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后面那句智者不变法而治那就是拐着弯骂人了,这话就是说有智慧的人不变法也能把国家治理好,商央上来就要变法,这是弱智的行为。
商央看了赵信一眼,冷哼一声,道:“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央吊书袋,几句话瞬间反骂回去,直接说赵信的水平不过如此,就是个顽固不化的老死板,不知道变通,就是个老蠢货,一点大贤者的本事都没有,迟早是被社会淘汰的货,反驳的有理有据,赵信气的吐血。
商央瞪了赵信一眼,开口道:“臣以为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当今之世界变化发展与以往已大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制度都应该有相应的改变。”
商央顿了顿,继续道:“观古今之各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早一日变法,早一日强盛,臣以为今大秦千年之积弊,已到不得不变之时。”
商央的话掷地有声,整个大殿之内的群臣全都对商央侧目而视,谁都不敢忽视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家伙。
王莽见诸大臣都不开口,于是睁开眼,悠然道:“诸位爱卿,你们对商央的说法,可有什么看法。”
诸位大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目光都落在了张健的身上。
吏部张健老成持重,如今朝廷没有宰相,张健实际上掌握了一部分宰相的权力,此刻他知道必须自己出面了。
张健道:“商央,你准备如何变法?”
“变法是为了对当前的朝廷和国家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这种变法其基础是在不违背现有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其主要方式是对朝廷管理过程中一些老化。腐朽的环节做局部性调整、更新、改造,从而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降低朝廷的管理成本,从长远来看,将对国计民生具有巨大的好处。”商央看着张健道。
张健神色一凝,语气不善道:“听你的意思,是要拿朝廷各衙门开刀,裁撤冗官,精简机构了?”
听得张健如此说,殿中不少大员顿时对商央露出带着杀意的目光,千百年的发展,朝廷各衙门,各官员家族之间早已经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真按着商央这种裁撤冗官,精简机构的变法,那他们绝不同意。
商央既然敢站在这里,他自然早就想到了这帮人的反应,他面色不变,心中忍不住讥笑这群官员虽然高居庙堂之上,但确实目光短浅之辈。
一帮守旧的破落户,迟早把你们统统赶出朝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凡是跟不上朝廷,跟不上陛下脚步的,在未来通通都要被淘汰。
虽然王莽不曾表态,但他商央能出现在这里,实际上就是王莽最大的表态。
商央看的很清楚,王莽对自己很支持,但究竟给予多大力度的支持,则要看自己的表现。
面对张健的诘问,商央微微一笑,道:“张尚书,您说的没错,要变法自然要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不等诸位大人喝骂,商央便继续道:“但张尚书应该没注意到下官说的是调整、更新、改造,裁撤冗官,精简机构,精简的是朝廷不需要的部门,这些部门的人员如果不能适应新的岗位自然要被裁撤,但既然是变法,既然是调整、更新,那么必然要根据现有的社会情况设置新的部门,而这些部门同样需要新的人员。”
“变法的核心的,淘汰一切不需要的落后法律和制度,制定全新的附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和制度。”
商央一脸认真的环视殿内诸大臣,拱手道:“诸位大人,你等皆是大秦社稷栋梁,难道您等就不想辅助陛下开创万世之基业吗?”
