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毕竟都是有功之臣,不安排也说不过去。”
王用吉在一边冷笑道:“陆博文,别把话说的这么好听,陆远要不是你侄子,你会这么上心,全大秦每年这么多有功之臣,也没见你这么上心过。”
陆博文面色一寒,瞪着王用吉道:“王大人,下官这是为国举荐贤能,全是一片公心,这里没有谁是谁的侄子,谁是谁的外甥,这里全都是陛下的臣子!”
“你……”王用吉面色一冷,却是没在说话,朝堂上的人说话,那都是拐着弯的,陆博文看似没怎么反击王用吉,可那外甥两个字却着实就是说给王用吉听得。
王用吉有个外甥,也曾被王用吉举荐过,当时用的理由就是为国举荐贤才,正是举贤不避亲嘛,而且真说起来,在列的大臣,谁没举荐过自己的亲戚,所以陆博文这么一说,顿时朝堂上就没了声音。
王莽也是知道这一点的,见陆博文回的犀利,脑子里一转,确实有了个绝妙的主意。
哼!
王莽一声冷哼,众大臣顿时老实的看向王莽,王莽开口道:“传朕旨意,吏部右侍郎陆博文在位以来,勤勤恳恳,为国立功无数,现吏部官职缺乏,迁陆博文为吏部左侍郎,南阳令章邯在南阳多年来为朝廷为百姓付出无数,资历丰富,迁章邯为吏部右侍郎,信阳令陆远在信阳深受百姓爱戴,考核优秀,迁为渭水河河道使,暂兼河道衙门副使者,专职调运南方平叛物资。”
“臣等遵旨!”众大臣连忙叩首。
陆博文面色大喜,这一道圣旨下来,他竟是提了吏部左侍郎,看似左侍郎和右侍郎一字之差,可左侍郎那是真正的吏部二把手,只要在位置上不犯错,以后一个尚书前程是稳稳的,而陆远得了河道副使就更让陆博文大喜了,这等于从地方干部直接成为中管干部,以后陆远的一切那都是在朝堂诸大佬的注视之下,以陆远的年纪,未来必定位列朝纲,陆家后继有人。
至于章邯来了吏部做右侍郎的事情,陆博文心里虽然有些腻歪,但也知道,这是帝王的平衡之术,吏部乃是朝廷中枢,皇帝不可能在张健不在的时候,放心的把吏部交到自己手上。
至于朝廷其他人,则是有些羡慕的看向陆博文,看似陆博文这次升迁是什么多年来勤勤恳恳的事,可实际上谁不知道,陆博文这是走了狗屎运,不仅有个好侄子,还赶上了皇帝要动吏部的盘子。
商央这时候站了出来,开口道:“启奏陛下,臣有本奏。”
第一更
(本章完)
第248章 南水北调()
见商央出列,众大臣神色一愣。
他们现在对商央有些发怵,每次商央一站出来,都没什么好事。
商央丝毫不在乎众人的神色,直接道:“陛下,关于河道衙门的改革方案,尚书台这里已经拟好了方案,之前河道衙门无主官,现在即是陆远大人任职了河道衙门的副使,臣请问陛下,河道衙门的改革方案是否需要征询陆大人的意见。”
“关于这件事,你自己看着办。”王莽沉吟片刻道:“陆远可以参与进来,但此事还是以你为主。”
“臣明白了。”商央点了点头,又道:“臣还有一事,要向陛下启奏。”
“说。”王莽示意商央继续。
商央看了眼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持着一份地图走上来,展开地图,商央介绍道:“长安城地处洛水河支流,洛水河从古至今水资源极为丰富,但近年来,长安住户日益增多,河畔的土地不断增多,洛水河的河水有些捉襟见肘。”
顿了顿,商央继续道:“按照臣根据陛下的建议,正在制定的大秦五年计划,长安城的规模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至少一倍的,若是按照未来的城市规划,毫无疑问的是,水将是长安发展壮大第一个将缺乏的资源。”
“商大人,你是否有些危言耸听了?”大理寺卿申不害开口道。
“申大人,这事你可能不太了解,我们户部是了解的。”李宏这时候站出来道:“其实长安缺水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很长时间了,平时大家可能感觉不到,但是农民扩荒地的时候,却是感受很深,这一点长安令应该是所知甚多。”
林国栋立马道:“启奏陛下,根据长安县衙的记载,早在百年前,洛水河畔每年可以新开垦皇帝达上万亩,但五十年前,这个数字便降到了五千亩左右,从十年前开始,洛水河畔每年新增的耕地已经在一千亩上下了。”
“为什么会这样?”申不害皱眉道。
“水不够!”林国栋叹气道:“谁不想多开垦荒地,但荒地开出来,没有水那是种不了粮食的。”
“可我看这长安城里水不少呢?”申不害道:“各处园子里各种水景都很多呢,城内的河道里也从未缺过水。”
“保证长安城的用水,是每任长安令必须要做的功课!”林国栋正色道:“再苦不能苦朝廷,不能苦陛下,这是长安百姓的共同愿望!”
