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器和装备,负担给养等费用,所以出征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平日还需承担为领主生产、纳税的任务,可以说是形同奴隶

    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弟也要编入‘怯困都’,也就是也就是汉人说的渐丁军。按照成吉思汗的法令,蒙古男子一到十五岁就是蒙古军中的一员,他们会跟随大汗转战万里,在王子、千户的指挥下奋战。征战时未满十五岁的“怯困都”虽然大多要留在后方的“奥鲁”里,协助“奥鲁”营中的妇女承担照顾马匹、牛羊的任务,承担武力看护的任务。

    除了童子军“怯困都”,成吉思汗还建立了少年军校。每一个蒙古那颜都要把自己的子弟送到成吉思汗身边充当怯薛军战士和质子,成吉思汗也积极从他们之中选拔人才。他一边让这些少年贵族子弟给自己服务,一边让他们旁听自己的军事会议,把自己的兵法教授给他们。但哪一个军官不来接受教育,而是呆在家里,那就要被处死。

    赵昺以为任何一个存在独立意识的人,都不会愿意失去经济和人身自由。如此不过是受到当下的制度和严酷的律法束缚才不得不屈从于所属领主。而一旦这些条件被剥除,那么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人身上都不会再依附于领主,子弟们也彻底摆脱了世代为兵,充当当权者炮灰的命运。

    如此一来,领主失去了对属下最有力的约束手段,也就无法再向从前那样对属民的绝对统御力,难以指挥获得解放的属民,也就失去了叛乱的基础。而摆脱依附的军户们则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只需向国家缴纳税收,不再承担双重的义务,经济情况得以改善,又怎会再随着旧主去参与叛乱,恢复到从前的生活。

    再说那些领主和那颜为了表示忠心皆需要将子弟送到大汗跟前当人质,虽然他们可能因此得到大汗的赏识而获得官职,但是这与在战场上丢掉性命几乎是想当的。退一步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都不会喜欢服从他人,而更加不会愿意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屈从。

    不过赵昺知道双方打了几十年,结下了血仇,从上到下都充满了不信任,不仅仅会因为些许诺就放弃前嫌,再说有些政策的实施也需要时间才能显现。所以现下他还需要这些领主和巴彦们的协助,且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牵制和约束,以免其背叛。

    当然最现实的方法就是以首领们的亲人作为砝码来挟制,不过手段要温和和隐蔽一些,向前代的中原王朝采用的方法一样——他们的子弟将以学习汉学的名义被送到杭州。实际上谁都明白是怎么回事,还是变相的去做人质,一旦其生出叛心,在京师的亲人们就会毫不犹豫的被处死……

    君臣深谈了一夜,次日清晨陈识时便受命去与投降的蒙元首领们商谈。而赵昺也没有闲着,他签发了一系列的诏令,封赏在此战中立功的个人和部队。下令大宴三日犒赏三军,开仓放粮赈济城中的饥民,拨下款项抚恤遭受兵灾的居民,稳定人心。

    与此同时,赵昺又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的行动。决定从一军三个师各抽调一个团的兵力分别镇守扬州、真州和泰州;陈凤林率领一军其余两个师并陆战旅,从水路沿运河北上夺取山阳,阻敌援军;而他则率领护军亲卫团和辎重旅,并计划编入降兵一个万人队,采用骑马的方式日夜兼程夺取盱眙。

    赵昺要求两路兵马要以最快的速度达成战役目标,不要理会小股敌军的骚扰,不必攻占沿途州县,避开严密防守的城市。只要先敌控制敌南下、北上的孔道,以淮河为界隔离两地的敌军,完成对两淮残敌的战略包围,待完成歼灭入侵江东之地后的各部北上,再行一一收复淮东州县,恢复大宋的统治。

    众将对小皇帝的部署没有异议,但是坚决反对小皇帝与降军混编北进,陈凤林也是一力请求互换攻击目标,让小皇帝率主力乘舟北上。可他们的请求被赵昺拒绝,而理由是他居中方便调度左右两翼的宋军协同作战,呼应淮西战场。无奈之下,陈凤林有从一军中选调了二千擅骑者编成一个加强团,配属给小皇帝一路北上,以保证其安全。

    诸事商议、安排一毕,在祥兴十一年的初一,赵昺在扬州城祭拜天地后,又祭了军旗。然后点炮出征,他率领的陆路大军以编入的降军一个万人队为前锋北上盱眙……

第1042章 大兵压境() 
扬州城已经被宋军攻下,但是常熟城还在激战中。八撒挥兵连攻数日,可以说是殚心竭力,却依然没有寸进。而宋军反而在吸取了首日战斗的经验,在西城墙外重新构建了一道防线。他们以城上火炮的射程为基点,利用山势梯次布置,用小部队占据制高点,环山修起战壕、工事。凭借城上炮台远程火炮和城外的迫击炮阵地的支援固守,封锁了上山的通路,控制了山谷,并用地雷封闭了林间的小路。

