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手招商工作两个多月以来,他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也多方征求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意见,却始终摸索不出一条行之有效地解决方案来。
早在杨昆第一次登门拜访时,刘运升就打算听听他作为一个纯粹的生意人的意见和看法,只是被儿子一打岔,爷俩为了上学到底有什么用的问题争论了半天,却把杨昆晾到了一边,今天难得大家兴致都不错,便旧事重提,指着地图问他:“能看出这里是什么位置吧?”
杨昆笑了,说:“我的第一家火锅店就开在附近,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刘运升也自嘲地笑了笑,“和你店里的生意相比,开发区里的情况就显得有些惨不忍睹了,三通一平搞了好几年,相关的招商工作也一直在做,结果你大概也看到了,老百姓庄稼照种,牲口照放,管委会一帮大老爷们守着空荡荡的衙门口喝西北风,光领空饷没活干,上面管事的领导看见了,也觉得脸上无光。”
杨昆人微言轻,对于县里的领导层贪功冒进的做法也没资格指手划脚,只是就事论事地说道:“万事开头难,国内经济形势正在逐年好转,何况现在换了刘叔叔主事,凭借您的过人能力和施政思路,相信过不了多久,这种不利局面便会得到扭转,一步一个台阶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刘运升摇头苦笑道:“你也别往叔叔脸上贴金了,个人吃几碗干饭个人清楚,我虽然比你痴长几岁,论能力和眼光却差得太远,搞经济更是门外汉,今天特意留你下来,就是想听听你这位商业奇才有什么高见。”
杨昆连连摆手,谦逊道:“刘叔叔谬赞了,我一个小生意人,何德何能,敢当得起奇才这个称号,况且我搞的是餐饮和服务业,跟工业制造基本不沾边,怕是给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刘运升摆手示意他喝茶,说:“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杨昆啜了口清茶,趁机整理了一下思路,斟酌着说道:“倒是有个不成熟的看法,只是说出来有些伤人,还请刘叔叔不要怪罪在我个人看来,此前县里的招商工作有些过分盲目急进,实质上根本没找对路。”
他前面口口声声强调说给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话一出口却是如此的“危言耸听”,刘运升不由得悚然一惊,下意识地坐直了身子,聚精会神地听他下面还有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论出来。
一句话就提起了刘副县长的兴趣,杨昆心下稍觉得意,脸上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只是用手指着茶几上的地图说道:“说到招商引资,一般人的观念中都存在一个思维误区,认为只有那些高技术含量、精密制造或尖端科技企业甚至外资才够资格作为引进对象,但我认为,不一定只有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本地道士照样会做法。”
刘运升就觉得眼前一亮,似乎有道灵光在脑中一闪即逝,沉下心去仔细回想时,一时间却捕捉不到较为清晰的概念,沉吟片刻,问道:“你的意思是……”
“先说外来的和尚。”杨昆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伸手在地图上方划了个圈,反问道:“易阳县的整体情况,刘叔叔比我了解得要深刻、全面得多,那么在您看来,咱们县有什么能吸引外商、港商或是外地投资商的特长和优势?”
“优势嘛,易阳地处四省交界处,交通发达算是一条,另外就是政策上的优惠,包括低廉的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生产企业税收减免政策以及……”
这些天埋头研究招商工作,相关的条令和政策就早背得烂熟于胸,刘运升想也不想便顺口说了出来,照本宣科地说了几条,自己先哑然失笑起来,全国各地都在大搞招商引资,类似的优惠政策,大家都有,甚至比易阳做得更彻底、更到位。
杨昆的问题,也正是令刘运升头疼的根源所在,没有沿海地区的地域优势,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成熟的消费市场,易阳县凭什么在周边省份、市县的围追堵截中脱颖而出,吸引大量优质企业入驻?
看到他略显尴尬的表情,杨昆理解地笑了笑,说:“据我的不完全了解,咱们县现行的投资政策已经相当优厚,如果这样还吸引不来外地投资的话,县里想要完成招商任务,按照传统思路,恐怕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继续提高政策优惠幅度,要么降低招商门槛。”
“这样做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再次提高优惠幅度,原本就比大白菜贵不了多少的地价、税收就相当于白送,从长远来看,与涸泽而渔、饮鸩止渴无异,对于易阳县经济的健康发展多有不利,而降低招商门槛,引进那些良莠不齐甚至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目标的生产企业,对易阳的整体环境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知道刘运升肯定也预见到了类似的情况,是以杨昆并没有过分强调这些弊端,而话风一转,问道:“同样的优惠政策,为什么只把目光局限于外地人身上呢,难道咱们易阳本地就缺乏值得大力扶持的企业,缺乏可以发展为县域经济支柱的产业?”
