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换。

    第二种是通过鼓声不同的频率来表示不同的进攻速度。一般有三种不同频率的鼓声:一步一鼓是要求步伐整齐,缓步前进。十步一鼓是要求快步前进。当鼓声连续不断时则意味着要发起冲锋。

    第三种是用不同的击鼓次序来指挥不同的兵种。《司马法》中提出的七种鼓法就包括:“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卒”几个部分。这说明在作战时,主帅会使用不同的击鼓次序或特殊的鼓来对专门的单一兵种进行精密指挥,这代表中国古代军队的军种分化和军种配合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第四种是用鼓来控制军事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中常说的一鼓整顿兵器,二鼓练习列阵,三鼓吃饭,四鼓检查,五鼓列阵。就说明金鼓声业已包含了整个行军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除此之外,鼓还要和其他乐器配合发出更复杂的指令。而鸣金收兵中的“金”并不是像一些影视作品中演的那样只是一块金属。称作“金”的乐器就有四种,且使用方式也是多变,每种乐器都有独自代表的命令,同时还要与鼓进行配合使用。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饶止鼓,以金铎通鼓,就是指用金錞调和鼓声,用金镯节制行军时的鼓声,用金铙停止行军时的鼓声,用金铎示令军鼓齐作。

    除了乐器和乐器的配合之外,金鼓还要和旗帜进行不同的搭配以完成不同的阵型。如鼓一鼓树黑旗则列曲阵等等。这些都使指挥讯号更加复杂,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到了此时,中国军队对已经非常复杂的金鼓系统又有进一步的进行了发展。

    中军元帅击响颦鼓,受命的鼓人鼓三通鼓,两司马摇响铎,军帅摇旗,士卒由坐姿改为站姿。鼓人连续击鼓,军队向前前进,公司马敲响镯来配合调整士兵每步的间距。鼓人击鼓三通,两司马用手捂住铎口摇铎,军帅放下旗帜,全军停止前进。鼓人击鼓,卒长敲响铙,全军开始撤退。

    而战国时期诡道对军事发展的影响越发明显,在很多时候,将帅可以通过改变使用习惯来迷惑对手制造战机。比如临时调换进军退军的信号,在敌军以为己方撤退时发起进攻。或者故意打乱金鼓的节奏使军队看起来纪律涣散,诱使敌人进攻,或是打乱击鼓顺序消耗敌军体力,甚至在夜战中代替旗帜进行指挥。

    正是出与对军队组织和指挥的高度重视,所以中国古代军事行动中对金鼓十分重视。复杂的指挥工具和指挥系统不仅意味着将帅要有相当的水平进行更加复杂的操作,也要求士兵要进行更严格的训练。而一只注重指挥艺术,具有完善指挥体系,士兵训练完善,又有充足战斗经验的军队,必然会是一只有战斗力的军队。

    赵昺也因此常常庆幸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后,起初并没有贸然按照自己所想对军队进行训练,否则不知将酿成何种祸事。而更觉的那些中所谓现代军训后大学生穿越后能吊打古代军队的想法其实很可笑,在失去现代通讯手段,又不掌握古代旗帜和金鼓指挥技术,穿越回去再多的军训大学生,也不过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第1018章 另有它用() 
赵昺自指挥第一次作战,就已经发现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古代,要想在战场上有效指挥“大兵团”作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他也发现各部使用的各式旗帜绝非是为了好看和以壮军威之用,这乃是为了能够有效指挥作战,除了金鼓之外的又一重要即时通讯工具。

    古代中国军队用联络旗指挥全军行军赶路,主将在牙旗下发号施令,各部将领得令后挥动将旗命令士兵准备布阵进攻,士兵在号旗的带领下冲锋杀敌:

    联络旗在行军时用于前军与后军的联系。古代因为信奉五行学说,所以联络旗的颜色各有所指。青色,属木,如果先头部队遇到山林障碍需要开道时,就会举起青旗。赤色,属火,如果军队遇到地势险要,高山峡谷之地时,便需要防敌人火攻,举红旗示警。

    白色,属金,一旦遭遇到敌兵,就要迅速集结兵力,摆开阵型迎战,举白旗为令,而白旗表示投降其实是近代之后的概念,且更多的是表示休战。黑色,属水,如果行军路线上有沼泽或者溪流等,就会举起黑旗。黄色,属土,如果前方一马平川,畅通无阻,举黄旗示意。

    号旗是指挥官发号军令之用,当军队冲锋时,号旗在哪里,士兵们就冲向哪里。指挥将领根据号旗所在的方位可以判断出战线推进的进度,并能清楚地看清战果以及军队战损情况。有的号旗上会绣有国号,在混战时可以使士兵通过号旗的颜色区分敌我,以免误伤友军。