林国栋说的简单,但听的人却都听得出林国栋话里的意思,那就是长安的供水是得到保障的,为了供给长安的用水,连长安附近耕地的灌溉用水都是可以牺牲的。
工部尚书宇文凯这时候也站出来道:“长安缺水不缺水我不知道,但是每年工部都会向长安附近的河道投入不少银子,主要也不是翻修河道,主要就是把河道精修,这样可以节水。”
“无法开源,便只有节流了。”林国栋叹了口气,然后看着商央道:“我倒是没想到商大人竟是不声不响的看到了这一点,只是不知道商大人想要做什么?”
“商央,你想做什么,就跟诸位大人说说吧。”王莽在上首开口道。
商央朝四周点了点头,然后看着王莽道:“陛下,是这样的,臣从工部调了大秦的地图,从地图上看,大秦北方河流较少,人口密集,大部分区域从长远来看,都是可能缺水的,而大秦的南方人员虽然同样密集,但是河流众多,且雨量也很多,常年发洪水。”
“臣和长孙无忌大人合计了一下,产生了一个想法,那便是开挖一条人工河道,从大秦的南方向北方调水。”商央说着,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从现在叛军盘踞的神木县起步,经过南阳、信阳等地,一路达到长安。
指着这条线,商央道:“这条线是臣和长孙大人商议许久,研究出的一个最好的路线,这条水道造价少,见效快,而且咨询了工部的宇文大人,从山川地理看,所用工时也不多,臣还给取了个名字,叫南水北调工程,至于这条人工开挖的河道名词,请陛下命名。”
“呈上来。”王莽吩咐邓方将地图取来,然后认真看去。
从地图上看,这条路虽然不是最短的,但根据地图注释来看,确实是优的一条路,但是……
王莽看向群臣道:“长安的缺水真的到了必须开挖这条河道的程度吗?”
“若是长安维持现在的规模不变,那倒不需要开挖这条河道,但若是长安的规模继续扩大,那长安现有的水量是肯定不够的。”林国栋摇头道:“陛下,京城大居不易,这不是说着玩的,除了京城房价高,物价高之外,这缺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怎么说?”王莽道。
“以前的京兆尹,现在的长安令,一直都严格执行两个政策。”林国栋道:“其一就是户籍限制,外地人要落户长安,除了到长安做官之外,其他人是很难获得长安户籍的,除了家世清白、家产丰厚之外,还要经过严格的政审,其二是土地限制,长安及附近的土地增长是严格控制的,官府每年都会根据往年的情况,核定土地增长量。”
林国栋看了看王莽,继续道:“这些限制,其最终的目的就是限制用水量的增加,早在百年前,当时的京兆尹便已经发现了这一点,这么多年,靠着各种限制政策,长安才能一直保证用水。”
商央在一边附和道:“陛下,林大人说的这些情况,臣早先也是不知道的,后来臣为了拟定大秦未来的发展计划,调阅了各部档案,突然发现一切计划的实施,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是长安城的可持续发展,而长安城的发展已经受到了水资源不足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臣跟长孙无忌大人商议了一下,便有了这南水北调计划。”
“你们做的很好。”王莽深深看了眼商央,实际上以他后世人的目光来看,一个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用水的限制,可他并没注意到这一点,倒是让商鞅这个本地人先发现了这一点,不得不说,商央果然是个人才。
看了眼商央,王莽神色动了动,又道:“商央,朕看你这个南水北调计划,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制定好的,以前为何不说?”
第二更
(本章完)
第249章 口气都这么大()
“启奏陛下,这计划确实不是刚刚制定的,以前虽制定好了计划,臣却不敢拿出来。”商央不等王莽询问,便道:“朝廷的财政状况一直不太好,臣这个计划对长安的发展,大秦的发展虽好,但问题是耗资不小,以朝廷之前的财政,是拿不出这笔钱的。”
听得商央说完,王莽笑道:“说了半天,原来也是看上了朕手上从南阳得回来的银子啊!”
南阳一战,王莽共得白银二百五十八万两,李宏和王用吉又从长安的商人手中拿了一百二十万两银子,这样,朝廷一下就有了三百七十八万两银子,再加上之前王莽从内库拿给户部得银子,如今户部手上竟是有四百多万两银子。
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王莽至今还清楚的记得,自己刚来这当皇帝的第一天,便让一众大臣要钱的声音给弄的差点下不来台。
可不过数月时间,户部得库房便在王莽的经营之下迅速充裕了起来,到了现在,户部账上竟是有四百多万银子。
这是不是说朕干的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