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托普检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名企大败局:托普检讨 作者:何忠平 杨志宏
   托普集团曾经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和荣耀,一度在2000年前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风光无限,如今的托普系却是千疮百孔、日薄西山,其创始人和领导者宋如华也仓皇出走美国,他留下的不仅仅是40亿元的资金“黑洞”、三家垮掉的上市公司及其数万名股民、27家软件园区的上万亩荒芜土地,还有一连串让人困惑的疑问和深刻的反思。是什么成就了宋如华和他的托普,又是什么让它走上了今天的末路? 
  本书两位作者通过历时多年的调查力图在历史中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的宋如华,并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分析,以极富现场感的笔法,努力探求表象下的真实:托普兴衰,究竟是谁之罪?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                  
  第一章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帝国,斜阳,归人。 
  2004年仓皇离境前,宋如华对到机场送行的两位下属说:〃我会回来的!〃回想起两年前的托普〃十周年庆典〃巨资包下专机、前呼后拥、处处嘉宾助兴、觥筹交错无限风光恍如一梦,此番一去却不知几时能归,去意彷徨的宋一时语咽,极尽凄凉。 
  草创时期像〃水泊梁山〃,鼎盛时期像〃太平天国〃,这不仅是托普也是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无法摆脱的怪圈。宋如华真的还会回来吗?托普就只是一个〃死亡〃样本吗? 
  1962年4月24日,宋如华出生在绍兴平水乡长塘头村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从绍兴到他的家乡,要翻越几十里蜿蜒曲折的山路,那里茂林修竹满山遍野,还要经过池塘、小河。长塘头村位于会稽山脚下一片平缓的山坡上山洼处有一汪碧绿的水潭据当地懂风水的老人讲,此处山形绵延如卧龙,水潭如龙珠,是个出人物的地方。 
  宋如华的父亲宋金根,早年读过几年书,是村里的〃文化人〃,担任大队会计,宋如华出生时,宋金根已有两个女儿。给儿子取名叫〃如华〃,宋金根和妻子的想法很朴素,自然是希望儿子将来不仅有着年少如华的容颜,还有着繁花似锦的前程。 
  家境的贫寒并没有影响到宋如华快乐的童年。在双亲和姐姐的照料下,幼小的宋如华非常听话,不像农村一般的男孩调皮捣蛋、下水爬树、打架斗气,在姐姐的〃带领〃下,宋如华还时不时帮着体弱多病的母亲做点家务事,比如送水、煮饭。 
  那时的中国农村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前夜,充斥了各种扭曲的激情。1960年底,各地农村陆续恢复了1958年前的合作社经济制度。 
  一转眼,宋如华就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对其寄予厚望的父亲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再三叮嘱他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读书苦,但读出来了,就会出人头地。 
  正当大家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时,母亲的早逝让全家措手不及,悲伤的气氛犹如那夏天的滚滚乌云,把宋家的上空挤了个满满当当。7岁的宋如华有一种从山顶跌入谷底的压抑,他哭着闹着要妈妈,早早懂事的姐姐擦干眼泪,一把搂住他…… 
  寒风扫树,落叶打肩。外面的风一阵比一阵紧,又一个冬天来了。   
  两次高考11个茶叶蛋(1)   
  失去了母爱,衣服鞋子没人给做了,偶尔与同村的孩子发生争执,被人骂作〃没娘的〃,宋如华也只有咬紧牙忍住泪跑回家。轮回无常的生活,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本应无忧无虑成长的宋如华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小学时,有两位老师给宋如华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位老师很凶,经常用教鞭和粉笔头〃教训〃不听话的学生;一位老师不凶,但爱挖苦人,是教语文的,经常对犯错误的学生冷嘲热讽。 
  当时,长塘头村生产队里有一个人,喂养耕牛尽心尽责,把牛饲养得膘肥体壮,受到了队里表扬。语文老师把饲养员请到教室,让其给学生们讲喂养耕牛的经验。课后,老师要求学生们以饲养员的一番经验之谈为题,自己命题写一篇文章。宋如华很自信,一会儿就写好了一篇题为〃一心为公的好牧童〃的作文,没想到,刚交上去就被老师嘲笑了一番。 
  宋如华的自信心遭到了沉重打击,对他而言,可能这是始料未及的,但他并没有就此灰心和放弃,放学一回到家,又连夜重写了一篇。第二天一大早,交到了语文老师手中。仔细读完这个〃决不认输〃的小男孩写的每一个字后,语文老师不禁拍案叫好,让宋如华在全班把作文朗读了一遍,文章最后还被推荐到了乡宣传栏张贴和广播站广播。 
  这一下,长塘头村的人都认识了宋金根的儿子宋如华;加上宋如华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此后,他还经常被村里的造反派拉去写大字报。宋如华很是自得,隔三差五向地方报纸、广播站投稿发些文章,学习读书热情高涨的他立志成为一名记者,以文章来立业扬名。因为很小的时候,他就听说当记者坐火车可以不要钱,这令他羡慕不已。 
