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里农作物产出就是一家老少一年的收入。以此来看,朝廷愿以西伯利亚百亩良田换中原十亩荒地,这对中原百姓应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如此优惠的政策也无法吸引百姓,是何原因?”翁同龢问道。
“据调查,在中原人口密集的地区而言,很多百姓其实连十亩荒地都没有。然而这些年随着国内工业建设的增加,在这些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都出现了大量的工厂。而工厂工作的收入都略高于荒地种植的收入,以至于在这些地区已经有大量荒地被彻底抛荒。而对于偏远一些地区,由于人口少土地充足,这些人又没有必要移民。现在愿意进行移民的大多的是没有土地又因为没有户籍而无法进入工厂工作的流民和乞丐。而这些人数对于预计的移民人数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农业部为了增加百姓移民的意愿,这次的移民不仅仅只是土地置换而已,这些土地将成为移民的永业田。此外朝廷还提供住房、耕牛、农具、种子等农业生产必备的工具。然而即使有地百亩良田,也不是三口之家可以耕作的了,而且因为天气的原因。一年只能种一季的地。虽然朝廷将三年免税的条件延长至五年,但半年多的时间只能呆在屋里哪都不能去。所以相对于中原地区,还可以在农闲之时在工厂获得一份额外收入的百姓而言,百亩良田的诱惑力确实不大。”农业部长刘光第长拜于地:“农业部施法不当,请皇上治罪――”
“确实如此呀,仅依靠农业收成所带来的收入的过低。也是导致无人愿意移民的主要原因。那将工厂进行搬迁,进而吸引百姓进行移民。可能成否?”孙家鼐又出言问道。
“在农闲之际,引导农民进工厂工作是可以获得多一份的收入。所以工商部出台了大量对西伯利亚投资的各项优惠措施,可同样因为气候、成本、采购运输方便性等各种原因,愿意将工厂搬迁到西伯利亚的主要都是矿产开发和冶炼等基础工业。而对于承担主要就业人口的轻工业企业,愿意搬迁的几乎为零。但基础工业从投入到生产也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在未来三年内主要就业就集中在朝廷对西伯利亚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上,然而问题也出在这里。西伯利亚的大规模交通建设,大量所需材料眼下只能从中原地区运过去。如此一来,必然全面拉动国内生产投资。国内各企业为争取更多的订单必然会扩大工厂增加人手,如此一来,即使有意移民的民众也会因为在当地可以获得足够的收入而打消移民的意愿。而没有民众愿意移民,即使朝廷提供再优惠的条件,工厂也会因为人力不足无法开工,进而导致工厂也不愿意搬迁。而工厂搬迁的意愿降低进一步使民众更不愿意移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工商部长盛怀宣长拜于地:“工商部无能,请皇上治罪――”
“既然在家乡可以通过劳动获得足够的叫入。当然比之去荒芜之地去开荒要保险的多。依老臣看,其实还是故土难离的思想过重呀。可有办法?”张之洞若有所思的问道。
“故土难离、人离乡贱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人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之后,到了陌生的外地一但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将是无依无靠没人帮助,所以就觉得自己很悲贱。因此我们也考虑过进行整村移民。眼下看来可行性较高,西伯利亚对我国来说跟本就是一块荒原,整村搬迁必然会使得中国对西伯利亚的占领更加牢固。但考虑到中国农村是家族式的村庄。时日一长,其族长的权威可以高于朝廷派出的官员。其法不利于长治久安,故而未做考虑。”严复长拜于地:“臣等无能,未能拿出合适的移民办法,请皇上治罪――”
“还有何法。不妨直言。”李鸿章出言问道。
“臣以为,西伯利亚地势平坦可以放牧,自古以来也是以游牧为主,臣建议可以此地改农耕为游牧,一则更适应气候,二则可以满足即将铺开的全国教育所需的牛羊肉等采购需求。”提议的是门边的一位三品小吏。
“适当扩大放牧区是可以的,臣等也已经有了腹案,但全面改为游牧则不可取。”严复言道:“匈奴、突厥、蒙古、女真都是游牧民族。全面变耕为牧,此法断不可行。”
欧阳振华左顾右盼良久之后出班奏道:“臣是兵部尚书,本不该过问民政。臣只想提醒诸位大臣,兵部可以再次征召一百万有家室的预备役军士。”
“欧阳大人有心了。”严复回道:“一百万军士连同家属将有多达四百万人左右,然而军士受国命征召戍卫疆土是职责所在,并非所有将士都愿意永久居住于西伯利亚。一但三年的驻防任务结束而朝廷不于以换防,恐军心浮动。”
欧阳振华摇了摇头退了下去,其它臣工们的各种提案也因为各种顾虑被否决。朝议了一个早上,也未能商议出一个能让百姓愿意主动移民的办法。
坐在首席的李鸿章示意众臣安静下来,手抱勿板拱手奏道:“臣见皇上凝神思虑,朝议许久一言未发。不知是否皇上已有对策?”
