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相还请言明,是谁欲夺帝位?”陆秀夫听了暗暗松口气,施礼相询道。

    “便是益阳郡王,有人欲立其为帝。”文天祥悠悠地道。

    “这……这不可能吧,其即无根基,又无诏命,如何夺取帝位。”陆秀夫觉得这太不可思议,结结巴巴地道,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是那个畏畏缩缩的乡巴佬。

    “其背后当然有人支持,否则其如何能轻易通过审验,如何能住进前福王府,又如何可以参加元旦大宴的?”文天祥反问道。

    “这……吾居然受了他们的欺骗!”陆秀夫想了想颓然地道,“陛下曾有旨寻找离散的皇家宗室子弟,后有人称找到了益阳郡王,称经过老宫人的辨识可以认定。吾错在未亲自询问验看,便令人安置,使得后边一错再错,若非文相提醒,吾还不知居然有此等事情。不过仅凭此其也无力争夺地位啊!”

    “陆相可知幕后主持此事的人是谁吗?”文天祥没有再追问,而是问道。

    “细想之下应是户部姚尚书,其称是在清查户籍之事发现的益阳郡王,并与工部魏尚书一同寻访确认的。而照例应是报之礼部,让后由宗正司查对碟谱,勘验玉牒。但吾想原宗正司所藏碟谱皆被蒙元抄走,且其称玉牒在躲藏中遗失,便没有深究。如此姚尚书和魏尚书两人皆有嫌疑,但只凭他们两人也无法做成此事。”陆秀夫思索片刻分析道。

    “陆相所言不错,但他们幕后尚有一个人,其却有能力搅起风雨!”

    “那幕后之人又是谁!”

    “陈宜中!”文天祥轻声道。

    “其回来了?”陆秀夫不敢置信地道。

    “对,有人向陛下密报发现其行踪,他就藏身于京城之中!”文天祥点点头道。

    “其最为奸诈,又擅于阴谋,朝野上下不少与其一党,看来一场风波已经不可避免了!”陆秀夫长叹一声道。

    “是的,其人不仅阴邪,且能言善辩,今日堂议恐怕就要有人向咱们发难了。”文天祥轻笑道。

    “嗯,他们欲行谋反必会先行夺权,才可与陛下抗衡一二。”陆秀夫深以为是地道,“文相,不知陛下可有圣谕,如何处置此事。”

    “以静制动!”文天祥道,“陛下以为行朝初回江南,一起应以稳定为要,不宜引发党争,使朝廷再次陷入动荡,因此非到不得已不可擅动兵力。”

    “既然陛下已经胸有成竹,吾也就放心了,那么今日堂议讨论威胜军一案就不仅是要向你、我发难,可能还要针对陛下了。”陆秀夫摇头苦笑道。他也非笨人,经文天祥提点将事情前后串联起来,已经想清楚了事情的基本脉络。

    陛下进入江南后便实施严厉惩处汉奸、叛官的政策,这吓坏了不少身有劣迹的士人。他们不仅难以重回朝廷,且面临着抄家灭族之祸。而朝中也有些人对陛下不满,但在琼州时不得不隐忍,可到了江南他们便以为机会到了,但是要想飞黄腾达最为简便的方法就是另立新君,换掉‘精明’的小皇帝,双方目标一致当然是一拍即合。

    而这些心怀不轨之人当然也明白小皇帝在朝中声望甚高,绝非轻易可撼动的,那么就需要一个‘德高望重’之人主持此事。陈宜中曾为行朝宰相,掌握军政大权,又有拥立之功,当然是最佳人选。其又是不甘寂寞之人,也面临着被追究弃国而走的责任,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掌握权力。

    但是若想达到专权的目的,一帮人都清楚还能摘掉赵家天下的牌子,那么就需要一个软弱、平庸的皇帝当幌子。选来选去就想到了赵孟启,其岁数虽然大了些,却足够平庸,且又有济王赵竑做过太子却又蒙冤而死的典故,还政于其也算说得过去。

    不过这些人也不傻,军队掌握在小皇帝手里,而执掌枢密使的张世杰在他们看来已不可靠。要想达到目的只能是依靠‘民主’的力量,通过舆论的压力迫使‘失德’的小皇帝自己下台,或是利用杨太后将其废黜。于是先想方设法的阻止小皇帝进入临安城,给人造成一种其尚未亲政,只是在大臣们辅政的状态下才取得胜利的假象,给人非其之功的错觉。

    当小皇帝率军出援西线的时候,他们以为机会到了。此刻城中只有陆秀夫一人坐镇,其心腹刘黻和应节严皆远在琼州,而一向敢于直言的文天祥又在鄂州。于是中书和尚书省的重任皆压在他一人身上,公务都忙不过来,只要稍用手段就能将其糊弄过去,于是他们利用小皇帝寻找宗亲的旨意先推出了赵孟启这个傻子,然后让其入驻福王府,表明其正统的身份。

