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定国若取了广东,必将北上再攻湖广!到时只要经韶州(今广东韶关)、郴州、衡州,便可直逼长沙!
清廷在湖南拥有的七府之地,全都在长沙府周围,而且所驻清军不过两三万,还全是绿营兵。如果李定国倾力来攻,洪承畴绝对抵挡不住。
他一面下令各州府整顿军务,小心戒备,一边把其余的事情都停了下来,全力修整长沙府城墙,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高了数尺。
六月下旬,所调各部兵马陆续到来,洪承畴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次他挑选的将领,有他镶黄旗汉军旗下将领李本深、原福建提督刘忠、宁夏总兵刘芳名、徽州总兵胡茂祯等人。至于那个年老力衰的白广恩,带不得兵,打不得仗,却是洪承畴招到军前作为招抚“贼寇”的标榜。
洪承畴不敢耽搁,立即开始整编各路兵马,很快就建立起了经略军共四镇五营。
四镇为左标李本深、右标张勇、前标刘芳名、后标胡茂祯。五营为左虾营张大元、右虾营马鹞子、标前营王永祚、后营卜世龙、中营刘应志。
经略军共计一万一千人,其中经略亲兵一千六百人,由李本深、刘忠、胡茂祯统帅。这支兵马人数虽然不多,却都是从强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兵。
洪承畴有了这一支精兵在手,总算是有了一些底气,然而这时却又传来消息:李定国围攻广州不利,已经撤回广西。
他不由得暗算庆幸:幸亏自己先前布置了一步好棋,要不然这番怕是要“出师未捷身先死”。
早在去年五月的时候,洪承畴就向顺治上了一个折子,其中说到了招降郑成功的事情。
他在折子中对顺治说道:“成功等作贼既久,狼子野心,臣等非敢保其不叛,亦难必其就抚。但今湖广、川陕、两广处处用兵,力不暇及。”
“且湖南之贼,或由江西,或由广东,皆可通闽,万一勾连狂逞,为祸愈大。故姑以招抚一策,先将此贼牢笼”
洪承畴奏折上的意思,就是要朝廷先将郑成功招抚,等以后腾出手来,再慢慢找他算帐,所以即便郑成功提出再苛刻的条件,朝廷不妨都先答应下来。
顺治采纳了洪承畴的这项建议。清廷首先给处于软禁状态的郑芝龙恢复名誉,肯定了他降清的功劳,把郑芝龙被骗到北京后遭到软禁的过失推到多尔衮身上,对郑芝龙加以安抚。
七月间,顺治帝派内大臣传谕郑芝龙,将他拨入汉军镶黄旗,并授予郑芝龙在京的第二个儿子郑世忠为二等侍卫,同时命兵部给勘合将郑芝龙的部分亲属从福建护送来京团聚。
十月,清廷给浙闽总督刘清泰发出一封敕谕,对招抚郑成功作了明确指示,不但赦免郑成功,而且让他仍然驻扎福建,不必赴京。但郑成功并没有对此给予任何回复。
顺治十年三月,洪承畴在离京赴任前皇帝赐宴,他又向顺治提及招抚郑成功之事。
四月,刘清泰便收到朝廷密旨,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郑成功的祖母黄氏处,托她转给郑成功。郑芝龙也派家人持亲笔信要成功接受清朝招抚。
郑成功给郑芝龙回了一封信,信中表示他不相信清廷的诚意,因为有郑芝龙前车之鉴。
但是,他又不愿把招安的大门关死,暗示清廷若把当初勾引郑芝龙投降时许下的三省(浙江、福建、广东)之地交给自己管辖,那就可以谈判。
其实,郑成功并没打算投降清廷,长年因粮饷发愁的他只是想和清廷虚与委蛇,借和谈之议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发展壮大而已。
就在顺治十年六月,清廷为表招抚诚意,将调入福建征剿郑成功的金砺部撤离。
紧接着,郑成功与清廷官吏在泉州府安平报恩寺内议和之后,他便立即派兵前往福建漳州、泉州、龙岩、惠安、仙游等府县、广东沿海各府县招兵买马,强行征取粮饷。
这种情况下,郑成功怎么可能和李定国合兵围攻广州?李定国从一开始便注定只是单相思。
李定国去了广西,孙可望也回了贵州,洪承畴终于可以安下心来,按照他的策略一步步地安抚地方,准备等到兵精粮足之后,再图谋广西、云贵之地。
然而,他的好心情并没有保持多久,坏消息又开始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第124章 挺进松滋()
八月,刘体纯部夺取贵州,孙可望被撵回了云南。辰州、沅州、靖州、武冈等地复被刘体纯部占领。
九月,小李贼李来亨兵出四川,驻守彝陵左营游击张琦不战而逃,却在丰宝山落入敌手,旋即被枭首示众,大兴军近十万直逼荆州!