的确,自朝议开始之后。李明一早上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安静的听着臣工们各抒己见。一面从众大臣们的提议中筛选其中的可行性办法,最后总结出有决策性的结论,如此可以显的皇上英明高大。切不可不等臣下还未表述完全之前皇帝就说出有指导性的言论,这样会让臣工们以为皇上已有决意,以至于不再开口辩论。这样很容易导致朝堂言论成一边倒之势。以至于偏听偏信最后发布错误的政策。这也是作为上位者更应该谨言慎行的原因所在。另一面,作为皇帝要随时观察臣子们的表情,从他们的表情中观察是否是可用之人。朝堂上总是珠沙俱下,有人心系天下而忧心忡忡,有人关心仕途附和他人,也有风轻云淡混日子的。李明早就发现门边那几个,装着与身边的同僚讨论问题却是一脸事不关已的表情,你们以为坐的远老子就看不来!
李明正在腹诽着群臣,突然听到李鸿章问到自己。于是收回心神。李明站了起来环视一周后首先让还长拜于地的诸位臣工平身:“梁卿言及过度宣传,朕不以为然呀。百姓对北方战事充满信心,预备役的征召也非常顺利,朕看这就是因为前期有力的宣传造成的结果嘛。至于现在所遇到的情况,那也是因为情况变了,此一时彼一时嘛,算不得是宣传失当。至于农业的发展受到天气的影响,这也是无可改变的实事。工业也因为交通的配套设施不足而不能大规模的展开。这也是朕之前谋划中未能考虑到的。现在却要因此治诸位臣工之罪也有失公允。若说到过失,那也是朕谋划失当。首过在朕嘛。诸卿快快请起。”
李明大包大揽将责任抗起来,反正没人敢真的责罚皇帝。到是大臣们称是自己办差不利纷纷请罪。
“把问题解决比什么都重要。移民这种事说到底就是如何让百姓自愿意前往,而关键就是于自愿二字。无论是主动的自愿还是被动的自愿,首先一点就是要百姓自己愿意。方才诸位臣工有很多提议,大多都是以利诱人。方法是没错,人都是逐利而往。所以有十亩荒地换百亩良田,所以会减免工商税赋,无一不是让百姓以为西伯利亚有比中原更大的利,驱人以往。但是西伯利亚这个地方冬季过长,百亩良田的收入再高也不过一年才一季。也不如中原还可以利用农闲之余务工所得。加之西伯利亚本来就人迹罕见的荒原,距离远而交通不便,即便朝廷全免工商税也敌不过因为交通的运输和时间成本来的高,如此一来自然没有工厂愿意搬迁。所以朕就想着换一种方式,方法到是想到一个,不过也是个下下之策。”
“臣等久议良久不得其法,还请陛下明言。”李鸿章笑而答曰。
“自夫子言道学而优则仕以来,数千年来天下都以读书做官为首要大事。虽然夫子话非此意,但必竟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朕就想着从这里下手。天下百姓都知道,从去岁秋末以来,中俄两国战事不断,今春以来先是我海军在南洋上大胜俄军,随后我陆军也在北方进击俄军。军事上的大胜自然可喜可贺,必竟打仗都是要花钱的嘛,尤其是大胜,那花钱更多。如此一来,今秋的全国教育普及就会因为资金不足而延误个三五年。但是呢,朝廷为了稳定新占之地,对西伯利亚地区有优惠,不仅换地、免税,教育普及工作也不耽误,而且将来官员的选拔也优先当地人。这个条件够吸引人吧。”
“启禀皇上,去岁以来因为战事朝廷支出确实暴增,但教育投入却是一直是由皇上一力承担。臣粗略统计过,以皇上的往年结余和今岁的收入来看,即使不动用紫禁城的储备,最多延迟半年足以。”果然是户部尚书,林启兆早就把这先声笔帐算过了。
李明白了林启兆一眼:“咱们可以先把风声放出去嘛,造成人心惶惶的局面,用半年时间把移民的工作基本结束了,到时全国教育普及再按原计划进行嘛。这时已经移民走了的人老家已经没地了,再想回原籍也回不来了吧。嘿嘿,反正是为民所想,善意的谎言也是可以理解嘛。要是些许小利还不足吸引移民的话,那就用大利,把天下百姓全部砸晕。至于如何进行宣传,嘿嘿,官字有两个口嘛,话要怎么说还是随我们。”李明的话可以说是震惊全朝呀,官字两个口都知道可从来没人这么说呀。李明突然神色严肃的说道:“总之,西伯利亚必需要置于朝廷直接的有效管辖之内。征召预备役的工作还要进行,不算家属也是一百万人呀。他们不仅可以进一步稳定西伯利亚的局势,也可以用来开荒嘛。但要放在我军攻占鄂木斯克之后,相信这时尼古拉二世肯定会叫嚣着再征兵与我国决战。这时我国轻松的征召百万大军,而且咱们也叫嚣着要打过乌拉尔山去,众卿想想,最着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