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繁殖为主,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扩容。
在畜牧品种方面,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马教授向他推荐了发育快、早熟、繁殖力强、性能遗传稳定、裘皮质量好、适应性强的小尾寒羊,以及国内传统四大优质黄牛之一的鲁西黄牛。
对于杨昆准备配套上马屠宰场和冷库的做法,马教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同意见。
他告诉大家,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肉,主要以热鲜肉和冷冻肉为主,从食品卫生和营养健康的角度出发,这两种肉都不值得提倡。
热鲜肉是指畜禽在屠宰加工后,经卫生检验合格的肉,一般为当天宰杀,当天出售,没有经过任何降温处理,在从加工到零售的过程中,不但要受到空气、苍蝇、运输车和包装等多方面污染,而且这个过程中肉温较高,尤其在夏季,细菌最容易大量增殖。
冷冻肉是指畜禽一经宰杀,经预冷后,在-18℃以下速冻,使深层温度达-6℃以下的肉,这种肉虽然细菌较少,吃着比较安全,但在食用前需要解冻,反复冷冻、解冻的过程会导致大量营养物质流失,无论烧、烤、煎、炸还是涮,都会影响到口感。
和以上两种处理方式相比,马教授更推崇排酸肉,就是在牲畜被屠宰后及时进行冷却处理,使肉的温度在24小时内降到0℃—4℃,并在后续的一系列加工、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个温度,以抑制肉中酶的活性和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肉的纤维结构发生变化,口感更好,营养的吸收利用率也要高得多。
对于这种经过排酸处理的冷却肉,来自于21世纪的杨昆自然不会感到陌生。
后世在国内大行其道的所谓冷鲜肉,其实就是排酸肉。
在杨昆的印象里,早在21世纪初,双汇、金锣等肉类加工企业就已经开始引进、推出各自的冷鲜肉产品,经过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排酸肉在国内鲜肉市场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虽然受工艺设备、成本和消费者购买习惯所限,还达不到像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将近100%的普及率,却也成功地将冷鲜肉的健康消费概念灌输到了大众的脑子里。
杨昆不惜投巨资上马低温冷冻库,也是受了这种潜意识的影响,只是脑子里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具体的概念而已。
这一点和马教授的思路可谓不谋而合。
对于杨昆的“远见卓识”,马教授表示赞赏,同时表示,排酸肉对肉的加工工艺要求很高,除了必须在屠宰后及时冷却排酸外,对相应的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温度控制也有严格的规定,这些步骤中只要有一个达不到要求,就不能叫真正的排酸肉。
这样一来,相应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就要进一步增加。
对此,杨昆表示:“我要做的是品牌,要把喜羊羊这个品牌做大、做强,就不能只顾这些蝇头小利,必须从起步阶段就和那些短视的餐饮企业拉开距离。”
双方越谈越是投机,杨昆便正式向马教授发出邀约,想聘请他为喜羊羊畜牧基地的总工程师,全权负责该项目的筹备和运营工作。
对他的诚意,马教授表示欣然接受,同时考虑到自己的年龄、身体以及还在别的企业兼职等情况,不可能全身心地扑到这个项目上,为此,他向杨昆推荐了几名得意门生,请他们代为出面奔走,负责具体的筹建、施工和监督工作。
在马教授的书房等了半个小时,杨昆见到了他这几位弟子。
两男一女,年龄差不多,都是本邺河地区的学生,今年大三,名义上还有半年才大专毕业,其实已经开始进入工作状态了。
选择农大就读的学生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家里有门路、有关系,到这里混几年,混个大专文凭好安排工作,另一种就是他们这样的农村子弟,勤学苦读,只为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给父母、自已谋一份出人头地的希望。
然而,对于李彦东、赵小松、冯秀娟等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们来说,想要凭一本可怜的农业大专的毕业证敲开机关单位、哪怕是畜牧局这种边缘单位的大门,希望也是太过渺茫。
第513章 :主动投奔()
自去年大三开学时起,李彦东等人就跟着马教授鞍前马后的忙活,到他兼职顾问的几家养殖场实习,其实就是打工,除了挣些略显菲薄的补贴外,也是想提前和社会接轨,看能否提前联系到一家比较理想的工作单位。