商央言外之意就是凡是不同意变法的,都是在阻拦陛下开创万世之基业,这一个大帽子扣下去,殿内群臣再也不敢说话。
要是放在以前,他们绝对会大声反驳一下,但最近接连发生的事情,却让群臣没有一个敢在皇帝面前多嘴的,没看方希志被杀了全家,没看皇帝得天之幸,就连现在开会的地方都是上天赐予的,那是真天子。
王莽看着殿内的一切,不由得心中一笑,自己终于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来对付这帮旧官僚。
“传朕旨意:钦命商央为变法大臣,持朕手令,可以变法为由出入京城各衙门,调阅各部档案。”
(本章完)
第94章 流水不腐()
变法大臣!持朕手令,可进各部门,可调各部门档案。
这简直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六部尚书集合体,群臣纷纷睁开眼看向王莽,他们实在是被王莽的手段给震惊了。
王莽并没有搭理群臣,而是继续说道:“你们刚刚的辩论朕听了,有些很有道理,有些很没有道理,但是有一点朕觉得是当务之急,那就是先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官员,淘汰一批落后的官员,所以商央。”
“臣在。”商央连忙躬身。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要整顿吏治。”王莽说完,又看了看张健道:“这项工作,以吏部尚书张健为主,你为辅,你们合力先把吏治整顿了,都察院海峰。”
“臣在。”海峰连忙出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们都察院也该动动了。”王莽道:“你命你们都察院的御史们,全力配合张健和商央的工作。”
“臣遵旨。”海峰连忙点头。
王莽又道:“你们上次所举荐的人,朕这几日考虑了一下,现命邓通为户部左侍郎,范里为户部右侍郎,传两人即可到任。”
说完,王莽看向李宏道:“爱卿,这两个人就由你操心了。”
“臣遵旨。”李宏点头,他现在一屁股脏东西,根本不敢反驳王莽的任何意见,只能一味迎合。
李宏自己也知道,若不是他有着顾命大臣的身份,又很识相的不给王莽惹麻烦,恐怕他这个户部尚书早就当到头了。
实际上,李宏也有预感,邓通和范里中当有一人有接任自己的户部尚书的能力时,自己这个户部尚书也就该告老还乡了,所以不用王莽说,他都会跟两位侍郎搞好关系。
其实,李宏也是多想了,王莽用人,只看能力和道德水平,李宏任职户部多年,在这次方希志事件中没被拖下水,可见其无论能力还是道德水平都是不弱的,只要李宏不惹着王莽,王莽暂时并没有更换户部尚书的打算。
至此,本次御前奏对该结束了,于是群臣离开,而李宏和商央则留了下来。
李宏等群臣一离开,便叩首道:“臣万死!”
“又怎么了?”王莽叫李宏吓了一跳,这家伙一上来就万死的,莫不是惹了什么篓子。
“臣的户部出了方希志这等无君无父之辈,臣作为户部尚书,一部堂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请陛下治罪。”李宏道。
“爱卿,方希志之事,朕已经让人查了,跟你关系不大,你不用老把一个死人放在心上。”王莽这才知道李宏是为方希志之事请罪来了。
自方希志下狱之后,自己这位户部尚书便有些神色恍惚,也不知道在想什么,甚至还有为方希志脱罪的想法,自然没有跟王莽承认错误,但此时,这家伙不知道是自己想通了,还是得了哪位高人的指点,竟是跑来认错了。
李宏并没有相信王莽的话,他也不敢相信,什么叫关系不大,再不大那也是有关系,既然有关系那就咬治罪。
咬了咬牙,李宏直接开口道:“陛下虽然不治臣的罪,但臣不敢以为自己无罪,臣决定向朝廷捐献白银五十万两,以赎臣不察之罪,也是弥补方希志对朝廷造成的一部分损失。”
五十万两?
王莽的眼睛顿时就亮了,户部的肥羊就是肥,看不起眼的李宏轻轻巧巧张嘴就送王莽五十万两银子,真有钱,看来果然得寻个理由把他们抄家了,朕才能轻松致富。
其实李宏也是一阵肉疼,这五十万看似他轻轻巧巧,但是可以说是他现在的一多半家底了,排除掉他那些房屋地契之类的固定资产,李宏近乎掏空了家底。
这也是他请教张健之后做出的决定,原本李宏只打算送皇帝二十万,后来见到商央提高到了三十万,等到皇帝一句关系不大,直接把李宏吓的一张口就是五十万。
要是让李宏知道,就因为他户部先是出了个方希志,后来他自己又进献了五十万,直接导致皇帝后来迷上了抄家,不知道李宏会做何感想。
至于现在,王莽诧异之后,道:“爱卿所请,朕准了,下日朝会时,你选个恰当的理由在朝会上捐献吧。”
“臣遵旨。”李宏连忙叩首,他不怕皇帝收钱,就怕皇帝不收钱,收了钱之后,不管他办不办事,至少不会故意给你找麻烦。
有了皇帝这个承诺,李宏这些日子提心吊胆的心便放下了大半,他只要不出岔子,已然可以安然退休了。
等李岚退出去,一直站在一边神色淡然的商央上前躬身道:“陛下,您看到了朝廷百官的豪富了吧。”
“看到了。”王莽点了点头,一个户部尚书随手拿了五十万两,那其他的六部九卿九位大人身家想来不比李宏少多少,再加上他们的副手们,朝廷各地的郡守,王莽觉得要是全给他们抄家了,搞不好能弄出上千万银子。
“这就是朝廷的积弊。”商央肯定的说道:“也是变法之所在。”
“仔细说说。”王莽露出很感兴趣的表情。
“所谓变法,可以说是为了改革时弊,让百姓过的更好,让国家长治久安。”商央道:“但这里面根本上为什么变法只要成功,国家必定会强盛些或者衰弱些,陛下可知道?”
“你说。”王莽道。
“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