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来共治这个国家。
但曹操不干,不仅不干,还要为自己为什么不放军权找借口,搞宣传工作。
曹操有一篇很著名的词赋,就是为他不放军权辩博的,写的非常好,不过在家族利益和君国纲纪中显然非常的无力。
曹操说:我曹某人,可以不做官,但我不能放下手中的兵马,我一放下兵马,就有人要我曹某人的性命,我老婆,孩子也性命不保。
曹操不是后世的岳飞,当然曹操不会读后史,他只会读前史,韩信是怎么死的,他很清楚,这些人想什么,要什么,做什么曹操都清楚。
怕死,怕被灭族,为国家死,为百姓死,怎么了?曹操就是不死,曹操死后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模样,不清楚。
士丈夫心里有本帐,曹操心里也有本帐,曹操死了,这个国家真的就能统一了吗?
曹操比他们清楚,曹操说了著名的一句话,可以为曹操他怕死的污点。
曹操说:孤非畏死,若非孤在,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霸。
曹操告诉那些想让他死的人,我死了是复生不了的,我放权了,肯定是会死的,我死了,这个国家也不会马上一统,重现君主与士丈夫共治的一种理想状态,不是你们这些人想的那么天真,我死了,不知道生出多少军阀,多少军阀割据一方称王称霸,那可能重返春秋战国了时期,国家被分裂成数十个小国了,天天战乱,百姓哪会有时间从事生产,哪里会出现国泰民安的盛世?
曹操征乌恒回朝后,就开始不怎么信任荀彧,荀攸了,赤壁之战,荀彧,荀攸的的记载是很少的。
我们布个场景。
曹操开军事会议。
曹操说:听说刘备又招了一个军师,名叫诸葛亮,大家有知道的吗?
其中一个荆州系的,或者一个流亡北士,就开始接话。
谋士说:诸葛亮这个人我知道一些,这个人大概二十多岁,仪表堂堂,水镜先生的学生,蔡帽的表侄,蒯祺亲家的女婿,被刘备三顾茅芦请出来的,这个人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事迹和工作经验。
曹操大笑:刘备这是饥不择食了。
下面的谋士和将领也跟着曹操一起哈哈大笑。
曹操又问:这个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谋士说:这个人常以管仲,乐毅比之。
曹操又笑:无知小儿。
大家都点头认可。
曹操表面哈哈大笑,内心是波涛汹涌的。
曹操又想起了什么?
第一点:肯定是刘备搞的小把戏。
第二点:刘备三顾茅芦和自己千金买马骨是同出一辙。
第三点:这个无知小儿,妄语自己是要做管仲,乐毅,等等,我再想一想,难道是暗喻我的后勤部长荀彧和荀攸。
第四点:前思后想,又想起荀彧,荀攸跟献帝走的太近,近来对自己也是不冷不热的,和他们一起讨探国家大事,他们很漠然,只会说丞相作主就好了,许高官也不接受,还以为设套试探他们。
诸葛亮说,我真没这样想,我的想法是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
诸葛亮的隆中对,两块根据地,荆州和益州,孙权两块根据地,扬州和交州,孙刘联盟是国策,孙刘联盟加起来四个州对抗北方曹操的七个州。
联盟的经济,国力,战争潜力不输曹操。
诸葛亮后来确实是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做了丞相,做了北伐的最高总指挥。
诸葛亮隆中对其中一条值得推敲,刘备怎么样才能入主中原呢?
将军(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后,为民生息,蓄军资,以观天下大势,待天下有变,刘备提西川兵马,关羽出荆州兵马,两路齐进,就可以入主中原了。
待天下有变?
什么是天下有变?关羽没领悟到,刘备也没领悟到,诸葛亮可能没说清楚。
天下有变是曹操被人谋害了,北方曹魏军阀分裂,刘备二路兵马齐出。
老持谋国之计,关羽等不急,刘备等不了,一败涂地。
曹操死后,诸葛亮理清了国事,开始北伐,又遇到了自己的天敌,缩头乌龟司马懿,可谓人算不如天算,皆时也,命也。
司马徽说,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便是此道理了。
(诸葛亮的老师水镜先生司马徽太了解了自己学生的性格,格局,战争风格了,至于司马徽是否与司马氏家族有什么渊源,与司马懿有什么交际,司马懿又为什么不愿接受曹操的征召,后面会一一解惑。)
第二百五十五章 孙权,诸葛亮答对,达成共识()
天下崩裂,汉室倾危,汉诈名存实亡,至曹操官渡大败袁绍,收复北方,又灭了乌恒,雄据七州之地,天下为之震动。
曹操声望高涨,一时无人能及,权倾朝野,这个时候的军阀只剩下汉室宗亲的益州牧刘璋,荆州牧刘表,江东军阀孙权,凉州系军阀马超,韩遂。
备注:刘璋暗弱,刘表无能,凉州系的马超的父亲马腾,韩遂的儿子在许都为质,刘氏宗亲刘璋,刘表在朝廷眼中,根本不算割踞一方的诸侯,唯一剩下孙权,也容易搞惦,只要封他个侯,叫他镇守江东就可以了。
国家最大的敌人变成权倾朝野,要做王莽,要篡汉的曹操了。
在朝廷的想法里,只要曹操放弃手上的权力,做个忠臣,招降刘璋,刘表,孙权,便水道渠成,老百姓就能恢复生产,国泰民安了。
这类想法的代表人物有尚书令荀彧,有名士孔融,有曹操首席军事参谋,郭嘉,荀攸。
为什么这么多人有这种想法呢?
