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杨昆的做法相比,那些眼看有利可图就无视锁定供销价格,单方面撕毁协议的同行们就显得太过小家子气了。
对于个别背信弃义在先的无良同行,任对方再怎么低三下四地恳求,杨昆脸上堆笑、嘴里抹油,却是半吨货也不屑于卖给他们的。
正如杨昆事先预料的一样,国内成品钢材的价格以二至三天为一个周期,幅度不等、持续不断地坚持上涨,到6月10日左右,6。5mm高线出厂价终于突破3000元大关,恢复到了本年初的价格水平。
如此强势的上涨势头,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哄抢,本地、外地的订单和汇款凭单争先恐后地从昆朋公司的传真机里吐出来,挥舞着现金提货的标准件业主们把公司大门挤得针插不进,到了市场需求最热的时候,甚至不用杨昆从家里发货,直接拿邺钢的提货单在厂门口一吆喝,每吨加价200都有人抢着要。
所有人都知道,昆朋公司这次是真的赚翻了。
(停了一天电,到9点才开始码字,今天够呛能再更了,抱歉了各位。)
第651章 :三人成虎()
杨昆究竟从这波涨势中赚了多少钱?
包括昆朋钢贸的员工在内,很多人都想知道。
问他时,他两手一摊,“进货价格不统一,销售价格一天一变,一天这么多流水,会计都记不过账来,我哪能算得清楚?”
这话不是矫情,他是真不知道,也没那个时间和心思去统计、核算。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进项方面,从邺钢、长钢、牛钢、京钢等厂家进货的价格、运输、仓储等费用各不相同,打通关节的各项花费更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计算;销售方面,零售和批发价格不同,本地和外地经销商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价和运费差距,应付银行贷款利息还没个具体的数字,无法摊薄到经营成本当中,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钢价涨到这个份上,吨钢平均毛利润已经远远超过了他本人的预期。
也无法再奢求更多了。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生意做到这个份上,杨昆已经没必要把自己按在办公桌前,劳心淘神地去计算自己昨天挣了多少,今天挣了多少,他这个当老板的,只要把握大致的利润率,掌握物流、现金流、信息流,保证正常的经营秩序,像统计收支、利润这种专业活,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去办。
专业人士也头痛得不行,公司的库存和资金在一刻不停地周转,每天数以百计的交易次数,光记流水账、台账、分类账就把外聘的几名老会计和公司自已培养的财会人员累到吐血,一时间还真抽不出空来核算具体利润。
虽然从老板到会计到业务员,嘴里都没个准确的数字,不过只要是对这段时间的钢材市场行情稍微了解一些的人,都不难猜个大概出来。
昆朋公司对行情把握得极准,在高线出厂价跌到2250左右时大批量囤货,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高线出厂价格涨到了现在的3050,而昆朋公司从5月29日开始对外销售,售价从最低时的2940涨到现在的3300,平均按3100元计算,吨钢毛利润将超过800元。
至于该公司究竟提前囤了多少货虽然杨昆事先叮嘱了解详情的几名心腹干将尽量保密,可公司大院里、马路边、邻居院里堆放着的如山如海的线材垛却瞒不过有心人的眼睛,粗略一数,总有4、5万吨之多,再加上传说中的十几趟专列……得出个大致的数字之后,所有人都淡定不起来了。
羡慕、嫉妒、恨……一时间,传言四起。
昆朋公司上面有人、昆朋公司的老板跟邺钢老总是亲戚、昆朋公司养了一帮打手混混、昆朋公司借了银行好几个亿……这其中,传得最离谱也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有这么一条:昆朋公司挣的钱太多,好几个会计天天数钱都数不过来,有人甚至把胳膊都数折了。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这个传言的起因,其实还在杨昆自己身上。
这段时间天天加班到深夜,出于体恤部下的好意,除了正常的加班奖金外,每隔一两天,杨昆都会安排大伙到喜羊羊名阳村店胡吃海塞一顿,吃夜宵兼犒赏三军。
出于安全考虑,他也反复叮嘱大伙,吃喝随意,但不可过量,更不能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只是他手底下这帮年轻人包括虎子在内都是爱玩爱闹的性子,他自己诸事缠身又不可能天天在旁边盯着,老板不在,这帮猴子可就缺了管教。
一来二去,到了6号这天,就出了档子意外,有个负责收款的小伙计喝多了酒,又非逞强自己骑车回家,结果一跤摔到马路牙子上,造成右臂轻微骨裂。
杨昆听说好,也没气急败坏地追究责任,只是好言好语地安慰、探视了一番,还打算给这哥们放几天假好好休息一下,可这位惦记着一天好几十块钱的加班奖金,也不想给哥几个笑话自个太过娇气,只在家躺了半天,就吊着胳膊回来上班了,反正有验钞机在,一只手也不耽误收款、开票,杨昆也就由得他去。
对这些好酒好事的年轻人来说,这只是件再寻常不过的小意外而已,坏就坏在虎子顺口说了句笑话:“出去可千万别说喝酒摔的,丢份,有人要问,你就说数钱数得太多,把胳膊数折了!”
