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望自小皇帝于先帝陵前继位之时,行朝屡战屡败,不得不避于海上。而陈宜中的出走更是再度削弱了行朝的实力,彼时张世杰以枢密使身份总领军政,众文臣或是依附,或是敢怒不敢言,说朝廷命悬一线并不为过。其这时力挽狂澜,大厦将倾之时,连败蒙元大军,才获得了喘息之机。

    接着行朝琼州,小皇帝凭借自己的才智和魄力,不仅成功收回了权力,还解决了行朝中的诸多积弊,率领军民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其文治武功,不仅陆秀夫不得不叹服,满朝文武又有几人不敬服,可以说小皇帝的智谋和能力不输太祖,比之前朝历任皇帝强之数倍。

    而当前小皇帝离朝‘休养’,太后临朝听政,朝中上下虽也运行平稳,并未出现什么乱子。但是陆秀夫明白,这不是太后有治国之才,恰恰是小皇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且其并未远离京师,仍暗中左右着朝政,使宵小不敢乱动。

    可要是因为大婚之事,使得小皇帝迟迟不能还朝亲政,陆秀夫不敢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效忠陛下的军队会不会因此发动‘兵谏’,清君侧、拥小皇帝亲政。想得明白后,他觉得无论是为民为国,自己这个首相此刻都要站出来,即便触怒小皇帝也要促成此事,其这个婚是结也得结,不结也得结!

    于是在集议上,陆秀夫说话了。他称旧制不可守,礼法也要应时而变。当年司马光正是顺应了时变修订了《仪礼·士冠礼》,对程序加以简化和变通,使之易于为上至君王朝臣、下至平民百姓掌握,从而能够推行天下。而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不过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只是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已,此外并无创新。

    因此陆秀夫以为皇帝的冠礼应参照司马光的《仪礼·士冠礼》行之,且陛下乃是不世奇才,今又逢乱世,不必过分拘泥与旧制,而应顺应时事,尽快让小皇帝亲政,总领军政才是正理。其意思反正也就是说特事特办,国民乃是一切之本,国亡民散,什么礼节都是无用,眼下就是‘非礼’也要让其尽快亲政。

    大家听了觉得陆秀夫的话不无道理,当下什么事情最重要?恢复中原,驱逐鞑虏才是重点,而为达成目标礼法也要为此事让路。而当年司马光重新修撰礼仪,也正是痛感于当时佛教盛行,对儒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这次主张要在全社会复兴冠、婚、丧、祭等礼仪,以此弘扬儒家文化传统。他们为何就不能仿其行之呢?

    大家统一了思想,事情就好办了,很快一份有关冠礼的实施细则就出台了。然后呈给太后御准,请了懿旨,便由太史局选好吉日,太常寺参考旧礼,官吏置办冠礼需要的相关仪物,在文德殿为皇帝举行冠礼。当然冠礼之前,要请皇帝奏告天地、宗庙,又遣使分别祭告社稷、诸陵、宫观等。

    对于这份简化版的冠礼,赵昺还是基本满意的,不仅花钱少、程序简单,且自己也少了许多麻烦。冠礼当天,文武百官按上朝次序站立,礼直官、通事舍人、太常博士引掌冠、赞冠者就位。以太常卿掌冠,以阁门官赞冠。然后他依礼“三进”:一进折上巾,再加梁冠,三加旒冕,然后到东偏殿换上朝服就位便结束了。

    本来依照礼制还应由礼直观再读一份敕书,而其宣读的这段内容是赐予皇子的表字,意思一方面表示了长辈的期望,另一方面表示其已经长大成人。但是这道重要程序此次也省了,只因为大宋历代为皇子取表字的甚少,且即便取了谁又敢直呼皇帝其字,那不是疯了,就是活腻了……

    排除了又一道障碍,赵昺的婚事进程也开始加速。祥兴八年十月初十,皇太后诏:以皇帝纳后,令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两省与太常礼官检详古今六礼沿革,参考《通礼》典故,具为成式。群臣又议勘昏,御史中丞邓光荐请不用阴阳之说,右相文天祥亦言不可,太后纳之。

    八年十月二十日,三省、枢密院言:“六礼,命使纳采、问名、纳吉、纳成、告期,差执政官充使,侍从官或判宗正官摄宗正卿充副使。以旧尚书省权为皇后行第。纳采、问名同日,次日纳吉、纳成、告期,。纳成用谷圭为贽,不用雁。‘请期’依《开宝礼》改为‘告期’,‘亲迎’为‘命使奉迎’。纳采前,择日告天地、宗庙。皇帝临轩发册,同日,先遣册礼使、副,次遣奉迎使,令文武百官诣行第班迎。”

    礼部尚书徐宗仁又言:“据《开元礼》,纳采、问名合用一使,纳吉、纳成各别日遣使。今未委三礼共遣一使,或各遣使。又合依发册例立仗。”太后诏:“各遣使,文德殿发制依发册立仗。”同日诏,左相陆秀夫撰册文并书。学士院上六礼辞语,纳采制文。

