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张玉清好奇地问:“这话怎么说?”
魏向峰向前探了探身子,压低声音说:“人家是县公安局一把手周学礼的亲戚,开业那天,周局长亲自从公、检、法请了一票牛人过来给人家撑场面,老吴才有多大道行,要不是抱住了周局长的大腿,交警队那么肥的差事,能轮到他头上?”
有了先前的大起大落打底,对于他曝出的内幕,张玉清已经有些见怪不怪了,自嘲地笑了笑,说:“在一中闷得太久,跟社会上几乎断了来往,大家都当历史了,我这还当新闻呢。”
魏向峰知道他最近正在活动,理解地点了点头,没有点破的意思。
酒足饭饱,张玉清拿押金卡到收银台结账。
魏向峰象征性地客套了几句,掏出钱包作势要抢着埋单,张玉清就拦着不让。
杨晓丽抿嘴笑了笑,说:“二位别争了,你们的账已经有人给结过了,这是您的押金,请收好。”
正在你推我让的两个人同时一愣,对视了一眼,都有点出乎意料。
张玉清就猜,可能是杨昆给免了单。
仿佛为了验证他的话,杨昆正好从楼上下来,抬眼看见他们,急走几步,笑着问:“魏科长、张主任,几位吃好了?”
“吃好了吃好了,味道好、服务更好,哪还有吃不好的道理?”张玉清握着杨昆的手,一连说了几个好,拿过杨晓丽放在台面上的200元钱就往他手里塞,“好意心领,这饭费该结还是得结,咱们当老师的怎么能让学生请客。”
“在学校里,您二位是我的老师,在这,您几位都是我的客人,主随客便,您就别跟我客气了。”杨昆摆手不接,恰如其分地握住魏向峰的手,以免推来让去的尴尬,“魏科长,开业那天招呼不周,改天有时间,请您抽空来指导工作。”
魏向峰心里微感惊诧,知道以他的身份,不可能躲在门外偷听自己和张玉清的对话,不由得对他这份记忆力感到佩服,握着杨昆的手用力摇了摇,“一定,一定。”
杨昆从口袋里摸出两张做工精美的小卡片,分别递给二人,说:“咱们店里自己设计的贵宾卡,也没多少折扣,就为多招揽几位回头客,请笑纳。”
备受重视和尊敬的感觉,驱散了张玉清心底潜藏着的那点小郁闷,他笑呵呵地接过卡片,说:“哎呀,又吃又拿的,这怎么好意思。”
谈笑间走出门厅,魏向峰开了单位的车过来,问张玉清:“二位领导要去逛百货大楼,估计你也没那个气力陪着,先送你回学校?”
张玉清看看表,刚过2点,摇头说:“晚上7点才开例会,下午没任务,我溜达着回去就行。”
沈老师就和魏向峰两口子一起上了车,摇下车窗,向杨昆挥手告别。
车子还没走远,几十号吃饱喝足的年轻人涌出门口,杨建军开了面包,载着杨晓丽和齐小霞先行朝南驶去。
第190章 :机会难得()
看着一帮活力十足的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地离开,张玉清有些纳闷,随口问道:“这么多年轻人,都是一起来吃饭的?”
杨昆笑笑,说:“准备开两家分店,这些都是刚招的服务员。”
张玉清一下子捕捉到了这句话中的两个关键词。
分店!
两家!
看看杨昆脸上云淡风轻的表情,张玉清心底那股失落感又悄悄地冒了出来。
稳定了一下情绪,他随着杨昆的话头问道:“一次招这么多服务员,新开的店规模也小不了吧?”
杨昆说:“我定的招人标准有点高,这些都只是符合基本条件的,下午还有一场面试,这一关至少要刷下三分之一的人来。”
听他这么说,再结合火锅店的档次,张玉清估计,在这里当服务生的工资恐怕也不会太低,按捺下好奇心,顺口问道:“面试这么重要的事,你不去亲自把把关?”
杨昆笑着摇头,“开头一家店时确实是这么做的,不光招人,连选址、装修、筹备开业等各个环节,我都是全程参与,只是现在嘛……生意做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学会放手,事无巨细地操心,只会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固定的小圈子里。”
张玉清仔细琢磨他的话,感慨道:“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年龄虽小,眼光却比一般的成年人还要长远得多,我今天算是上了一课。”
杨昆谦逊地笑笑,说:“隔行如隔山,张主任整天为学校的事操劳,自然没时间关心这些三教九流的杂事。”
张玉清摆摆手,“别把我说得那么清高,老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挣钱吃饭。”
杨昆哈哈一笑,说:“这也是我开饭店的初衷,挣钱不挣钱,起码混个肚子圆。”
听他说得有趣,张玉清也为之莞尔。
几句玩笑话一说,双方之间那层看不见的隔阂略微消退了一些,杨昆借机发出邀请:“张主任要没什么急事的话,上办公室里喝杯茶,咱们来个忙里偷得半日闲?”
