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厢车。平时在行进时,给养与装备都放在车上,人是拉着车子轻装前进,到临战时才从车上取下装备准备作战,或是在扎营时取下给养补充体力。而在行军途中,大可与队友轮换拉车,或是干脆用收缴来的畜力拉车前行,兵员的体力也因此得到了保存。

    陆仁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因此大力的发展手头的这种板式马车,现在夷州步兵的配置是每一什一辆并配置双马。长三米宽一米七的车身不但完全可以坐得下一什,还可以放置充足的随什给养与装备。另外板车虽然是敞蓬式,但车上配有帆布与支架。遇到雨雪天气,把支架支好再覆上帆布,就是一个简易蓬式马车。

    闲话少说,只说甘宁带着这七千步兵兵出菊花港,开始快速的向西塞山行军。而此时的西塞山那里,邓艾对公孙渊的阻截战已经打了好些天了,双方也是越打越出真火。

    头几天的战事一过,公孙渊就算是再笨也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是越来越紧迫,所以到后来几乎是昼夜不停的对西塞山城寨发动强攻,大有利用自己兵多的优势轮番上阵,用疲惫战术把城寨中的“两千”夷州兵给累死的想法。

    邓艾见公孙渊中计后已是越陷越深,心中自然是喜不自胜,尤其是这天收到了来自菊花港方面的消息之后,他们也是越打越狠。最后狠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是邓艾下令把自己舰船上的火炮给拆了十门便于运输的轻型火炮送到西塞山城寨上来……重型的不是不想,实在是山道上不太好运输。

    虽说是轻型火包,可是十门25厘米口径的前膛火炮,在那狭隘的山道上一起发威也不是闹着玩的事。每日但听得炮声不断,辽东兵的伤亡数字激增,很多时候炮声一响,辽东兵都不知是该往前冲还是向后退。时不时的十炮齐发,距离城寨五百多步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兵与兵之间的断层,夷州兵的仗也因此是越打越轻松。

    唯一叫苦的是荀恽留给邓艾的那五百多人的运输队。邓艾是打得爽了,可是弹药的消耗那是闹着玩的?几十汉里的山道,车辆上的东西装多了会很难前行,再加上邓艾这些“海军陆战队”几乎就没有马匹畜力,运输东西全得是靠人力推拉车辆,甚至是肩扛手提!可是为了满足弹药消耗,运输队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的上!

    又过了数日,慕容率领的七千精骑突然在公孙渊的北面出现,而且并不急于交战,而是从容不迫的封锁了公孙渊往北绕行的道路,然后才分派出几支小股的骑兵部队对辽东兵进行骚扰式的游击。直到这个时候公孙渊才如梦初醒,大呼中了奸计。

    只是这时知道中计了又能怎么样?多日的攻坚战打下来,辽东兵军力早已疲惫不堪。另外辽东兵的给养不足的弊端已经显现,辽东兵也开始变得人人心慌,因此尽管仍有近万的辽东战骑,但想冲破北面慕容紫英七千精骑的封锁却很难很难。

    又过了几天,甘宁率领的七千步兵抵达,三方联手之后成合围之态,以严整的阵容把公孙渊往西塞山山道上逼。此时双方的兵力夷州其实仍处在劣势,但夷州方面士气旺盛、军力充足,反观辽东兵却已是疲兵、半饥之兵。因此到决战打响之时,辽东兵几乎是成片成片的投降。

    打到后面,公孙渊自知无力回天,只能是带着自己的三百亲卫精骑向北面突围。也是公孙渊运气好,没有碰上什么的硬手。而双方交手不久,慕容紫英悄悄的授意部下有意的避开了公孙渊。换句话说,慕容紫英这是在按照陆仁的命令,有意的放公孙渊离开。

    会这么做的原因是陆仁明白自己在短时间之内虽然有可能占据辽东,但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消化掉辽东。如果强行占据辽东,陆仁手头各处守备力量就会不足,这对既要防备北方游牧,又要防备曹操可能会在后面捅刀子过来,这对陆仁一方来说可是很致命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战歼灭辽东的有生力量也就行了,至于公孙渊,还是找个机会放他逃回辽东比较好。辽东与三韩、鲜卑相接,公孙渊若是战死,辽东局势肯定会发生动荡与变故。公孙渊这家伙是很不怎么样,但毕竟他仍活着的话,对鲜卑、三韩就仍有一定的制压能力,辽东局势也不会因此而大乱;退一步来说,即便是鲜卑、三韩见公孙渊实力大减而蠢蠢欲动,辽东这里由于有公孙渊领头,局势也不至于会乱得不可收拾。

    陆仁需要的是一个由单一势力坐镇而相对稳定的辽东,并不是一个势力错综复杂且乱成一团的辽东。简单点说,只摆平一个公孙渊,辽东会比较好接手,其他的势力由于之前没能插脚进来而没有什么根基,在陆仁搞定辽东之后,这些错综复杂的势力也会比较好摆平。

    但如果辽东大乱,陆仁这里又不能马上去占据辽东强势入主,被那些势力先行一步并养成了一定的气力,那么接下来陆仁要消化辽东的事就会变得很麻烦。因此在现时点,陆仁暂时还不能要公孙渊的命。

    又是数日之后,各路人马分陆海两路,海路押着两万多辽东降俘到了菊花港,然后直接从菊花港调派船支,把这两万多辽东降俘送去夷州当苦力。陆路方面没带降俘,但却带着五千多匹缴获的战马返回了菊花港……

    (马上快过年了~瓶子这里赶稿子也是感觉有些越赶越乱~唉!)