    赵昺此刻成了一个旁听者,朝堂上热热闹闹都与其无关了。他听着也只剩苦笑了,按说这些程序往往需要耗时数月,甚至年余。不知道是他们担心自己变卦,还是急于让自己亲政,反正一切都打破了常例,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前行着。而这六礼其实与现代多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更为简单,或是复杂了。

    所为纳采,即请媒人去探探口风、虚实。古人认为,大雁“夫唱妇随”,感情专一,值得学习;因此,纳采时拿一只大雁作见面礼。不过众人觉得小皇帝大婚乃是百年盛事,不能光拿只大雁去蒙事儿,所以改为谷圭。意思就是男女两家,在议婚前相互了解,确认对方家庭清白,身体健康,品貌端庄,家教良好,门当户对时,由男家备酒、肉、面,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方家收下礼品,就算是允诺议婚,双方就可以进一步接触了。

    问名便是通过“纳采”女方允诺议婚后,男方家主动将写有男子姓名、出生年月日时的《庚书》,请媒人送往女家,并询问庚书。双方庚书互换后,男方请算命先生推算“命相”是否合适。合则开亲,不合则作罢。纳吉即送礼订婚,男女二人“八字”相合,男家就正式备礼请媒人持《聘书》登门求婚。

    应征即送聘礼正式订婚,男家收到女家允书后,择吉日携礼物由媒人陪同男家父子到女家拜认亲家正式订婚。女方则回敬未来的女婿双数的礼钱,女子通过媒人回赠男人以自己亲手缝做的鞋子或绣帕等为订亲信物。此时,词婚的男子、女子是不允许公开会面的。双方正式订婚后,男方还要备办酒席,以《团书》告知亲友订婚成功,并宴请亲朋好友。

    请期即议订婚期,而结婚日期则由男家请人择订,婚期择定之后,由男方以父母的名义书写《请书》派媒人专程送达女方。亲迎是六礼中最后一礼,即由新郎亲自迎娶新娘,所以又称完婚,一个漂亮的女人便进入皇帝的后宫而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与民间百姓结婚在程序上大体相同,但皇帝绝不会亲自去迎亲,而是让皇后的娘家人隆重地送上门,也就是所谓的用开元礼,以此使皇帝由被动变为主动。

    当然这些礼数只限于皇后一人才有,被选上的妃嫔却是没有这待遇的,她们虽看着地位崇高,其实也就相当于民间的妾,而地位更低的也就是通房丫头了。所以被选上皇后的女方,自然也能接到皇帝派人送来彩礼,且每项活动都会送礼,且比民间不知道丰厚多少倍。

    而为了能让赵昺宽心,不必在金钱上操心,太后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五十万贯相助,朝廷也从关税中拿出半数二百万贯作为他的婚礼开销。而他觉得是这些人是担心自己因为财政问题再出幺蛾子,才纷纷慷慨解囊。而赵昺转念一想,当年他是与陆秀夫有协议的,这关税本来就是要作为内藏库的收入的,只是收复江南后体谅朝廷花费巨大才没有催收,现在却成了他们相助的了,这真是岂有此理!

    不过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赵昺也无心与他们计较了,反正先把钱弄到手里再说。而他操心的事情还很多,尤其是李三娘,其家远在琼州,父母兄妹一时也难以赶到,只有表兄吴勤在京,可以其级别和财力难以在京中置办像样的府邸,可在大婚之前又不能住在宫中,还要另择居所。

    而一切要等其母兄来到京中经过敕封后,才可以赐宅子,让李三娘在京中有有个娘家。至于其他人赵昺却不操心了,那几家都是世家,颇有些积蓄,在京中买处府邸还是没有问题的。只有雷妍家条件差些,不过太后也已下旨发还了其家在京中的旧邸。

    赵昺想想总不能让李三娘回到军中待嫁,而此时赐宅又过于显眼,于是便将其安置在应节严家**着。一则‘报复’下老头儿对自己多年的压迫,再则也能抬高下李三娘的身份,且免了那些乱七八糟的闲话。另外还有可能敲诈老头儿笔嫁妆钱,让自己心里也舒服点儿……

第879章 非他人所比() 
    ≈bp;≈bp;≈bp;≈bp;不比不知道,回到宫中后赵昺更觉难受,觉得还不如在庙里待着自由、舒坦。他大婚的消息以明旨昭告天下后,自己当下的任务就是由礼部的官员教导大婚的规矩,此外就是拆阅各处送来的贺表。那些军中和地方的大吏皆是自己的铁杆亲信,当然也知道自己的规矩,不敢送金银财物,只能选些稀罕之物送来,并请旨回京希望参加盛典。

    ≈bp;≈bp;≈bp;≈bp;由于马上要迎接新到的女主人,东宫也在重新整修,将原忻王府的正殿改建为慈宁宫,作为正宫皇后的住所。同时还要收拾出几座院落,安置几个妃子。另外每处都要配备女官、内侍和宫女,教他们学规矩,所以整个东宫有些乱哄哄的。

    ≈bp;≈bp;≈bp;≈bp;虽然这些杂事自有太后和王德操心,但是赵昺看着心烦,那烧的都是钱啊!于是本着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他便搬到苑中的芙蓉园中的香远堂中居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