和洪承畴麾下人才济济比起来,李元利现在的幕僚也不差多少,随行谋士除了从贵阳调回来的刘玄初外,还有军情司周勉等十余人、政务司郝浴等数十人以及整个参谋处二三十人。
“元帅,此番只要拿下湖广,占了水路之利,既可东进南直隶,又可南下两广,东虏的日子就要不好过喽!”刘玄初呵呵笑道。
“确实如此!不过咱们得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先把湖广经营好了再考虑下一步。”李元利用食指刮着下巴说道。
所有作战计划都是经过反复推算制定好的,现在也没必要再去讨论,只是临机应变就得考验各军主帅的能力了。
轻轻松松拿下夷陵,本就是意料中的事情。夷陵驻军不过六百,归州更少,只有三百余人,李元利只派出特勤大队一千人坐船顺流而下,只一天时间就把两地驻防清兵近千人一网打尽,只寥寥数人仓皇逃脱。
下一步目标便是荆州,李元利在两个多月前就为这一战做准备,细作遍布湖北,再加上早先就潜伏在湖广一带的军情司密谍,所有情况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无论是以前的大顺军还是忠贞营,这些年来都在湖广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大兴军中的老人,全都参加过前几年攻打荆州的战役,对这一带地方都是熟悉得不得了。
荆州驻防清兵还是郑四维,这老贼和大兴军的前身大顺军也算得上是老交道。
他原本是前明总兵,后来降了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败逃之后,他又投了随后追上来的清军,驻守荆州已经有好几年。
顺治二年七月,西路大顺军在李过、高一功的率领下攻打荆州半月,未能破城反而损失惨重,只得过江去了湖南。
就在这一年冬天,大顺军联明抗清并改为忠贞营后,又在堵胤锡、李过的率领下,从松滋一带北上,渡江围攻荆州,准备占领荆州后顺江东下,最终却由于何腾蛟惧清如虎、擅自撤退而以失败告终。
当时荆州总兵就是这个郑四维!算起来大顺军将士死在他手上的也要论万来计了。
清廷对于他这种朝三暮四、毫无节操可言的人也不可能真正重用。几年过去了,当初同他一起驻守荆州的上荆南道台李西凤已经成了广东巡抚,而他却不但没有升官,而且窝都没挪过,手下也还是只有六七千绿营兵。
大兴军这次出川的兵力,有十一师至十四师四万人,水军五六千人,再加上李元利调来护卫中军的三千土兵、一千特勤大队士兵、一千教导旅教官和他自己的亲兵,已经有五万多可战之士,再加上医护营、民夫,一共超过了六万人,号称十万大军!
李元利将大军在夷陵分成三路,一路由他亲自率领经保安寺至枝江,一路由刘永昌率部经宜都至松滋,另外十一师一万人由高信带领全部坐船直扑荆州,开始扫荡荆州外围清兵。
本来坐船既不费力速度又快,但大兴军将巴东、归州、夷陵所有的船都买下来,再加上这半年来水军自己造的船,也不过凑了三百来条。
并且这些船大半都是只能乘坐几十个人的小船,最大的也不过载一百多人,一个师人员加上粮草辎重弹药,就将这些船挤了个满满当当,其他人就只能步行。
夷陵到枝江不过百多里路,最多两天便可到达,但夷陵到松滋却有两百多里,为了保证不让隔江相望的两县清军得到消息逃窜,两军必须同时发起攻击,因此刘永昌部提前一天出发,李元利则在夷陵又歇了一天。
松滋与枝江两县的“清军”,其实就是四川割据军阀投降过去的,而且绝大多数还都是四川涪州人。
这两支人马的首领,一名李占春,一名于大海,是已故南明都督同知总兵、平寇伯曾英的义子。
张献忠死后,孙可望、李定国等率残部自顺庆、定远(今四川武胜)突围至重庆佛图关。驻守于此的曾英率部阻击,驾船将孙可望围在江心,眼见就要得胜,却忽然中箭落水而亡,其部下一哄而散,后来都归了李、于二人帐下。
自此时起,李于二人便拥兵数万占了涪州,过起了割据军阀的幸福生活。
顺治八年,刘文秀率兵入川收降各部割据势力武装,李、于二人以曾英死于大西军之手为借口,坚决拒绝刘文秀的招降。
刘文秀此时兵锋正盛,哪儿能够容得他二人这般忤逆?于是便派部将卢明臣领兵进攻涪州,李、于二人麾下数万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一触即败,于七月间带领三万余名士卒和家眷乘船逃往湖北降清。
经过夔东时,又遭到夔东各部的阻击,直至十月才进入湖北。荆州总兵郑四维安置李、于二部于松滋县百里洲,却又不给粮饷,任其自生自灭。
无奈之下,李于二人只得率部屯田,勉强混个温饱。
天刚蒙蒙亮,将士们已经吃饱喝足并且休息了近半个时辰,李元利还在给特勤大队的几个队长面授机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击毙对方首领,特别是李占春和余大海,我希望看见的是他们的尸体而不是活人!”
这两人为了一己之私带领麾下投清,不杀不行。但他们手下数万之众却罪不至死,而且也不可能全部杀光,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