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我为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楚王!”

    “大王!”

    “楚王?”这事来的有点猝不及防,白公胜还有一点晕乎乎的,看着面前跪倒一片的群臣,还有身上的赭袍,摸着头顶的冕旒,他有点明白了,这是高赦等人从一开始就设计好的……

    这场兵变既然已经发生,就没办法回头了,没抓到楚王,他们随时可能被当做叛逆围剿。但倘若白公称王,情势则又有不同,这是一个对王位有宣称权力的王孙,驱逐了昏君孺子,取而代之,只要旗帜打出来,哪怕硬碰硬,他们也有几分胜算,那些冒死兵变的士卒心里,也才会有点底气……

    如此一来,手里的大旗倒是有了,但这么做,也有极大弊端啊,那就是一场规模无法估量的楚国内战,即将爆发,局势,已经不再是一场斩首行动能解决的了。

    然而就算如此,听着耳边的山呼,白公却有些沉醉地闭上了眼,这才一会时间,他已经舍不得摘下头上身上的王冕,舍不得离开这个万万人之上的位置了。

    “我是楚王……楚国的大王。”

    直到这一刻,他才明白一件事。

    什么变法,什么为了楚国的百姓社稷,都是假的,都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罢了。

    他想要的,无非是这个王位而已!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野心!

    “寡人……”这是他第一次试着用这个称呼。

    王孙胜露出了笑:“寡人当持三尺剑,继先祖之余烈,以为楚国之王,带给楚国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1194章 沐猴而冠() 
“熊胜称王了?”

    赵侯无恤十一年(公元前478年)夏六月末,邺城未央宫内,在接到黑衣送来的密报后,正在与群臣商讨夏收事宜的赵无恤哈哈大笑起来,对众人道:

    “熊胜果然忍不住了,不过他的行径在寡人看来,不过是沐猴而冠!”

    猴子装成人的样子把头发洗干净,然后戴上帽子,窃据高位,一板一眼的做事,然而却不改其畜生本质,更显其滑稽可笑,虚有其表。赵侯这个比喻恰到好处,殿中的子贡等人不由也笑了起来。

    其实赵无恤对于南方发生的事,一直了如指掌,因为经过十多年发展,赵国的信鸽的系统已经较为完善,徐、蔡、广陵等边境都有驿鸽站点,每逢边境有警,或者楚国生变,信鸽便能一站站抵达邺城,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到赵无恤手中。

    这个秘密武器,信鸽的培育交给公治长等人,至于遍布赵国鸽驿,赵无恤则交给了眉间赤统领的特务组织“黑衣”来管理,如果说羽林侍卫是赵无恤握在手中的剑,那黑衣就是他藏在袖子里的匕首。

    这十多年来,黑衣在赵无恤的授意下,遍布各郡县诸侯,编制了一个看不见的情报网,甚至有黑衣混入别国,做了他人幕僚将吏的,充当赵国间谍,所以各国消息来的特别快……

    这种用间谋略是孙子所赞赏的,他曾经大发议论,说但凡兼并大战,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动乱不安,戌卒疲备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数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

    故而情报就格外重要,敌国内部的情况是什么,他们派谁挂帅出征,敌军的路线和阵法又如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事先了解敌情,就一定要用间……

    楚国根本没有如赵国这般严密的户籍制度,早就被赵国的间谍渗透成筛子了。为了收买人心起用士人,对于外来游士来者不拒的淮南更是如此。早在白公入郢主持变法时起,随着一只只白鸽飞入邺城,楚国各方的一举一动都在赵无恤眼皮子底下。

    将这几个月的情报分示殿内群臣后,赵无恤突然发问道:“汝等说说,赵之变法为何能成,楚之变法为何不能成功?”

    ……

    殿内群臣,当以相邦张孟谈为首,但他却没有第一时间作答,而是请对律令十分通晓的大理寺卿邓析先说。

    但经过上一次为赵侯背锅的事后,对于喜怒无常让人捉摸不透的赵侯,邓析已经不敢什么都往外说了,想了想后,小心地说道:“白公并非楚国令尹,变法无法彻行到底。君上说一不二,变法方能推行。”

    “大理此言有道理。”

    赵无恤点了点头,在中国历代王朝,能否实施改革,握有实权的最高统治者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若无决心,缺少魄力,下面的人再积极也没有用。白公固然勇锐,也有变法的决心,却连令尹都不是,一旦变法受挫,他倒是想坚持,但楚国的令尹却不敢冒险,这次变法草草收场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但光是这样还不够,赵无恤目视张孟谈,想听听他的看法。

    对于人事更加重视的张孟谈淡淡地说道:“白公之变,操之太急,打击面太广,以至于楚国贵人群起而攻之。”

    “相邦此言甚是。”

    赵无恤承认,白公胜的确是一个眼光独到的人,他看出楚国的弊病是“大臣太重,县公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于是便把赵国改革措施全盘挪动到楚国。当然,什么这是为了楚国的鬼话,赵无恤是不信的,白公胜在赵国当了近十年的臣子,他是什么人赵侯还不清楚?