这话正中张玉清下怀,略微谦逊了两句,便和杨昆一起回到店里,走上楼梯。
杨昆从办公桌里找出上次从南方带回来的茶叶,替张玉清和自己各泡了一杯,对坐说话。
张玉清端起茶杯,见茶汤色泽金黄,未及入口便觉香气浓郁甘醇,由衷地赞了一句:“好茶,这是乌龙茶吧?”
杨昆点点头,“潮汕一带出的凤凰水仙,当地人管它叫鸟嘴茶,属于乌龙茶的一种。”
张玉清啜了一口滚烫的茶汤,品了品滋味,“嗯,闻着香,入口更香,这茶叶应该不便宜?”
杨昆笑道:“一个喜欢喝工夫茶的南方朋友送的,我这人平时懒得自己泡,就都便宜我二叔了。”
张玉清就问:“你去过南方?”
杨昆含糊地答道:“暑假时去过几次,折腾点小买卖。”
张玉清说:“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去的地方多了,见识才广,像我和你沈老师这样整天憋在学校里不出门,很少能有机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慢慢都熬成书呆子了。”
杨昆笑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人之常情,您别看我东奔西跑折腾得欢,其实是打心眼里羡慕老师的工作,稳定、安逸。”
张玉清摇摇头,说:“在外行人眼里,教师这份工作收入稳定、受人尊敬且老有所养,看起来衣食无忧,与世无争……呵,只有咱们自己心知肚明,要想比别人过得好,就得跟同行们争,争成绩、争待遇、争级别、争权力。”
杨昆感同身受地说:“是啊,人这一辈子,从一落生到入土为安,竞争无处不在,跟同学争,跟同事争,跟同行争,跟兄弟姐妹争,也是没办法的事,好运气不会凭白无故地砸到头上,一旦看到机会,就得想办法争到手里,免得抱憾终生。”
这句话引起了张玉清心底的共鸣。
他在心里问自己,年近四旬,这辈子有多少机会是自己没有发现的,又有多少机会是自己发现了却没有抓住的?
从师专毕业、参加工作到经人介绍、恋爱结婚,从高三应届班主任到教研组组长再到教导处主任……张玉清赫然发现,这十几年来,自己已经错过了太多的机会。
假如能够先知先觉地抓住这些机会不,哪怕只是抓住其中的一小部分,他自认今天的成就当不止于此。
微觉懊悔之余,他想到了即将于两周后开始竞拍的校内小卖部的承包权。
这显然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抓住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可以得到极大的缓解不说,还有余力去活动、去发展自己的人脉关系,为今后的进一步上升拓宽道路。
他是谨小慎微的性子,凡事未虑胜,先虑败。
考虑到和王旭东的同事关系,以及万一谋事不成,可能引来的嘲笑和非议,他除了随大流似地交了100元报名费,领了份竞标表格之外,表面上并没有太过热切的表现,平常和同事们把酒言欢时,听着大家对此事交口热议,他也只是笑而不语,冷眼旁观。
想要谋定而后动的结果,就是他一直在犹豫,在观望。
犹豫、观望的原因是,没有什么从商经验的他还无法确定,小卖部的赢利能力究竟有多强,要花多少钱才能顺利地把承包权拍下来,而又不至于亏本。
受平常接触的交际面的限制,他也没有什么精通小商品零售行业的知心朋友,除了偶尔和自家亲戚商量、讨论之外,就只能关起门来和沈老师反复研究、推断。
只是论起商业头脑,沈老师还不如他呢,所以这种推断往往以跑题而告终。
思虑再三,张玉清决定就此事听听杨昆的意见。
今天看到的、听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证明,他年纪虽小,做生意却着实有一套,哪怕够不上商业天才,起码也是个奇才。
再有一点,他和自己、和王旭东之间都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给出的意见应该会相对客观而中肯,并且以他表现出来的处事能力和方式,不用担心二人之间的对话会传扬到王旭东或其他竞争者的耳朵里去。
第191章 :靠山吃山()
见张玉清看着手里的茶杯出神,杨昆大概能猜到他的心思,也不出声询问,摸出一包软中华,撕去包装,在烟盒底部轻轻弹了弹,递到他手边。
张玉清顿时回过神来,礼貌地推开对方的手,掏出刚才魏向峰硬塞到他口袋里的多半盒硬中华,抽了两支出来,分给杨昆,笑道:“别见笑,我这也是慷他人之慨。”
杨昆不以为然地呵呵一笑,接过香烟,拿打火机帮对方点火,说:“一包烟而已,没必要分得那么清楚。”
张玉清喷出一口烟雾,感慨道:“一包烟好几十块,对于你这位日进斗金的大老板,当然算不上什么,但在我这个穷教书匠眼里,却相当于我两天的工资还要多。”
用夹着香烟的手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