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今几个将领要嚷嚷着只要造出几架巨型抛石机要砸塌城墙攻入城中时,玉昔帖木儿嘴上没说什么,心里也知道根本没有毬用。那并非是给抛石机加上“巨型”两个字,就能解决问题,只能说这种抛石机功能强大,可以抛出更大的石弹,但关键技术方面,说不上有什么突破性的创新。

    抛石机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大,大到一定程度,必然存在技术上的瓶颈,失去它本有的优势。怎样将庞大的装置布置到合适的位置,怎样准备足够的巨型石弹,怎样运输这些巨型的石弹,怎样将巨型石弹装置到机器上去,这些也都是问题。且这些工作会消耗太多的人力,每一发炮弹都需要许多士兵努力搬运,无疑会降低这种武器的使用效率,这种武器的实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另外玉昔帖木儿因为年纪小,无缘参加过西征和灭宋等大规模战争,但是作为将门世家,还是挺长辈们说过想以抛石机将城墙砸塌,几无可能,尤其是南朝修筑的坚城。

    南朝的城池一般都城墙高大,城基宽深,即便顶部也足够宽,更有甚者,城墙由夯土筑成,表面砌以砖块,并修成坡型。这种‘城厚、泥芯、有坡’的城墙对抛石机有着极强的防御力,抛射的劲道会被泥土的墙心所吸收。城墙还是斜的,表示从底部到顶部有明显的坡度。这也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水平抛射物击中城墙时会有一个角度,力量不是直接作用于城墙。

    所以抛石机在攻城时瞄准的目标首要是城头和城内的木制工事,攻击的既是建筑实体,也有标志着权威的城门,由于城楼是木头制成的,所以极易受损;再者抛石机攻击的目标是城上的人,通过对守城兵丁的杀伤,减少攻城的阻力;另外就是以此对守城者进行心理威慑,使其胆怯而放弃抵抗,当然石弹越大,对敌人的威慑力自然越大。

    玉昔帖木儿还知道攻占襄阳,即便动用由西域人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人所献的‘襄阳炮’,也很难对城墙造成严重的损坏,最后还是敌军被围困多年,在绝望之下以重贿为饵让守将投降,才得以攻陷城池。眼下的常熟城,虽然比不上襄阳城坚固,但也是新筑的城池,且兵精粮足,又有大军在侧随时可能回来增援,想紧靠抛石机‘吓唬’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还是寄希望通过挖掘地道克城。

    对于他们制造巨型抛石机的计划出于提振士气考虑,玉昔帖木儿虽没有阻止,心中却不以为意。但连夜返回的侦骑的回报让他心中十分不安,使他对自己的战略安排有些惊疑不定了。初到常熟时,他曾询问过八撒周边的情况,其禀告称侦骑已经搜索了周边三十里,未发现宋军踪迹,且居民也皆撤离。这让他稍微心安,但还是再次派出侦骑向周边五十里搜索,夜里侦骑陆续回返。

    据前往平江方向探查的侦骑报告,发现宋军禁军第五军及绍兴军、平江军、骑兵第一师、炮兵第一旅等旗号,兵力约有八万之众;昆州方向的侦骑报告,在昆州发现御前护军第三旅、第四旅、骑兵旅及秀州军、昆山军的旗号,兵力在六万上下;无锡方向则报告,发现御前护军第一旅、第二旅和润州军、常州军及江州军的旗号,兵力也不少于五万。

    玉昔帖木儿听罢脑袋嗡的一下,有点儿发懵了。若是侦骑带回的消息不错,宋军已经在江东,也是自己前进的道路上已经聚起了将近二十万的大军,远超自己的兵力。那么最现实的问题的就是,自己能够歼灭倍余的敌军,完成预定的战略目标。他明白以近期与宋军交手的经验来看,己方是无法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击败敌军的,尤其是宋军在有险可守或是有城可凭的情况下,而眼前久攻不克的常熟城就是明证。

    玉昔帖木儿看看案几上铺着的地图有些发愣,平江、昆山和无锡正是横亘在自己前进道路上的三座坚城,分居左、右和正面三个方向,想要绕过去直奔临安城下几乎不可能。因而他脑子中生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事不可为,且有被合围在此的危险,应该保存实力,迅速回撤。

    “呵呵,这小贼是在使诈!”玉昔帖木儿又看看侦骑带回来的情报,猛地一拍案站了起来笑道。他明白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指战场上情报工作的重要性。而身为一名合格的军事统帅,一定要大致知道对方的兵力、部署、后勤、士气以及战斗力水平,若是哪个将领能自信到完全无视敌方士兵数量的地步绝对是寻死。

    那么在怎么才能大致准确的得知敌军兵力规模呢?玉昔帖木儿知道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待一场古代已经发生过的战争,战争的胜负、过程以及兵力对比都清清楚楚,可战争双方在当时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些信息。这就需要不断的侦查,才能得到一些或真或假的、不充分的情报。