虽然只是个笑话,但以国人三人成虎的尿性,笑话传得多了,差不多也就成了真的。
这话传到杨昆耳朵里,搞得他很有点哭笑不得,这尼玛算是“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现实加强版么?
对于经受过网络水军洗礼的他来说,这种江湖传言,一听一说一乐也就过去了,根本不用记在心上。
可别人却不这么想。
除了傅青梅、陈静见天拿这事跟他打趣之外,二叔、老妈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外面到处都在乱传咱们家挣了大钱,虽然咱们行得正、坐得端,可这年头日子不好过,下岗、待业的人那么多,万一有人起了坏心怎么办?”
虽然觉得这个年头的人性还算纯朴,家人的担心多少有点杞人忧天的意思,不过财帛动人心,出于保险起见,杨昆还是尽可能地加强了对公司、家庭、人身、财产等方面的安全防范工作,同时叮嘱部下们管好自己的嘴巴,别跟着人云亦云、胡乱起哄。
按他的想法,只要管好自已人,不造谣、不传谣,这就够了,外人要造、要传,随他们去,他也管不着。
换个角度来看,大家这么胡乱说笑、猜测、造谣,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有些事,例如从股市上圈钱,例如电玩城这种擦边生意,肯定是低调一点的好,可要做实体,做贸易,做企业,就不能忌讳出风头。
杨昆不是什么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更不是什么黑老大,人家那种翻手为云覆手雨,闷声不响发大财的格调他玩不来,身为一个平民百姓,白手起家,想玩转整个标准件市场,想掌控整个行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想让同行、客户们信服,就得适当地展示一下财力和魄力。
看到你有资本、有实力、有背景,大家才会心甘情愿地跟你做生意,才会主动向你麾下靠拢。
第652章 :夏日秋风()
按杨昆一向坚持的看法,任何事都有其双面性,利弊之间,全看你怎么去应对和利用。
有利的方面,那就是谣言传得多了,昆朋公司的名气自然也就打出去了。
还有一点,出于对资本的天生崇拜,不管大伙背后怎么胡乱猜疑、腹诽,当面见到本人的时候,却无不是笑脸相迎,谄媚以对,令杨昆那点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话说回来,谣言传得太多,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给杨昆最直观的感觉,一来打秋风的人多了,二来嘛,来找工作的人也多了。
甭管出干什么目的,能找到他本人头上的,不是领导就是亲戚,还甭想拿什么欠银行贷款、小本生意养不起那么多人当借口,玩的都是上亿的盘子了,找你借个千儿八百的,或是安排个把人上班,要说办不到,那不叫糊弄人,根本就是瞧不起人。
对于上门找活干的,杨昆心里并不怎么排斥,甚至还举手欢迎。
公司草创,正式员工中,除了刘现奎等六、七名业务人员之外,就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几名财会人员,像门岗、库管、磅房,都是临时从农用车销售处和电玩城借调过来的小青年,这帮家伙从小出来混社会,平均教育水平不高,上过初中的都没几个,工作能力不足尚在其次,其言谈举止更是粗俗不堪,长此以往,对公司的整体形象和业务开展相当不利。
杨昆也正想借此机会作出调整。
亲戚里道的,家庭有困难的,或是某实权单位领导的亲戚,看中了昆朋公司的高工资、高福利,想来公司上班,一概欢迎,和原有人马打混了,视各人能力、水平高低,量才而用,能说会道、头脑好使的,跟着老刘学着跑业务去,好吃懒做、不求上进的,打发回电玩城看场子去,至不济,也有个夜班看大门、打扫卫生之类的差事等着。
至于那些手头困难,遇上婚丧嫁娶急等用钱的,或是想借钱做点小本生意的街坊邻居,万儿八千的,杨昆眼睛都不带眨一下,实在是烂泥糊不上墙,想从他这搞点钱去吃喝嫖赌的,对不起您呐,哪来还奔哪去。
一样亲戚两样对待,有人夸就有人骂,夸的多,骂的少,对此,杨昆也只是一笑置之。
老话说得好,凡事何需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相对而言,那些找上门来打秋风的单位才更难应付。
前几年,易阳县属企业不景气,在标准件行业异军突起之前,也没几家像样的、效益不错的民营企业,所谓大河无水小河干,各职能单位的小金库也跟着吃瘪,各项奖金和福利也得不到充分保障。
过惯了清贫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