刘运升的眼睛渐渐的眯了起来,看着杨昆问道:“你的意思是……”
杨昆用左手按住地图一角,右手一拂,将整张地图展开,用食指指着环城路和易阳河的交叉处,沿河岸以北,向东划了条线,按地图比例估算,长度约在十华里左右。
刘运升浓眉一挑,脱口问道:“标准件?”
第352章 :产业优势()
杨昆一笑,露出一口整齐的小白牙,“没错,就是标准件。”
他右手所指的区域,正是西起名阳村、东至朱庄村的“十里长廊”,也是日后全国最大的标准件产销基地的核心区域所在。
昆哥看似随意地划出的一条虚线,代表的却是今后日渐兴隆的产业链条:数以万计的生产厂家和销售门店,行销全国的商品流通网络,产销量占据全国标准件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直接从业人员占到全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涉及全县将近一半乡、镇、村、街以及居民间接从中获益,年利税总额占全县经济总收入的20%以上……
在杨昆看业,发展潜力如此巨大的朝阳产业,难道还不值得当政者们大力提倡、扶持么?
刘运升看待问题的眼光和角度要比杨昆高得多,一介平头百姓能想到的出路,他自然也能想到,甚至比他想得还要细致、周全。
早在临危受命之初,刘副县长就考虑过本县的标准件产业,也曾不止一次地轻车简从,到名阳村、朱庄村一带实地考察,只是目光所及之处,狭小的门脸、破败的厂房、残缺不全的生产设备、大字不识的业主……一点现代化企业的影子都看不到,不免令他大失所望。
当然,刘运升也并未因此而彻底失去信心,而是授意县工商联挑头,召集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主探讨标准件行业如何正规化、产业化发展等话题,鼓励大家到开发区内投资建厂,无奈这些业主们早习惯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同时单体实力有限,资金不足,对开发区内的工业用地未免兴趣缺缺。
多次尝试、努力尽皆一无所获后,刘运升对于扶持该行业的信心和热情才渐渐冷却,此时听杨昆旧话重提,不免有些啼笑皆非。
听他说完前因后果,杨昆不禁哑然失笑。
不可否认,论眼光、论能力、论大局观,刘副县长比自己高明得不是一点半点,他唯一比不上自己的地方,就在于对未来形势的先知先觉。
所以,对于杨昆来说,刘副县长的种种顾虑都不是问题。
眼下唯一需要克服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不透露自己重生者身份的基础上去说服对方。
沉默了片刻,理顺思路之后,杨昆顺着刘运升的话头说道:“不可否认,目前易阳的标准件行业还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过考虑到名阳村一带的个体标准件加工企业也不过才经历了不过十来年的发展历程,以80年代的生产技术和政策限制,能有今天的规模,已经殊为不易了。”
“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新兴产业从萌芽状态到蓬勃发展,都要经历几个阶段。”他竖起一根手指,继续说道:“上一个十年,是易阳县标准件产业从无到有的第一个阶段。”
停顿了片刻,杨昆又竖起第二根手指,“自1990年起,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本地的标准件产业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快速发展期,生产工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开始由上个阶段的烘炉加热、手工锻造,转向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始向标准化、规模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转变,相关的生产加工企业、经销门店和从业人员也在迅速增加,整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随着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将迫使其中一批生产经营状况较好,实力较强的企业进行投资扩建,更新先进设备,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正因如此,这些目光长远、有长期发展目标和追求的企业,也迫切需要一个更优厚的发展环境。”
“企业有需求、有野心,政府有资源、有条件,只要稍加沟通、引导、扶持,本县的标准件产业必将进入一个井喷式的蓬勃发展周期。”杨昆竖起第三根手指以强调他的语气,“我相信,只要政策到位、机制健全、发展有序,最迟到本世纪末,该产业就有望进入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市场成熟期,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据龙头地位也是指日可待!”
“所以我认为……”杨昆摊开双手,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刘运升,问:“与其将金贵的地皮拿白菜价卖给外地企业,倒不如将相同的精力和政策提供给本地的标准件生产加工企业,大力扶持一批龙头、骨干、行业标兵出来,给同行业者带来一定的示范和促进作用,从而带动整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