    刻薄、暴戾、少恩,熊胜的出身决定了他的性格,这就是一头喂不熟的白眼狼,赵无恤因为没法把握自己能操持他满足他的野心,遂谨慎不用,让他回楚国翻江倒海去。

    因为在赵国呆过,见证了赵的强大,熊胜认为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作为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作为在赵国压力下喘不过气来的叛臣,他恨不得一下子将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全部扫清,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同时培育自己的势力,操持权柄。

    然而,与中原相比,楚国贵族势力无比强大,错综复杂的宗法关系、人际关系,使得公族和县公集团树大根深,要想触动他们,扫除他们的势力,谈何容易。若让赵无恤来做,就必须掌握轻重缓急,对贵族加以分化。

    而熊胜的举措,却草草而行,无疑于断了人家的生路,被县公们恨之入骨。加上他打击面过宽,办事过于简单粗暴,迅速激化了矛盾,遂使整个楚国贵族抱成一团,拼命反对他。

    “臣觉得,还有一点。”最后,新上任的太府令子贡发话了,他想问题,多半是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考虑的。

    “反对熊胜的人固然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他的基础太薄。反观君上,先君赵景侯、赵武侯时已在赵氏内推行240步见方的大亩,还铸造刑钟,颁布法典,由此有了变革的基础。到了君上,更是花了二十年时间,从一乡到一邑,从一邑到一小邦,再从一小邦到大氏,进而席卷晋、鲁。变革也从取消殉葬的礼仪小变,到确立《赵律》为国法,让赵国各阶层都循规蹈矩的大变……君上基础雄厚,其势已成,纵然鲁国三桓、晋国诸卿大夫,乃至于齐秦群起攻之,也无惧!”

    “子贡说得好!”

    赵无恤颔首:“老子说过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变法图强,可不是学宫里的年轻学生们热血冲头,上街议论,喊几句口号就行的啊……”

    二十年时间,赵无恤利用不断的灭族兼并战争,打碎了所有妨碍他前进的坛坛罐罐。一个在春秋末期已经萌芽的士人阶层被揠苗助长地造了出来,赵无恤又打击宗法大家族,扶持小农经济,支持五口到八口之家的自耕农成为国家主体,随着军爵律颁布,军功地主也勃然兴起,遍布各郡县。以上这些人,他们成了维护变革的坚实阶级。

    然而熊胜所在的楚国,缺少这些基础,仅凭一批有野心的外来士人就强行变法,变革也集中在政治人事,百姓没有立竿见影的好处,自然不会倾心支持。这便如同一个人缺了一条腿,不可能走得太远。而且赵无恤的剑是斩向自己家族外、国外的敌人,而白公的剑,却必须斩向自己的亲戚长辈……

    以上种种,赵无恤心知肚明,但他不会告诉熊胜,反而还利用那只无形的手去推波助澜,让事态朝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熊胜不顾楚国国情,强行推动变法,导致亲戚反目,县公愤懑,引发了震动,楚国贵族一致要他下台,白公恼羞成怒之下,遂发动了叛乱。破郢都后,楚子章已向北遁走,于是熊胜又僭越称王。”

    “至于楚子章,据可靠消息,已经向北逃窜,经由蓝邑遁入鄀城,鄀城乃是楚国陪都,城高池深,也有数千守卒。熊胜虽然已经挥师攻破蓝邑,但对于鄀城,却只能望城兴叹,围攻了一阵无果后,已经转而继续攻略江汉各县了,而他的淮南老巢,依然在不断征召百姓,向西增援。”

    “与此同时,楚子章也向北方的宛、叶求援,叶公子高想必已经秣马厉兵,准备南下驰援了……楚国现在的形势,好比当年周平王周携王并立,实际上则是叶公和白公的较量。”

    赵无恤又问张孟谈:“相邦以为,两者之间,谁能胜?”

    “臣以为,胜负,当在七三之间。”

    “哦,谁为七,谁为三?”

    “叶公为七,胜算大,白公为三,胜算小。”

    赵无恤问道:“熊胜淮南士卒用赵国制度训练,号称楚武卒,又在伐吴国之战中多次历练,在战场上应该有更大胜算,为何相邦却不看好他?”

    “白公屠戮贵族,又未必能得楚国民心,若是擒楚子号令楚国倒还有机会,但如今他悍然称王,野心昭然若揭,到头来,这只是一场淮南乱兵簇拥下的兵变罢了。纵然能在江汉猖獗一时,但只要楚国各地的县公反应过来,一同围攻,熊胜兵力不足,四面受敌,只靠一座郢都,以及千里之外的淮南,怕是会立刻处于劣势。”

    “何况,叶公沈诸梁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