    由于号旗可以大量携带,可以此来显得己方兵多将广,挥舞起来气势如虹,能鼓舞士气。这便也给指挥者用计的余地,通过增减号旗来迷惑敌军,韩信背水一战时,就曾率二千骑兵携赤色号旗遍插赵军大营,导致敌军误以为大营被端,全军溃败。

    古人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受天文星象启迪,结合五行,摸索出了一套行军布阵的方法,发明了“五行军阵”。其中蕴含了先人对于天象、地理、宇宙空间的基本认识,而阵旗就是阵法的核心与灵魂: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军前宜捷,前用朱雀;军后宜殿,后用玄武;军左为阳,左用青龙;军右为阴,右用白虎。后世诸多阵法、阵旗都以此为基础发展,再将五色、五旗等观念融会贯通,变幻无穷,进攻时阵旗一挥,严阵以待,攻防合一。

    在战场上,军队一般分为五大营,即前营,中营,后营,左营,右营,将旗则代表各营将领,他们就在将旗之下,一般情况下将领不会放弃指挥冲锋杀敌,否则会发生混乱。只要将领挥动己方阵营的旗帜,士兵就会立刻准备迎战,且作战时士兵要拼死保卫将旗,一旦将旗被砍,这支部队就不复存在了。

    而将旗分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有各自的属性。面朝的方向是前方,即南方,五行属火,火为红色,所以前营用红旗;脚下所立之处为中央,即五行属土,土为黄色,所以中营用黄旗;左手的方向即东方,五行属木,木之色属青,所以左营用蓝旗;右手方向即西方,五行属金,金之色为白,所以右营用白旗;面所背的方向为后,即北方,五行为水,水之色为黑,所以后营用黑旗。

    牙旗者,将军之旌。因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牙旗不论是尺寸还是重要性都是军队中最大的,古代出征祭旗就是祭的牙旗。牙旗在古代没有统一制式,一般绣着主帅的姓名,如岳家军的“岳”字旗。打仗时,牙旗在哪里,表示主帅就在哪里,一旦牙旗被毁,就代表主帅阵亡,将全军崩溃。

    经历了几次之后,赵昺就知道军队在旗帜的指挥下,才能纪律严明,有条不紊地进行作战,发挥出强悍的战斗力。因此他将‘通号令’作为铁律之一,并在悉数掌握之后,又不断的加以改进,并加入了口令、军号、灯光等新的通讯工具。

    当下步军,赵昺一般以师作为独立作战单位,以营作为基本作战单位,以都作为基础作战单位,因此三级皆有号旗,并以颜色和大小作为区分,理论上在战场上实现由师直接指挥到都。而他最大的改进是编制了旗语和灯语及号谱,进而可以实现在较远距离简单的交流。

    不要小看这点改进,旗语通信和灯光通信具有其他任何通信方式都不能替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器材简单、易于操作、高度保密和生命力强等特点。灯光旗语通信主要是在可视范围内进行,虽然距离比较近,但能够基本保证通信的保密性,尤其适合编队内部的指挥通信。

    当然创造这套通讯方式并不简单,且前世的所掌握的那一套无法照搬。这是因为现代的灯光旗语是通过各种规定的姿势打出相应的字母及国际通用的莫尔斯电码,利用汉语拼音组词完成信息传递的。困难的是当下却没有汉语拼音这东西,更没有拼音字母一说。

    而古代人识字是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另外想引进拼音也不可能,现代所用的拼音来自于普通话,可当下的官话勉强算的上是古代普通话,而历朝多是以都城所在地的语言作为官话,便没有了形成标准官话的基础。大宋的官话是开封话,南渡后依然如此,但现代的拼音是拼不出河南腔的,也就断了赵昺‘山寨’的念想。

    不过赵昺还知道现代有‘五笔’可借鉴,通过预先设定的笔画进行编码,配合与相应的姿势动作来传递信息,旗手则可通过预编密码破译旗语的内容。除此外,在夜间还可以通过悬挂单面旗或者两面以上的旗组,或是灯笼表达众多的意思。

    当然不能指望这些新兵能够完全弄明白这些金鼓旗帜代表的用法,但是他们要必须懂得最基础的号令,能够掌握营一级的旗号,且还要在以后服役的日子中进一步的学习更为繁复的内容。现下赵昺饶有兴致的看着这些新兵们在教头们的号令下前进、后退,排列出不同的阵型,由于时间尚短不免动作生涩,甚至出现混乱,但是教头和伙长们手中的棍子很快就会让他们长记性,这使得他想起昔日的往事,不禁会露出笑意……

    “陛下,江东制置司赵孟锦、第一水师都统制董义成、步军第一军都统制陈凤林等官员前来见驾!”这时郑永上船禀告道。

    “唉,他们跑来作甚?先候着吧!”赵昺被扰了兴致,皱皱眉有些不悦地道。

    “陛下前来巡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