卷 三第一百零七回 亦步亦趋() 
西塞山一役,公孙渊的三万人马在城塞之下损失很大,再加上一些非战斗性的减员,最后是剩下了两万多点。也就是说,这三万辽东精锐,一战之下的损失就超过了百分之三十。

    而随着慕容紫英的及时封堵,以及甘宁的后续主力的抵达,陆仁的夷州军团实际上达成了对公孙渊这三万人的三方合围,接下来就是两万多人的大规模、成建制的投降。别奇怪,这种事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时有发生,远了不说,就拿原有历史上的官渡之战来说,袁绍起兵时有十多万的人马,可是最后投降的就有七、八万之多。军队一但没有了战意,人马再多又能如何?

    至于公孙渊本人,在陆仁暗中的授意之下,到是让他带了点亲信随从从北路逃回辽东去,因为就目前的局势而言,陆仁需要辽东的这个实权人物逃回辽东去主持大局。

    除去之前的那些分析之外,陆仁主要是考虑到公孙渊要是死在了这个时候,相对懦弱的公孙恭很可能会顺势向陆仁求和议降。反正公孙渊死了的话,公孙恭可以把公孙渊“黑”掉的那些东西还给陆仁,然后再向陆仁陪个笑脸再赔点钱粮什么的,再把过错都推到公孙渊的身上……

    哦对,祸本来就是公孙渊惹出来的。但如果真要是发展成了这种情况,在政治层面上陆仁就不大好再继续与辽东保持一个作战的态势。而没有这个陷入胶着状态中的作战态势,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老曹方面会不会出兵去打汉中的安排。要知道西塞山一战结束的时候才只是建安二十年的二月初,老曹集结的兵马出发还没多久,随时都可以调回来再虎视辽西,这对陆仁谋求柳城的计划可不是什么好事。

    总之一句话,现在的陆仁有把握可以拿下柳城,但在拿下的同时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稳住跟脚,而在这个稳住脚跟的时间段里面,老曹的主力最好是去了汉中,不然的话陆仁拿下柳城之举,不过就是在给老曹作嫁衣而已。

    好吧,这些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就不再多扯了。只说在西塞山一役之后,邓艾统领的陆军折损了两千多人,再除去一直留在甘宁那里的两千火枪兵,邓艾现在的手头上只有六千余人的兵力,目前都留在了西塞山构驻防御体系。

    别小看这个地方,往东它可以切断辽东半岛与辽西地区的联系,这个不用多说,而往西的话,一但陆仁在辽西地区的情况有失,西塞山也可以阻挡住来自辽西方面的兵马进入辽东半岛,这有助于陆仁对辽东到时候的控制。

    甘宁的部队在完成了西塞山一役之后重新登船,回到了之前的地点候命。甘宁的部队主要是一万五千的海军和从邓艾那里调来的两千火枪兵,在紧急增援西塞山的时候,甘宁只留下了五千海军在辽东半岛的沿海一带虚张声势,另外的一万两千人还留了包括两千火枪兵在内的五千人帮助吕玲绮稳住菊花港的局面,然后七千海军以步兵的方式去对公孙渊进行合围。在战斗结束,慕容紫英的七千骑兵回到菊花港之后,甘宁的这些主力部队当然是要赶紧的回到船上,因为接下来陆仁随时都可能要发动对辽东半岛的作战行动了。

    而慕容紫英的七千骑兵回到菊花港的时候时间已经进入了二月,春雪已经开始渐渐的消融,之前步度根留下的近四万鲜卑部族也已经在准备回归草原的事情。这些人是不能强留在菊花港的,就算是想让他们依附过来,也得让他们先回一趟草原,让他们把部族成员都接过来才行。慕容紫英率领的骑兵及时赶回来,也是在确保在这些事情上别闹出什么治安方面的问题。

    再然后就是陆仁方面得到了两万多的辽东降俘,这两万多的降俘陆仁没有放归辽东,而是命令舰队全力作动,把这两万多的辽东降俘都给送到夷州来了。

    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件很让人不理解的事。一般来说,对于这种数量的降俘主要是三种处理方式,一是收编,二是放还,三就是……屠杀。

    陆仁对这两万降俘的态度有点收编的意思,但又不是真正的收编,而是花费大量的舰船运载力转送到夷州当苦力,而让人不理解的地方也就在这里了。其实把大量的降俘充当奴隶的事也算是常见,但是花费大量的舰船运载力与相关的给养,而且是千里的海程转运,这在许多人看来似乎就有些不值当,毕竟走几百里的陆路和走几千里的海路是两回事,中间的成本付出也差了个十万八千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