曹操的定位:最早一批投靠曹操的谋士,是因为曹操的理想,同时也是他们的理想,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举着兴复汉室的大旗,共同奋斗的人。
曹操要做忠臣,要扫平叛乱,要一统天下,要兴复汉室。
曹操做到了扫平叛乱,灭了吕布,杀了袁术,打败了袁绍。
这时候就应该做一个忠臣该做的事情,让献帝主政,自己卸下军事权,还给朝廷,是退休还是做朝官那都可以。
曹操不仅没有还权献帝,还得尺进寸。
这引起了曹魏军事集团的内部分裂,最早的一批谋士开始反叛曹操,首先是郭嘉,其次是荀彧,再次便是荀攸,我们在后面讲。
曹操的想法呢?
曹操深知汉室名存实亡,杀驴卸磨不过是腐儒们的天真想法,面对权力的诱惑,面对家族利益和荣耀,没有一个军阀,一个家族会抛弃手中的利益。
曹操以一段言志诏,向天下明志,曹操并不想做权臣,只是这天下,没有我曹某人,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霸,我曹某人只是想用武力打得他们投降,尽快的兴复汉室,然后退休。
为了尽快兑现自己的承诺,次年曹操起十万大军,南征刘表,刘表病逝,刘表次子刘琮率荆州之众投降曹操,曹操占领南阳郡,士气大涨,剑指江东。
鲁肃作为孙权的谋士,为孙氏集团提出三分天下的蓝图,刘表死后,鲁肃迫切的寻找另外一个强大的盟友。
在鲁肃的推动下,孙权接见了刘备派来的外交使者诸葛亮。
场景:
诸葛亮,鲁肃,孙权三人席座一屋,三人饮酒叙话,孙权相问,诸葛亮作答。
孙权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起十万大军南征,降得荆州之众剑指江东,若是不降,如何善了?”
诸葛亮答:“将军可知官渡之战?”
孙权道:“知些。”
诸葛亮道:“将军以为如何?”
孙权道:“曹操非袁绍可比也?”
诸葛亮道:“曹操能胜袁绍,非天时也,非兵众也,乃人谋也。”
孙权道:“愿闻其详。”
诸葛亮道:“曹操行反间,离计许攸,又有荀谌为应,将军何不仿之?”
孙权道:“曹操奇士不下掌数,非我江东之士能及也。”
诸葛亮哈哈大笑,只笑不语。
孙权道:“孔明何故笑孤,莫非此言有误?”
诸葛亮道:“曹操此人,若是困难,拟重谋士之言,若是得志,必自以为是,不听忠言,将军虚怀若谷,岂非曹操能比。”
孙权满意点头,“曹操行离间之计,孤当如何应对?”
诸葛亮道:“将军威恩并重,只需一败曹操,何惧之有?”
孙权道:“曹操写信,若是孤降了朝廷,封侯列将,论平定江东之功,若孤不降则移了孙氏一族,孤两难呀。”
诸葛亮道:“将军一战,且有胜算,若将军降曹,不过案板鱼肉,曹操何人也,国贼也,将军若降,性命不保,董卓惧将军之父,曾许姻垄之,将军家父,痛斥董贼,将军兄长,无时不惦记着攻入许都迎来献帝,将军父亲,兄长皆当世英雄也,将军何故降贼?”
孙权一脸尴尬,勉强的挤出一丝笑容,“孤岂可降贼?”
话音落下,诸葛亮也不作答。
数息之后,孙权叹息,“只是孤忧这江东人心思动,如何敌得过曹贼?”
诸葛亮道:“将军守长江天险,精于水战之兵数万,操之兵马皆乃北方征召,不习水战,只需用计叫曹操急战,便有机可趁也。”
孙权道:“听闻孔明先生乃刘使君三顾而出,常以管仲,乐毅比之,先生大才,能否一解孤惑也?”
诸葛亮道:“将军请问?”
孙权道:“荆襄数万水军,不弱于我江东,我与黄祖相战数年,虽有小胜,但难有全功,曹操若用荆襄水军,又用北军择一处过江,我如何挡之?”
诸葛亮道:“荆襄水军乃蔡帽,张允领之,只需用计分间二人,曹操杀之,便无忧也。”
孙权喜道:“何计?”
诸葛亮道:“将军只需等待消息便是。”
孙权不信,“不知何时有消息传来?”
诸葛亮道:“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