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17-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阉党的底线,就是银子可以收,选人用人还是要照规矩来,杨麟虽然送银子,但本身的实力和资格也足够了,要是不够的话,送银子过来许显纯和魏良卿也是不敢应此事的。

    魏忠贤从各层级分润辽西的银子,一年最少也有二十万,他不会将手伸的太长,做的太过份,免得到时候出了事情不好脱身。

    “还有件事。”傅应星含笑说道:“浙江巡抚潘汝桢奏请给舅舅修生祠,月前就开工了,工程银预计用十余万两,祠堂修的异常高大,镶嵌金银珠玉给舅舅立像,立神主牌,四时供奉不绝。”

    “哈哈,这事咱也知道了。”魏忠贤脸上满是笑意,嘴巴都有些咧开,甚至全身都在发抖。

    这件事,魏忠贤绝对比对辽镇的事上心的多了。

    辽事再要紧是国家的事,是朝廷和天子的事,这立生祠的事却是事涉他魏忠贤本人,是关于他最要紧的大事,容不得魏忠贤不重视。

    “魏汝桢果然很好,办事很得力!”身居高位之后,魏忠贤已经很少直接表态了。由于文化储备不足,他在司礼监听人读奏章的时候一般是一言不发,听完之后也很少直接表态,在刘若愚的记录下,好象魏忠贤对政务一窍不通似的……这当然是瞎扯了,魏忠贤自天启四年到天启七年一直牢牢掌握着宫中和朝政的大权,满朝都是他的心腹,不管是内阁还是六部或是科道,地方上的督抚,基本上完成了驱走东林之后政权上的布局。如果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粗人太监,光是凭特务手段怎么可能完成这么庞大的布局?

    如果不是魏忠贤的局势大到了一定的地步,天启驾崩后进宫的崇祯皇帝又怎么连口水也不敢喝呢……

    在浙江建生祠不光是一个生祠的问题,还涉及到一种政治表达,各地的督抚到底和魏公公是不是一条心?如果是一条心,为什么别人给魏公公修生祠,你这里却是巍然不动?

    自天启五年过后,两年不到的时间,各地的生祠修了上百座,每座用银最少都是十万两以上,包括在战区的宁远城也是一样,时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也是给魏忠贤修了生祠,一样的靡费,每座生祠都是一座投名状,有了这个投名状才算得上魏公公的自己人,魏公公才能放心使用下去,若是不修,当然是免官,最少也要调任闲职,不可能将要紧位置给非心腹的官员来担任。

    先是与东林党的朝争,以杨涟等人的死亡为结局,然后是孙承宗的去职为结束,象征着东林党的彻底落败。

    然后就是修生祠,意味着魏忠贤加强了对地方的渗透和控制,通过建生祠之事,算是把大明地方政权也洗涮了一次。

    魏公公掌握朝政的三年,也是较少争端的三年,从中枢到地方可谓都是令行禁止,几乎没有任何的滞碍,众官是慑服于魏公公的铁碗手估和淫威,东林党这样的强势集团都被压的不敢动弹,更不要提普通的官员了。

    高压之下也是高效率,后人有些观点来赞颂阉党,主要原因也是从这里出发。

    不管是调整官员岗位和督促官员做事,阉党的效率当然要高出不少,看起来也很得力,但这也是建立在魏忠贤在内的阉党集团大肆贪污的前提之下,魏忠贤一个人就捞取了大量好处,加上各处建生祠的耗费,东林党上台之后所谓的民间困苦当然也不是空穴来风,阉党的名声已经臭了,投效的官员最大的节操都没有了,捞钱又算什么……总之在没有彻底改革明朝财政体系的前提下,任何当政集团都要搜刮民间,东林党也没有减免商税,只是略作调整,不涉及税率和征税方式的前提下,海贸带来的财富还是到不了朝廷手中,不是简单的所谓东林党为了江南士绅的利益而不征税就能解释的。

    “苏州城里的生祠也选址定了。”傅应星向魏忠贤解释道:“苏州那里的人既然桀骜不驯,那里的生祠就要修的格外堂皇富丽,以鄣显朝廷的决意和舅舅的意志。”

    “然,甚是,说的甚是!”

    魏忠贤大为激赏,苏州那里的民气不满魏忠贤是很清楚的。

    逮捕周顺昌时激起了民变,打死了去逮捕周顺昌的校尉。魏忠贤认为这事又是江南大户对中枢的反扑,很明显,当年万历皇帝派到江南的税监和其帮闲也被几万苏州人聚集起来打死过。后来万历皇帝也没有办法,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魏忠贤当然不认,严令苏州地方官查察闹事民众,后来苏州人有五义士出头自首,认下了打死校尉之罪,五人都被斩首,从容就义,并且有豪言壮语流传于世,成为时人反抗魏忠贤的铁证。

    这件事对魏忠贤的触动相当的大,苏州人的誓死反抗叫他有些心惊肉跳,特别是五义士就义时的话,叫他考虑到自己的身后之事。

    就算天启皇帝信任不变,魏忠贤也是已经年过半百了,太监长寿的相当罕见,等自己死后被反攻倒算怎么办?