令他们失望的是,所接触过的几家对口单位中,国营的早已人满为患,民营的大多是家族式企业,对外人信不过,除了给禽畜接种疫苗、治病或配种时会暂时地求助一下之外,没有哪家单位准备给他们提供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
在杨昆身上,他们看到了希望。
年少多金、舍得投资、目光长远、一窍不通,这是他们和杨昆短暂接触之后,在心里给他下的定义。
特别是听说他的养殖场或者说养殖基地完全是从零开始,这就意味着从管理到技术人员还是一片空白,意味着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几个年轻人的眼中都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几乎没有怎么思考,大家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杨昆列出的薪酬条件,决定加入喜羊羊养殖基地的筹建项目。
当然,聘任协议还是以马教授的名义签的,相应的收入也要由马教授拿大头,不过大家都不在乎这些细节,一来这是行规,没有马教授的引荐,他们根本接触不到这次机会,二来大家看重的是项目落成之后的职位空缺,而不是这短短几个月的临时合作。
在几位大学生看来,只要在这位比他们年轻好几岁的老板面前好好表现一番,多快好省地完成筹建工作,他应该不会吝惜一份工作机会,以及一份说得过去的薪酬。
杨昆也是这么想的,只是当着人家恩师的面,不好意思明目张胆地挖墙角而已。
谈妥合作意向之后,杨昆请大家到喜羊羊吃饭,顺便把二叔、何平、刘学锋等人介绍给马教授一行认识。
在开发区分店,体贴入微的服务水准和顾客盈门的热闹场面让几位寒门学子大开眼界。
在饭桌上,杨昆就接下来具体要做什么工作,虚心向马教授讨教了一番。
相关的项目申报工作有计委、土地、畜牧局的工作人员帮忙办理,防疫、环保方面的评定也没有障碍,搞定了技术支持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基建以及屠宰场的人手配置问题。
畜栏和配套设施由马教授的团队负责设计,具体的土建工程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刘全保的建筑队完全可以拿得下来,等到养殖场和屠宰场的基建工程完成过半之后,再开始招募人手也不迟。
侍候牲口的人好找,从附近的村里招就是,杀牛宰羊是技术活,但也不缺人手,城关镇原来就有两家屠宰场,属于集体制企业,近年来私人养殖户增多,北猪厂倒闭,被杨昆盘下来改成了时风销售处,南猪厂也处于半停业状态,挖几个赋闲在家的好手过来很容易。
吃到一半,杨昆接到传呼,是堂妹杨晓丽打的,说有人到批发店里找他,是邵兵的战友,韩月香正在接待他们。
猜到卫双龙应该是刚下车,杨昆就请邵兵去接他们过来一起吃饭。
等卫双龙夫妻俩抱着孩子进来,杨昆热情地跟他握手,“风水轮流转,卫哥最终还是落我手里了。”
卫双龙哈哈大笑,表情中丝毫没有主动投奔的拘谨,双手握着杨昆的右手,用力摇了摇,“不嫌冒昧就好,咱们一家三口以后就靠着你生活了。”
杨昆问他:“怎么不请伯父伯母一起过来?”
卫双龙笑着摇摇头,“岁数大了,舍不得家,跟着我兄弟过呢。”
杨昆听邵兵介绍过他的情况,知道他还有个娈生兄弟叫双虎,两口子都是人民教师,家里的条件不算困难,点点头,和卫双龙媳妇打过招呼,将他们介绍给在座的人认识。
介绍到二叔时,杨昆笑着说道:“昨天说过给你找个好帮手的,这可不是来了?”
杨建军对诚实稳重的邵兵印象相当好,连带着对卫双龙也很客气,“欢迎欢迎,生活方面安排好没有?”
邵兵接口答道:“我跟卫哥商量好了,就跟我们一块住您那栋院里,大家也好有个照应。”
杨昆考虑了一下,觉得这样安排也不错。
邵兵一家住进了杨建军原来的三间北屋里,他家的三间屋子暂时还空着,正好邵兵两口子要上班,虽然请了个保姆帮忙照看老人,俩小女孩子也送进了幼儿园,不过有卫双龙媳妇在家里帮忙照应一二,俩爷们在外面做事时也能更放心一些。
杨建军也笑呵呵地点头,“那就好,地方稍挤了点,倒也热闹,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
饭后,邵兵开车载着马教授一行去现场规划养殖场的基础设施,杨建军下午一般不怎么忙,杨昆也没什么正经事做,叔侄俩就亲自动手,帮卫双龙一家安顿住处。
卫双龙夫妻没带什么行李,初春的天气还是有点冷,杨建军膝下刚添一子,见卫双龙的儿子也不过六、七个月大,长得白白胖胖的很是讨喜,怕把孩子冻着,特意跑到市场帮他们买了新被褥、电热毯和电暖气,又给小家伙买了几袋奶粉和一堆玩具当见面礼。
此前虽曾和杨昆见过一面,只是当时情况特殊,接触得又太过匆忙,没能详细了解他的为人,临来之前,在电话里听邵兵夸这位老板多么体贴下属,卫双龙嘴上答应,心里却是不怎么相信的,没想到初来乍到,还没机会在一起共事,爷俩的热情好客就已经让他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一路上的忐忑不安顿时消退了许多。
问起具体的工作安排,杨昆告诉他:“这段时间先跟着我二叔,熟悉一下各家店里的情况,等我忙过这几个月,就另外找个司机,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