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的面子都可以不给,老娘的面子是绝对不敢不给的。
风卷残云似地消灭掉半桌饭菜,刘老太君是面上有光了,杨昆的小肚子可撑得够呛。
吃得太撑,杨昆就没敢立马躺倒睡午觉,拎着小茶壶,到楼下店里和韩月香、杨晓丽胡诌八扯了一通,一直坐到下午2点,也没见傅青梅回来。
杨昆忍不住暗自嘀咕:“这婆娘跟人私奔了不成?”
又坐了一会,邵兵开车从市里回来,顺便将叶小换和荣信的三位会计捎了过来。
问过叶小换,知道徐丽娅请他们吃过午饭,杨昆就把她赶到楼上休息,自己陪荣信的人到开发区店里盘账。
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顺序,盘账工作先从餐饮公司开始。
杨昆将几位资深会计请到办公室,通知何平和另外两家火锅城的负责人,将各自的账本统统带过来,一同到场的,还有预先指定的会计人选。
考虑到私企人员流动性较大,杨昆吩咐每家店安排两名有着扎实的高中文化基础,为人又忠厚老实的年轻人过来,跟着学习商业财务会计知识。
按照和荣信签订的合作协议,正式的会计培训工作要到盘账结束之后才开始,培训的地点也安排在荣信的写字楼里。
不过杨昆认为,像这种查漏补缺的盘账工作本身就是个极其难得的学习机会,比按部就班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他的安排,杨建军有些费解:“这帮孩子根本没学过任何财会理论,昨天还端盘子上菜呢,今天就提起笔来记账,能行不?”
杨昆笑道:“我又不要求他们去考专业资格证书,只要能做出一本漂亮的账目出来就行。”
杨建军摇摇头,“要求是不高,可他们的起点也太低了点,要我说,还不如招几个现成的会计,就是从财校招些财会专业的学生也比他们强吧?”
知道二叔对于现代企业的理解还很有限,杨昆也没多费口舌跟他解释员工的忠诚度等问题,只是就事论事地答道:“会计这种工作,讲究个传、帮、带,有个好老师带着,在实践中摸索几个月,比在课堂里学几年都强。”
第414章 :有诺必践()
觉得侄子说得有理,杨建军就不再坚持已见。
互相介绍过后,盘账工作正式开始。
出于对专业人士的尊重,这又是双方第一次合作,杨昆等几个老板也都在场旁听。
除了出纳之外,根据所负责的业务方向不同,财务会计也分好多种。
有的主内,只是埋头做账,这样的人一般性情比较内敛,不太擅长跟别人沟通,说话也是直来直去。
有的主外,经常跟工商、税务、银行等方面打交道,世故老到之处,比一般的商人还要油滑得多。
带队的那位老会计属于典型的前者,说话毫不留情面,把几家店的账目批得一无是处,臊得杨昆、王波等人恨不得当场找条地缝钻进去。
正无地自容时,齐小霞帮杨昆解了围:“杨总,楼下有人找你。”
杨昆真恨不得抱着她亲上两口。
走出办公室,他心有余悸地拍拍胸口,“谢谢,谢谢,你这相当于救我一命,好家伙的,这老头比我小学数学老师还严厉。”
齐小霞抿嘴而笑,“不是故意替你解围,楼下真有人找你。”
杨昆就觉得纳闷,还没到饭点,这会谁找他?
问齐小霞时,她扭扭捏捏地说:“是……纺织厂的……”
杨昆又是一愣,胎也打了,钱也给了,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前尘往事一笔勾销,老宋又来找他干嘛?
莫非他们嫌钱少,反悔了,又想整什么妖蛾子不成?
