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一样了,不过郑虎臣送来的只是内议,兵部机宜司送到的却是蒙元明发的诏令,两者能一样吗?”赵昺笑笑道。

    “官家,蒙元朝廷如此大规模调整是为什么,对我们是喜还是忧啊?”王德皱皱眉好奇地问道。

    “当然是喜事了,蒙元要乱了!”赵昺笑出声来言道。

    “官家怎知蒙元要乱了?”王德更为惊诧地道。

    “汉法派失势,桑哥主政岂能不乱!”赵昺在桌几上重重拍了一下站起身望着激荡的湖水言道。

    蒙元政局的变动,其实也是赵昺谋划的一部分,看似事情是因汉法与蒙古守旧派的争端,说到底其实还是钱的问题,而这也早在窝阔台为汗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此时只不过是他顺势而为,顶多是放了点儿催化剂而已。

    赵昺作为后来者,自然知道元代作为一个异族征服者建立的政权,其吸收了诸多民族的文化,从而导致政出多源,但回回法与汉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大源流。终元一代,蒙元政府除了要竭力保持蒙古草原政权的特质以外,总是力求在回法与汉法之间达成某种平衡,以充分发掘出两者的优势和特长,由此形成了蒙元独特的多元政治格局的历史现象。

    因此行回回法还是行汉法是蒙元时代所有君主必须面对的一个严肃的问题,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元朝统治者无法坚持某个固定的政策,使用汉法还是回法,一般都是根据皇帝个人的好恶或当时实际情况来定,这就使得这个问题变得很复杂,后人认识尤为困难,而这种多元的政治格局的基本形态一直保存了下来,终元不变。

    忽必烈可以说为蒙元推动汉化的始作俑者。蒙哥即汗位后其主管“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使得忽必烈自乃马贞称制元年就已经接触到了汉文化,他命海云禅师去漠北讲佛法,且问其“佛法中有安天下之法否?”海云则要求他“求天下大贤硕儒,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并将自己徒弟刘秉忠介绍给了他。

    自此,忽必烈开始储儒养士之道。此后姚枢、赵璧、窦默、张德辉等名士相继进入他的幕府中,他十分欣赏儒学,对儒士说:我虽未能即行汝言,安知异日不能行之。忽必烈掌管汉地以后,又有商挺、许衡、郝经、宋子贞等人先后应诏而至。

    随着这些中原人材的加入,忽必烈建立了一个以儒士为主的金莲川幕府,保护并且发展儒学事业。此后他又接受了“儒教大宗师”的称号,表明忽必烈将自己塑造为一个由中原正统文化支持的中国之主的决心。而金莲川幕府为忽必烈建立元朝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事实上,这些儒士不仅积极给忽必烈献计献策,还帮助忽必烈有效地治理了中原汉地,由是其益重儒士,任之以政。为进一步在中原推行汉法取得了经验。儒士姚枢向忽必烈进言:“今天下之广,人民之众,财富之阜,有如汉地者乎?……异时廷臣问之,必悔见夺,不若惟手兵权……则事顺理安”。

    姚枢的建议对忽必烈很有帮助,此后不久,蒙哥果然对忽必烈势力的扩张有所怀疑,派遣阿兰答儿钩考汉地财赋。儒士们又策划忽必烈入和林觐见蒙哥,消除了蒙哥对忽必烈的猜疑。在这一时期的中原汉地,汉法派阵营空前强大,回回法在中原地区实行受到遏制。

    忽必烈即位以后,“祖述变通”,对原来以草原官制为主的大蒙古国进行改革,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对全国进行统治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统、至元之初,忽必烈对以其“藩府旧臣”为主体的这批儒臣十分信任和重用,实行了卓有成效的汉化政策,建元表岁,建构新型的政治制度,在军事上建立了一支杂糅蒙汉军制的武装力量,并仿照中国传统建立礼仪制度。

    不过好景不长,汉法派对于言利统统反对,没有更好的方法也不想采取措施解决元政府面临的财政问题,他们与忽必烈的关系逐步疏远。阿合马等回回理财大臣则利用忽必烈的信任,拉笼理财之人,谋取个人私利、贩卖官爵。这些行为与传统汉族儒臣所理想的儒治完全相背,因此受到大部分儒臣的反对。

    安童时任首相,能荐用和亲厚儒臣,崇尚汉法,政刑宽平,故有贤相之誉。这些儒士集中在太子真金和丞相安童周围,形成了一个主张汉法,反对理财之臣的政治势力。至元二年到至元六年之间,儒臣支持和辅佐丞相安童,加紧制定完善各项制度,推动忽必烈在行汉法的路线上继续前进,稳定汉法派在中书省的地位,与阿合马集团形成对抗。

    回法派和汉法派之间就此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而赵昺清楚回法与汉法的主要分歧其实还在于对理财的态度。

    回法注重理财,符合了忽必烈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后,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而实行的“理财助国”方针,但是,回法在理财的过程中完全不顾民间的承受能力以及国家法度,并不利于元朝国家政权的运行和吏治的完善,汉法派对之极力攻击,不是没有道理。