    人死之后由得人糟蹋,如果是早早立了生祠,享受香火供奉呢?

    在这种朴实的思想之下,魏忠贤指示了几个地方上的心腹开始建祠堂,既能涮掉对自己暗怀不满的地方官吏,又能使自己在生前就享受香火供奉,不必担心身后之事,岂不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顺天府,保定,真定,山东的济南,”傅应星无视魏良卿几人的嫉妒眼神,继续发挥道:“这几个地方也把建祠的地方都选好了,就是银钱有些不凑手,需要等一段时间。”

    “咱们在京师也立一个祠堂吧。”许显纯不甘人后,奋勇争先的道:“建一个大的生祠,各种宝石,珠玉,用来装饰。”

    “那用银不是海了去了。”魏良卿说了这么一句,转瞬就后悔了,赶紧说道:“不过用银子再多也是该当的……这事就是我们几个操持,也是给叔父大人的孝心。”

    魏忠贤闻言大笑,意态相当的得意和骄傲。不管怎样,他现在就是人臣之极,但大明任何一个人臣之极也没有他这般威风吧?

    在内廷已经有人叫他九千岁,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在以前被称为印公,是真正的内廷之主,但现任的司礼掌印太监王体乾也是魏忠贤的党羽,对他的任何决断都不敢否定,事事顺魏忠贤的意思而行。

    在外朝,从内阁到地方都被涮洗了一遍,阉党已经是一家独大,魏忠贤等于是掌握了内廷和外朝,真的是完成了明朝权阉从未有过的最高成就。

    “京师商家也该报效一些。”崔呈秀随口道:“银钱之事不必太担心。”

    这人真是心思敏捷,一句话就解决了生祠资金的难题,还给了在场各人捞钱的机会和名义,不管是傅应星还是魏良卿脸上都露出喜色。

    魏良卿道:“和记是最有钱的商家吧,这一次总该叫他们也出点血了。”

    (本章完)

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离去() 
众人都是精神一振……和记现在真的是大为不同了。【。m】

    两年前的和记只是正阳门东大街一个较大的商行,在京城算是比较成功和出名,但也有很多商行和店铺也有不俗的实力,和记只是较为出名而已。

    时隔两年,和记展露出来的实力已经是普通的大商家拍马都比不上了

    和记的物流能力已经是被认可为天下第一,哪怕是对和记不怎么赞赏的官吏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只要和记物流可以抵达的地方,不管是送货还是带信,或是带一些私人物品,只要和记接了单子就会在规定的时间抵达,有时候错时不超过一个时辰,这在大明来说是比官方驿传还要给力的多的存在。

    和记的铁器和布匹生意也是京师头一份了,整个北方的铁器市场都被和记抢了下来,每天正阳门大街不知道有多少辆马车来回穿梭,把大量的铁器从和记在京师的仓库运走。

    不管是望远镜还是铁炉,和记的出产已经是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从出行坐的和记马车,家居用的和记铜器和铁器,采买的和记杂货和布匹……最叫魏良卿等人眼红的还是和记的帐局。

    东厂和锦衣卫都做过简单的统计,估计和记一年收入的帐局银子肯定是过百万,具体有多少

    谁也说不清楚,但是谁都知道很多!

    和记现在就是整个北方商行的龙头,这一点谁都清楚,可是没有人敢碰和记!

    自永乐年间成立东厂,京师的大商家就是权阉们刀板上的鱼肉,任凭宰割,只要随便找个由头把商人往锦衣卫北所里一抓,底下就等着收银子就行了。

    对付文官和勋贵,总得有些顾忌,不小心会踢到铁板,对付普通的商家,还不是手到擒来?

    结果和记就是没有人敢碰。

    有人顾忌的是魏忠贤,也有人顾虑的是皇帝关注着和记的动向,还有人是感觉和记家大业大,和京师勋贵和太监圈子都有交集,李国宾长袖善舞,京师里有实力的人都是与和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光是这些是护不住和记的,一般的商家足够了,对和记这种完全是富可敌国的商家来说,现在的一切还真的是远远不够。

    “不能碰和记。”魏忠贤不记得是第几回了,身边的这些兔崽子们一心要打和记的主意,他微微摇头,说道:“皇爷隔一段就问和记的事,知道和记一直在京师安份守法,皇爷心里就放心不少。”

    “既然皇上对和记如此忌惮,”崔呈秀皱眉道:“为什么厂公不设法除掉和记呢?”

    “和记在京师和直隶还有河南到南直的生意都好铲除,一声令下就可以关店抓人。但宣大地方的和记怎办,其在地方上盘根错节,地方官不能制,除非出动大军。我大明已经是多事之秋,一旦逼反和记,不要说其在北虏境内的实力,就算是宣大地方,怕也是要兴军才能讨平啊。”

    在场众人有人悚然而惊,也有人不以为然,不过魏忠贤的话却是没有人敢不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