属的抚恤是多少,还请皇上明示?”孙毓汶小心意意的问。
“你先去抄家再说,看能抄出多少。朕还须与大生确认下要赔人家多少。都是做生意的,朕可是跟大生签了合同的。记着,你别给朕藏私。要是不够赔的,你给朕出。立刻去办,现在。”
孙毓汶走了,可皇上火气还没消。要不要这个时候把折子递上去?礼亲王世铎在考虑这个问题。
“没事就散吧。”光绪心情不太好。
“皇上,奴才有事奏报。”礼亲王世铎想了想还是报吧,这可是大事呀:“山西巡抚胡聘之奏:自闰六月初旬以后,连ri倾盆大雨,各处山水暴注,滹沱、汾、润、涂、文峪等河同时暴涨,以致冲决堤堰淹没田庐。另据忻州、代州各府州属之阳曲等三十余州县陆续禀报,或因河流漫淹,或被山水冲刷,一县之中被淹村庄自数村至百余村,坍塌房屋自数十间至数百间,压毙人口自数口至数十口,均各轻重不等。永定河道、顺直各属均有呈报。”
什么?光绪大惊。惊不是洪灾有多大,再大的洪灾也是天灾,只要尽力去救。让百姓有口吃的,有地方住,对朝政不会有多大问题。惊的是洪水已至,灾害已成,而朝廷却没钱赈灾。那问题就大了,吃不上饭就会导致抢劫,时间一长就会酿起有组织的抢劫,最后就是造反。那钱都到哪去了,都给光绪给花了,军校、学堂,最大的是大清银行。就连最近变卖皇宫物件的钱都花光了,就等着月底各地方税银过ri子的朝廷这次真的麻烦了。
“相关人等留下,其它人先散了吧。”一阵无力感袭来,光绪跌坐在龙椅上。
经过半年的政治生涯,虽说光绪还称不上是政治老手,但早已经不是刚来的雏鸟了。光绪知道这事老太太不仅不会帮忙,还会落井下石。她会说皇上已经亲政,由皇上自行决断。然后看光绪的笑话。等光绪到收拾不了的局面,再出来说话。一则张显太后老老佛爷圣明,二则可以将光绪多ri来在民间坚立的形象彻底打倒,而且不仅是老太太自己,她还会让人——踏上一万支脚。
养心殿内,光绪就这么想着想着走神了,等听到世铎轻呼皇上才反应过来。
“一时走神了,把情况说说吧。”可光绪绝没有想到这次洪灾会这么历害。
七条主要河流同时暴涨。整个山西省,还包括陕西、河南、河北、内蒙等相邻的部分地区。河水大涨,淹没两岸民田无数。尤其是太原到清徐河段两岸为甚,30余州县受灾。据报平地水深数尺至丈余不等。朝廷初步估算,受灾地区有人口200余万人。
200万人,每天一斤不就半斤粮食,也要100万斤。加上路途损耗官员私分,每天少说120万斤吧。这还只是粮食,再算上安置的材料费用加上不算了,天文数字吧。光绪想到。
“朕只说一句,这关系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