疑惑不解地下了楼,果然见宋长胜哥俩坐在一楼大厅休息区的沙发上。
满面堆笑地迎上前去,杨昆和老哥俩握手,拿出烟来敬客,又吩咐齐小霞准备茶水。
寒暄了几句,杨昆见宋长胜哥俩的表情都有些局促,搞不清楚他们的来意,就顺口问起宋玉芳的情况。
宋长胜说她现在在家休息,一来刚打完胎需要静养,二来高中已经放了假,就没急着到二中报道。
说了一阵子没营养的客套话,杨昆诸事缠身,实在没心情跟他们在这兜圈子,第一个憋不住了,便直接问起他们此行的目的。
老哥俩你看我、我看你,使了好一会眼色,性格稍微直爽些的宋远胜才吭吭哧哧地说明了来意。
他们是问计来了。
何平拿了1万5给王波,请他帮忙找关系给小宋打胎,连请客带买药不过花了一千多块钱,三皮哥一向大方惯了,也觉得何平这事办得不地道,干脆把剩下1万3千多元全给了宋家。
拿到这笔钱,宋长胜开始发愁了。
存银行吧,一年利息不过千把块钱,连闺女的学费、生活费都不够。
和宋玉芳一商量,她的意思,倾向于拿这笔钱做点小生意。
跟何平厮混了几个月,虽然没参与具体的经营,不过耳濡目染之下,宋玉芳的眼光比她老子要稍微强那么一点。
平时听何平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昆哥的名言:钱,要拿来周转才能生钱,存在银行吃利息,只会坐吃山空。
只是具体做什么生意好,宋玉芳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宋长胜更是犹豫不决。
一来本钱太少,二来他在工厂干了半辈子,也没有什么商业头脑和见识,甭管干哪行,下手就怕赔。
宋玉芳就劝他:“找杨昆支个招去。”
宋长胜就觉得抹不下脸来,毕竟双方前阵子闹得很不愉快,事情刚处理完,扭头就找上门去问计,吃上一顿冷嘲热讽都是轻的。
宋玉芳却觉得他有些多虑了。
虽然对杨昆的感觉很复杂,不过她自认对他的性格还是比较了解的,也知道他的心胸不会那么狭窄。
经女儿劝了半天,宋长胜才勉强打定主意,一个人又不好意思上门,才拉着兄弟一块过来。
听他说完经过,杨昆笑了,“我这个没什么优点,不过向来说一是一,有诺必践,既然答应过二位,能帮的就一定会帮。”
“不瞒二位说,我刚在市区开了家分店,目前还有80多万的窟窿没堵上,资金方面,恐怕提供不了什么助力,帮二位出出主意,参谋一下意见,倒还可行。”杨昆见宋长胜手中的香烟燃到了尽头,从烟盒里抽出一支请他续上,说:“商机其实无处不在,全看你们有没有眼光去发现而已。”
见老哥俩脸上笑容讪讪,杨昆发觉自己又犯了爱说教的老毛病,自嘲地笑笑,“我是搞餐饮出身,一说做生意,首先想到的就是老本行,也不知道二位对这一行感不感兴趣?”
见识过喜羊羊的火爆,要说不感兴趣是假的,不过宋长胜这人也有自知之明,“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厂子两年多没开工,咱们手头没什么积蓄,别说开饭店的本钱了,就是店面的租金也不一定能凑齐呢。”
杨昆摇摇头,“买卖不分大小,全看手段高低,小本生意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我一直有个想法,准备搞快餐盒饭,只是实在分不出精力去做,二位要是有兴趣,不妨听听我的意见。”
宋长胜和兄弟对视了一眼,向前凑了凑身子,“快餐盒饭?”
杨昆想了想,解释道:“就是火车上提供的那种。”
宋长胜顿时恍然,虽然在易阳落户已久,不过每过三两年,老哥俩总会抽时间回趟东北老家,火车也是坐惯了的,对于列车上提供的食物自不陌生。
杨昆跟服务生要来纸笑,在上面写写画画地解释道:“我的想法是,拿角铁焊个车架,或直接用三轮车改装也行,上面用不锈钢制成分格的餐盆,整上七、八样家常样,荤素各半,每样来上一点,配上一盒米饭,根据菜色不同,卖上三、五、八元不等,不要求味道多鲜美,只要做到经济实惠,就不愁销路。”
“具体的经营地点嘛,一是百货大楼,二是名阳村标准件市场。”杨昆写下这两处地名,进一步解释道:“百货大楼不用说,全县城人流量最大的商业圈,标准件市场的客流量也不小,还有上千家店铺的从业人员,加起来也是一块很大的市场。”
“从两地现有的餐饮服务来看,百货大楼附近大多是国营饭店,价格高、服务差,寻常老百姓消费不起,标准件市场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饭馆,都是些路边小吃摊,虽然便宜,却连最基本的卫生条件都不能保证。”
杨昆放下纸笔,在上面用力拍了拍,总结道:“在我看来,快餐盒饭正好可以补充这两处市场的空白,只要经营得当,必大有可为。”
第415章 :顺手人情()
杨昆说这番话,不是在忽悠老宋哥俩,也不是顺口敷衍。
他是真有过这方面的打算,上次跟刘运升谈话时也曾经提到过的。
按照他本来的计划,借助喜羊羊连锁火锅店逐步占稳易阳中端餐饮市场之后,还会有两步后续举措,会和喜羊羊的连锁扩张同步进行。
一是推出快餐盒饭和自助式小火锅,抢占百货大楼及标准件市场的中低端餐饮市场。
二是搞一两家高档酒楼,和县政府招待所等国营饭店争抢公务招待等高档消费市场份额。
按原计划,这两项业务本来准备于95年春节之后逐步开展。
只是计划赶上不变化。
受重生带来的便利及利用银行贷款滚动式发展的方式影响,杨昆手中的生意规模发展速度过快,类似于快餐盒饭这样的,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却利润有限的中低端业务已经不在其考虑之列。
另外,在积攒了一定的原始资本之后,他也决定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标准件行业上来,因而除了某些必要的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机会之外,目前占据他主要收入的餐饮业将逐渐退居次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