    可就汉法派来说,汉族儒臣虽在建立各项制度方面可以说是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在国家政权建立之后,对于国家财政困难的现状,他们的认识并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对于理财的观点与忽必烈正好相左,这才是导致了忽必烈对他们的疏远的主要原因。

    阿合马在政治斗争中被杀死后,忽必烈别无选择的实行了二期儒治,但是儒臣们对于理财的观点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以至于阿合马死后,朝廷之臣讳言财利事,皆无以忽必烈裕国足民之意。使得在阿合马时以贿进的卢世荣得以为所用。其一上台,马上就以阿合马专政时所用大小官员,二期儒治旋即而亡。

    赵昺清楚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十分复杂,尤其是经历了这个时代的洗礼后更是深有体会。蒙元两派的争执之所以难以调和,首先在文化方面,此时期回汉民族所崇尚的两种完全异质文化,汉族儒家文化和回回人的信仰之间存在隔阂,在其共处中,必然出现种种误解和冲突。

    文化的差异使得汉回两者之间在统制政策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回法主张个人拥有财富,创造财富,诸回回官员将其运用于国家之上,导致了他们对“包税制”、国家垄断等可以“开利源”政策的偏好;而这恰好和儒家主张的民本和“藏富于民”的思想相背离,因此两者在对中原汉地如何进行统治时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再者,在官员自身道德修养上,崇尚程朱理学的汉人儒士主张“修身治国平天下”而以修身为本,但是大部分回回理财官员往往是“亦官亦商”,以官为商,因此食利是他们最大的追求,故回回官员多贪赃枉法、恃宠邀权、党群为奸,这也是造成汉人汉法派官员和回回法官员之间水火不容局面的一个原因。

    此外有元一代的回汉冲突也是由于蒙古贵族的统治政策所决定的。蒙古人人数不及汉人的二十分之一,要完成对汉族地区的统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蒙古人不仅需要汉族士大夫参与政权中,也需要用回回人来平衡汉人政治势力,实施以回回人治汉地,而以汉人治回回地的统治理念却贯穿了整个蒙元时代……

第1014章 棋在局外() 
“官家,左相和右相有要事请求觐见!”正当赵昺为蒙元汉法派失势而激动时,有小黄门进来禀告道。

    “哦,这暴雨如注,两位丞相怎么来了?快请!”赵昺听了有些惊诧,一时也猜不出两人为何而来,可想着必定也是大事。他一边让人传谕有请,一边让人收拾下,布置桌几座位,准备茶水。

    “陛下真是好雅兴,在这大雨中也能安然自处,批阅公文!”陆秀夫两人在小黄门的引领下沿着廊道来到四面亭,他看看桌几上的一摞公文便明白了,笑着施礼道。

    “免礼,朕哪里会什么文雅之事,只是屋里太闷了,这里四处通风又凉快!”赵昺连忙抬手让他们免礼,又吩咐小黄门道,“快拿丝巾给两位宰相擦擦,勿要着了凉!”

    “无妨,无妨,这些日子是太过闷热了,淋淋雨确也凉快!”陆秀夫接过递过来的丝巾擦擦脸上的雨水笑着道。

    “是啊,天天雨下个不停,滴滴答答让人心烦!”文天祥也凑过来言道。

    “文相是政务缠身,被各地的水情弄得心烦意乱吧?可这也不能怪在雨水上啊!”赵昺笑笑打趣道。

    “还好,还好,鞑子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却也在兴修水利上下了些功夫,才使得没有酿成大灾,倒也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文天祥苦笑着自我解嘲道。

    “坐吧,先喝些热茶,只怕以后没有这便宜事儿了!”赵昺招呼两人坐下,小黄门送上刚煮好的茶,摇摇头笑道。

    “陛下想来也知道蒙元朝中人员更替的事情了!”文天祥与陆秀夫对视一眼才相询道。

    “嗯,二位宰相冒雨而来也不是陪朕来听雨的吧!”赵昺也不是傻瓜,只凭他们的眼神中便也觉察到他们二人很可能也是为了蒙元高层变动的事情来了。

    “呵呵,什么也瞒不住陛下,臣与文相前来便是想与陛下商议此事。”被小皇帝叫破来意,陆秀夫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笑笑后肃然道,“当下蒙元汉法派失势,伯颜北调和林主持西北军务,而以玉速帖木儿主持两淮军务,又以近臣月赤察儿兼领枢密院,是不是要再次大举南侵?”

    “不会,蒙元不仅不会南侵,反而会派员来议和,并再议开榷场之事!”赵昺喝了口茶摇摇头道。

    “陛下为何如此判定?”文天祥见状,不知道是小皇帝嫌弃煮的茶不好喝,还是已经掌握了蒙元的意图,不解地问道。

    “那文相以为真金大动干戈是为了什么呢?”赵昺反问道。

    “此次真金对中书和尚书两省宰执进行调整,应是因为伯颜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