  一边是纷纷扰扰的〃文化大革命〃,一边是交通不便、生活贫困又单调的山村,宋如华心中一直有一种〃走出去〃的冲动。命运只能靠自己把握,他知道,当下只有努力学习。 
  一次,村里放电影,这部电影因争议多而名气颇大,村里人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去看。宋如华却不为所动,端坐房中,继续看书做题,父亲劝他休息一下,去看看电影,宋如华回答:〃只要我学习好,今后有出息了,什么都会有的,何必在乎这一场电影?〃 
  父子对话后来被村里人知道了,都觉得宋如华胸怀大志,一定有个好前程。 
  1978年,因〃文化大革命〃中断了10年的全国高校招生统考得以恢复。时年宋如华16岁,他报名参加了文科类的考试。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1978年全国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结果,被村民们一致看好的宋如华落榜了。 
  宋如华的心情沮丧之极,可想而知父亲年纪一天天大了,同村岁数差不多的伙伴们都成了家庭主要劳动力,自己16岁了还在花家里的钱读书,未来那么的不可知是放弃高考就此一次,还是继续复习来年再战,他左右为难。更难的是,父亲也建议他放弃高考,不要继续读书了,一是家里确实负担不起,二是希望他尽快接自己的班,到村里当会计;村支书也找到宋如华谈话,动员他能留在村里工作,并许诺发展他为中共党员。 
  再三考虑,宋如华还是不愿意走父亲的老路。他写信给在乡上认识的一位文书,请他帮忙转到一个教学水平更高的高中复读;外婆给他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宋如华如愿以偿。复读的一年非常辛苦。家里经济紧迫、自身压力大,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宋如华每周还要花三四个小时走30多里的山路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每周六吃完午饭从学校出发,到家已是傍晚。干完农活,周日,他又走路回到学校。路上要经过一条没膝深的小河,小河上没有桥,他就脱去鞋子淌过河。夏天还好,一到冬天,河水冰凉刺骨。 
  为了不增加家里的负担,宋如华节衣缩食,正在长身体的他本来一天能吃下一两斤米饭,但他勒紧裤腰带,只吃六七两。由于第一次高考失利,宋如华转而弃文从理,每天读书长达十几个小时,晚上学习困了,就用清凉油搽一搽太阳穴,继续学。白天,为了克制自己的睡意,他坚持坐在第一排。这种坐第一排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了他读大学。 
  经过一番不分昼夜的苦读,1979年,宋如华再次参加全国高考。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不负众望,考上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即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天文物理学专业。同学兼好友李少青跑来家中告诉他被录取的好消息时,他正蹲在田里干农活…… 
  李少青考上了浙江大学,后来出国深造,获得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学位,再后来成了托普集团高级副总裁、托普国际CEO,这是后话。 
  作为长塘头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宋如华考上大学是和古时中举人一样的大喜事,村里人纷纷前来道贺。可是,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宋如华还不知道成都在什么地方,他走得最远的地方是绍兴县城。托人打听,才从临近乡里一个参加过修建成昆铁路的人那里得到了些情况,据那个人讲,四川很穷,有的地方缺衣少食。 
  宋如华高兴之余,也有些失落。因为成都与家乡相距实在太远,姐姐出嫁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年迈、孤身一人的老父亲谁来照顾,他不知道怎么办。忐忑不安中,当年8月底,他辞别故乡,怀着对家人的无限依恋,与邻乡考上同一学校的一个学生一起,乘坐两天两夜的火车到了距家乡千里之遥的史称〃天府之国〃的成都。   
  两次高考11个茶叶蛋(2)   
  临行前,村里人送给他11个茶叶蛋,祝愿他能出人头地。   
  一个农村青年的大学生活   
  走出嘈杂拥挤的成都火车站出站口,听着陌生的四川方言,年轻的宋如华从内心深处涌出一股举目无亲、背井离乡的悲凉之感。与自己一个寝室的同学相比,宋如华当初考入大学的自豪感很快消失殆尽同学们不但家庭条件比自己好,高考成绩也比自己优秀。 
  有两件事使他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和同学的〃城乡差别〃。 
  一天,一位室友冲麦乳精喝,宋如华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乳白色颗粒状的玩意,他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室友斜瞟了他一眼:〃这个都不知道?唉!〃 
  还有一次,寝室开水瓶里的热水用完了,一个室友搞恶作剧,把用过的洗脚水倒在了宋如华的脸盆里。宋如华从教室晚自习回来,寝室已经熄灯了,他以为是热心的室友给自己打好的水,就端到洗手间刷牙、洗脸、洗脚,刚刚洗完一进寝室,他就听见室友们在床上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