    如此一来,八撒企图利用虞山为跳板攻城的计划被粉碎,派出的攻城部队往往刚至山前就会遭到高地上火炮的轰击,工事中宋军交叉火力的射杀。他们也试图利用泄沟、树林的遮护隐蔽向前,可又踩上埋在那里的地雷,暴露了目标,山上宋军发现后便又有无数的手雷抛下,炸的他们人仰马翻,十不归一。

    在攻山连连失败后,八撒只能转而再攻西门。但此时宋军已经建立了前出阵地,不仅遭到城上宋军的杀伤,侧翼也受到虞山阵地上的宋军侧击,攻城一次次受阻,死伤成直线上升,现在城下堆积起了厚厚的尸体,攻城的士兵即便从梯子上被推下来也摔不死,翻个身还能跑能跳。

    三天之后,八撒当然未能如令攻下常熟城,而大军已然赶到。玉昔帖木儿见状是勃然大怒,一路行来他已经发现宋境内实施了坚壁清野,沿途村镇都人去屋空,粮食无处征集,水井也被填塞。不仅人没吃的,可以喂马的秸秆和荒野上的草木也被一把火烧了,牧马之地都难寻。

    一路行来无处补充物资,南渡的元军只能以携带的辎重维持,而玉昔帖木儿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受命攻占常熟的八撒身上,只要能攻下这座存储着宋军大量君子的城池,那么眼前的困难不但迎刃而解,且可为大军供应继续南下所需。

    可人算不如天算,八撒不仅未能攻下城池,反而损兵折将。玉昔帖木儿一气之下要将其斩首以正军法,在众将求情之下才免其死罪,打了三十鞭子戴罪立功。但他知道生气也无法改变缺粮的现状,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攻下城池。而他也明白指望不上已经士气全无的八撒,下令围城,连夜赶造攻城器械,次日攻城。

    第二天,八撒领命率本部人马加入了攻城大军。昨夜玉昔帖木儿听取了汇报后,以为西城已经建立其完整的防御体系,且有山地阻隔不利于大军展开,便将攻城目标选择在相对宽阔的东城和北城方向。分别由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塞散纳和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哈土孙率领,玉昔帖木儿率中军策应,八撒自然是归于本部。

    “参见都帅!”八撒带着几名亲随到本部中军候命,向哈土孙施礼道。而眼神向前看看,还真是人多力量大,十万大军伐木拆屋,收集物资。随军的工匠们也顾不得休息,制造攻城器械,一夜之间造出了数百架抛石机,数十辆攻城车,立起了高大的箭塔。他看罢却是心酸不已,自己若是早有这些家伙事儿,何至于如此。

    他们是前锋轻骑而来,除了随身的武器和给养外,并没有多余的物资,只有少数的工匠随行,根本无力制造这些大型攻城器械。攻城的头两天,八撒还能让工匠们早些云梯和爬杆等简单的器械,可后来也供应不上了,只能用从居民家收集耕地的铁犁头绑在长杆上,用勒勒车推着这些长杆前进到城墙下,他们一边躲在车子底下躲子弹和各种燃烧物,一边把带着犁的长杆伸出去,当犁挂住城垛后,他们再顺着竿子往上爬。

    缺乏的当然也不止是攻城器械,武器的损耗也极为严重,尤其是作用最大的箭矢。由于战事激烈,头一日就几乎消耗了所用备用的箭矢,此后两天只能在抵近城墙时才开弓放箭压制敌守军,而准备时间也大为缩短,以免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无箭可用,即便如此到了最后也所剩无几,根本再无力发起进攻。

    “八撒辛苦了,身上的鞭伤好些了吗?”哈土孙摆摆马鞭让其免礼,又指指身边让他到自己身边,看其精神萎靡出言安慰道。

    “些许小伤不碍事,还要谢都帅救命之恩,皆是属下无能,让都帅受累了!”昨日众将求情,八撒才被免了死罪,而作为自己直属上级的哈土孙自然也是极力为他开脱,他还是面带感激的相谢道。

    “咱们兄弟说这些话岂不见外了,只是我不明白为何兄弟怎么在这弹丸小城下受阻,且折损了诸多的兵马。”哈土孙等人的父辈皆是在忽必烈刚被封王,主理汉地时的直属千户,他们也自然作为质子入怯薛军。是以早已相识,跟着忽必烈南征北战,后来又相继继承父爵参加了灭宋的诸多战役。所以哈土孙深知八撒绝非是无能之辈,因而不解地问道。

    “唉!”听其问起,八撒未语先长叹口气,皱着眉头道,“常熟城已经重新修建,城池坚固,并驻有重兵。打了两日后才知驻守此处的是南朝御前护军,其不仅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作战顽强,绝非此前的南军所比。另外他们的火器犀利,尤其是火炮众多,威力甚大,可开山裂石远及里许,简直是避无可避,中者无不丧命。而我军远来,缺乏攻城器械,箭矢消耗又大,粮草又不济,皆难以补充。虽然不计伤亡攻击不断,却无法撼动此城。都帅还是要小心为上,谨慎用兵!”

    “哦,远来如此!”哈土孙听了点点头道,“御前护军乃是南朝小皇帝的直属亲军,理应跟随其左右,出现在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