    而后再借元旦大宴皇帝不在,可由皇室子弟主持的惯例,进一步把赵孟启推到更高的地位之上,并上书皇帝任命其为临安府尹。这样不管成与不成,此举皆可昭示朝野赵孟启‘皇嗣’的地位,一旦有变其就能登上大宝,成为下一任的皇帝,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

    恰在此时小皇帝在返京的途中突然抱病滞留在芜湖,只有文天祥独自返京,这些人可能一时搞不清楚真假,却感到真是上天眷顾,若是其一病不起就此归西,便省去了许多麻烦,顺利成章的将赵孟启推上皇位。不过也不能排除其能康复,而文天祥又传旨称要三堂会审威胜军案,让他们正可借此给小皇帝按上一个滥杀功臣的罪名,从而引发朝廷上下的危机感,不死也要将其赶下宝座。

    陆秀夫想到此不禁暗自庆幸,陈宜中一帮人千算万算也没有想到小皇帝早已洞悉朝中发生的一切,推测出他们想要做什么,并便开始布局,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而文天祥的归来就是联络朝中的众臣,以免引发危机,并钳制自己,若是发现有不忠的行为,只怕其就会亮出密旨,先将自己扣押。

    而更让陆秀夫感叹的是小皇帝远在数千里之外,却对京中之事了若指掌,并早已制定了周密的计划,现在迟迟没有动手,不过是想看看他们的表演,辨别忠奸,否则这些人只怕早被以谋逆之罪抄家灭族了,而这个理由并不需要什么确凿的证据……

第801章 堂议() 
大“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原本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参拜皇帝的一种形式,古装影视剧中常出现的“朝参”实是一种御前会议或内阁会议,有点类似于今常委会议,时间不长,但相对频繁。到了唐代,“朝参”变成了“常参”,每日或隔日举行,成了制度化,以后演变成了早朝。

    “集议”则由“三公”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皇帝一般不参加。集议实际上是应皇帝的要求或同意才开的,其规模可大可小,参会者的范围比朝参复杂。集议通过的议案都是要认真执行的,与今代表大会的功能有点接近。唐代政事堂号令四方,其发出的帖子被称为堂帖,直到宋朝初年,当时堂帖还被认为势力比敕命还重。

    到了宋代皇权日重。政令的出台,一般是宰相先就政务提出一种设想和建议,写一条陈。呈送给皇帝,由皇帝决定。这被称为“面取进止”。但后来皇帝下诏,中书政事堂不得出堂帖。再往后又决定一切政令都得要依照敕令行事,中书政事堂按照皇帝的意见拟定诏书,从此宋代的政令诏书的决定权不再属于宰相而是完全归于皇帝了。

    当前两位丞相受命召开堂议,议定组成审判班子明审威胜军都统秦林锋贪赃枉法一案,但几次集议都未能形成决议。久拖不决之下,主持朝政的陆秀夫也十分上火,可今天文天祥一番话让他明白了,原来有人明着是为难自己,实则是与小皇帝较劲儿,把自己夹在了中间。可他也明白既然文天祥明挑了,那么自己就必须做出决定。

    陆秀夫有些想不明白像陈宜中这样的官场老手为何看不清形势,如今早已不是十年前,其可以一手遮天,将皇帝和满朝文武都不放在眼中的时候了。而其也不想想早在多年前小皇帝尚未登基,势力羸弱之事,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都不敢踏上琼州岛一步。

    十年后的小皇帝早已‘监国’多年,麾下良臣、谋士如云,将兵数十万,其威望无人能出左右。别说其是在又太后懿旨,众臣拥戴之下继位的,当下就是像唐太宗那样得位不正,弑兄杀弟得来的皇位谁又能撼动。而其在军中的地位更为稳固,马鞭所指众军无不向前,就说驻守临安的倪亮若是知晓得有人不利于皇帝,只怕连陛下的眼色都不用,就能亲手将他们都剁了。

    再说陈宜中当政之时,为了能独揽大权驱逐忠良,任用私人搞得行朝上下上下离心,屡战屡败,连连失地,最后只能行朝海上。可到了最为紧要的关头,其却弃国弃君一走了之,所为令上下不齿。两厢对比,陆秀夫心中已有计较,无论于公于私都要站在皇帝这一边。

    宋朝政府虽然施行三省六部制度,但是几经改革部门逐渐被精简,在孝宗乾道八年,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照旧。除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虚称。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尚书省之制已废于无形,实际上这也是三省合一。从此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六部,奉命执行政务。

    赵昺当政依旧照此实施,仍以左、右相、知枢密院使,御史中丞和六部主官为宰执,集议也就是这些人参加。而说话间,各路大神都陆续到达,济济一堂按序落座。但人们今日却发现了有些不同,在政事堂值守的居然是御前护军都统倪亮,其全副武装肃立在门前,有明眼人看出他腰里挎的正是缴自张弘范的那口刀。

    “诸位同僚,本相与右相已经议过,三堂会审定于五日之后,台谏邓中丞、刑部邓尚书及大理寺垄寺监主审此案。”陆秀夫没有像此前那样问众人的意见,而是直言了当地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