    而就算知道了敌方大致出兵总数,分配到每个具体战场的兵力又各有不同,仍需要侦察才能获得真实的情况。可是传递消息又会受到天气和交通情况的限制,兵力集结不可能整齐划一,通常是前哨站已经打响,大多数部队还在路上,不知什么时候会投入战场。所以说对双方将帅来说,战场形势都是瞬息万变的,需要不停的进行侦查工作,搞清当面之敌的实时兵力。

    但玉昔帖木儿知道任何一个将帅都知道这个工作不好做。首先,对手是不可能主动告诉你的,一般而言,带兵统帅都不希望对方掌握自己情况,兵力少的虚张声势怕对手发现,兵力多的想隐藏实力突然憋个大招。其次,指望双方对阵时目测也是不靠谱的。

    更重要的是,一场大战有很多分战场,双方主力不大可能全在一个战场展开,而且稍有经验的将领都不会把全部兵力投入正面。也就是说,在肉眼可见的范围之外,可能有一支劲旅正伺机而动,一旦估算错误,后果可能就是灾难性的。

    而要想得知对方的确切人数,最常规的方法是派细作或侦骑直接侦查。细作往往要打扮成老百姓甚至敌方士兵,想办法靠近或者混进敌营。侦骑行动敏捷,动作灵活,主要作用是远远哨探,以防敌人藏有伏兵,一旦抵进敌营观察,就可以从营帐的数量大致判断该处兵力。

    一般而言,正规军每个营帐都有固定兵额的,可能不同时代或同时代不同军队有所不同,但探子一般都是经验丰富的家伙们,根据经验不难推算出大概人数。当然了,细作遇到的也有可能是不按套路出牌的军队。比如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就连他们的将帅都不一定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在这种情况下,细作也只能模糊计算,凭直觉说个数字交差了事。

    除了派细作刺探外,还可以通过审问战俘了解敌方情况。可这个方法也不一定靠得住,首先如果被俘者身份太低,在其身上能得到的情报就非常有限,而且难保对方不会提供假情报甚至故意设计。一旦失误就很容易陷入绝地,结局往往都很惨。另外要想真正了解敌人,最好的方法还是在敌营中安插高级内线。和前面的方法比起来,内线法门槛要高得多,好的内线可遇不可求,可一旦成功那就是致命一击。

    总而言之,除了亲自去数在战场上压根就没有绝对可靠的方法,能对敌军兵力进行准确统计。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情判断也是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全方位的敌情侦查,而且需要不停去侦查,时时保持更新。

    现下玉昔帖木儿冷静下来以后就发现自己险些中计了。据早就派往江南的探子探知的情报,宋军的编制和人数早已不是秘密,他们禁军共有十个军,每军约三万人;御前护军有八个旅,每旅约有九千人;另外每府编有一个师的厢军,人数根据情况的不同多少不等,多着万人,少者不过五千。此外就是水军,但部署在沿海和江湖,不参与地面作战,至多负责运输兵员和辎重。

    因此玉昔帖木儿知道宋军除了担任守备的部队,能够征调作战的部队大概就在三十余万,而当下情报显示,他们投入江南和江北的部队已经远超这个数字了……

第1047章 举棋不定() 
玉昔帖木儿信奉汉人常言的‘多算胜,少算不胜’。他从侦骑带回的情报中发现了个破绽,宋军一些军队应该在扬州,这是出发前再三确认过的,不仅通过观察侦骑在外围侦察所得,且得到了多次‘深入’宋军大营谈判的马绍首肯。此外还通过往来于运河中的辎重船装卸物资和粮仓的数量进行过估算,多方面印证才做出的判断。

    即便玉昔帖木儿以为即便自己在南渡时泄露了行踪,被宋军侦知及时回援,但他觉得除非宋军会隐身术,踩着风火轮可以日行千里,否则绝无可能先自己一步回援江东。再者扬州城中尚有数万守军监视着城外的敌军,其要撤军,其不可能发现不了。

    所以玉昔帖木儿为那些出现在周边的宋军番号绝对不是真的,而是对手在故布疑兵。在江东兵力空虚的情况下,为吓阻自己的大军才虚张旗号,可没想到反而暴露了心虚的尾巴,让他窥破了其中的玄机。至于那些出入军营的人多半是临时聚集起来的逃难百姓,冒充兵丁虚张声势为在扬州城下的宋军回援争取时间。

    想通了这一点,玉昔帖木儿立刻心安了,可突然又觉不对,这常熟城中守城的是南朝御前护军五旅,其旗号也曾出现在扬州城。通过几日间的战斗情况来看,其战斗力绝非是地方厢军和临时召集的乡兵可比的,他们战术运用娴熟,作战顽强,指挥得当,那非是可以冒充的,绝对是宋军最精锐御前护军。即便用其是临时奉命前来常熟随船押运物资,恰巧赶上了,而整编制的前来又有违常规了。

    “难道是作战计划被小贼窥破,已经悄悄的从扬州城下撤兵,秘密潜回江东了?”想到此,玉昔帖木儿心又狂跳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